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M—950型扫描电镜维修实例
1
作者 胡天义 沈既武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54-155,共2页
DSM—950型扫描电镜维修实例胡天义,沈既武(湖北大学实验中心,武汉430062)我校一台法国OPTON公司出产的DSM—950型数字式扫描电子显微镜,从1988年4月安装交付使用至今,陆续出现了多次较为严重的故障... DSM—950型扫描电镜维修实例胡天义,沈既武(湖北大学实验中心,武汉430062)我校一台法国OPTON公司出产的DSM—950型数字式扫描电子显微镜,从1988年4月安装交付使用至今,陆续出现了多次较为严重的故障,造成仪器不能使用。经过我们仔细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镜 维修 DSM-950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林间诱捕活性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天义 赵旭东 +3 位作者 耿薏舒 张龙娃 李逢良 郝德君 《中国森林病虫》 2022年第6期48-52,共5页
为检测自主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组分的引诱活性,通过林间试验,比较自主合成与进口性信息素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探索其在美国白蛾发生期监测的应用和诱芯持效时间与进口诱芯的差异.结果表明:自主合成和进口性信息素诱芯对不同世代美国... 为检测自主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组分的引诱活性,通过林间试验,比较自主合成与进口性信息素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探索其在美国白蛾发生期监测的应用和诱芯持效时间与进口诱芯的差异.结果表明:自主合成和进口性信息素诱芯对不同世代美国白蛾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其在挂设105 d后与新挂设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差异显著(P<0.05);进口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在挂设117 d后与新挂设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差异显著(P<0.05).表明自主合成性信息素诱芯可以完成美国白蛾种群动态监测以及发生期监测,并可应用于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自主合成性信息素 发生期监测 持效期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墨天牛成虫内生殖系统的形态与发育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瑾 李慧 +4 位作者 胡天义 杨华磊 危嘉航 金林 郝德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0-1220,共11页
【目的】明确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内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发育过程,为松墨天牛生殖机理研究及种群动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日龄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采用组织解剖学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对内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明确其... 【目的】明确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内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发育过程,为松墨天牛生殖机理研究及种群动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日龄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采用组织解剖学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对内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明确其结构特征;通过发育级别划分,确定雌雄成虫内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结果】松墨天牛雌成虫内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中输卵管、交配囊、受精囊管、受精囊、受精囊腺、产卵器和生殖腔组成。根据雌成虫卵巢管和受精囊腺的形态和颜色将雌成虫性成熟发育过程划分为:乳白透明期(Ⅰ级)、卵黄沉积初期(Ⅱ级)、卵黄沉积盛期(Ⅲ级)和卵成熟待产期(Ⅳ级)。卵巢管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不断增长,颜色由乳白透明转为黄色,受精囊腺的形态和颜色从扁平、半透明到饱满、黄色。雄成虫内生殖系统由1对精巢、2对附腺、1对输精管、1对贮精囊、1对射精管、环状器和阳茎组成。根据雄成虫精巢叶、贮精囊和附腺的形态和颜色将雄虫性成熟发育过程划分为:乳白透明期(Ⅰ级)、精子形成初期(Ⅱ级)、精子形成盛期(Ⅲ级)和成熟期(Ⅳ级)。精巢叶长径变化较小,精巢管、贮精囊和环状器颜色由乳白半透明到白色,附腺形态和颜色由细小半透明到膨大透明。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内生殖系统发育主要集中在Ⅱ~Ⅲ级,就内生殖系统的发育进程而言,雄成虫发育速度更快,12日龄时内生殖系统已经发育成熟,而雌成虫在15日龄时内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结论】明确了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内生殖系统基本结构及其发育进程,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松墨天牛生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生产实践中松墨天牛产卵高峰期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内生殖系统 卵巢 精巢 发育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白蛾丝素蛋白基因的鉴定、时空表达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表达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旭东 韩芷琪 +3 位作者 耿薏舒 胡天义 李文萱 郝德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8-1358,共11页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被列为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其l~4龄幼虫具有吐丝结网幕的习性。为探究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美国白蛾的HcP25(Genbank登录号:OL625670)、HcFib-H(Genbank登录号:OL625672)、HcF...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被列为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其l~4龄幼虫具有吐丝结网幕的习性。为探究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美国白蛾的HcP25(Genbank登录号:OL625670)、HcFib-H(Genbank登录号:OL625672)、HcFib-L(Genbank登录号:OL625671)3条丝素蛋白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美国白蛾3条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3条丝素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均与车前灯蛾Arctia plantaginis丝素蛋白一致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丝素蛋白HcP25、HcFib-H、HcFib-L在鳞翅目不同科之间在出现较大的分化。RT-qPCR试验结果显示HcP25、HcFib-H、HcFib-L 3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网幕产生高峰期(1龄、2龄)相一致。3种丝素蛋白均在丝腺中特异性高水平表达,在头部及脂肪体中有少量表达。美国白蛾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3种丝素蛋白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规律;取食杨树Populus L.处理组中HcP25与HcFib-H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取食其它寄主处理,而取食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 var.lannesiana和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处理组中HcFib-L基因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丝素蛋白介导的美国白蛾对不同寄主的适应机制及其扩散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开发美国白蛾防治新方法提供了潜在的基因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寄主植物 丝素蛋白 时空表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