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类和随机森林耦合模型的崩滑灾害易发性评估
1
作者 杜映锦 席传杰 +3 位作者 胡卸文 吴建利 刘波 何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89,共8页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面积、损毁道路长度)进行空间聚类并赋予研究区不同聚类属性;从水文、地质、地貌条件等方面综合选取坡度、高程、坡向、曲率、地表切割度、河型弯曲系数、距构造带距离、岸坡坡体结构和地层岩性9个因子,将样本划分为70%的训练数据、30%的测试数据,对比K-RF模型与传统RF模型在易发性评估中的性能,以期为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K-RF模型极高易发区共包含82.95%灾害点,相较于单一RF模型取得了更好的评价结果(AUC值提高5.4%);采用聚类的方法解决灾害空间异质性是可行的,但本文局限性在于未能从灾害本身反映灾害空间异质性,耦合模型结果本质上是易发性和易损性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滑灾害 机器学习 易发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山区铁路隧道红外激光甲烷遥测技术研究
2
作者 付伟 黄勇 +4 位作者 孟祥连 胡卸文 常帅鹏 冯武超 《铁道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8-93,共6页
研究目的:煤系地层中CH_(4)有害气体一直是威胁隧道施工安全主要危险源之一,对于施工期间高浓度CH_(4)有害气体预测和处置不当,极易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实现远距离准确探测、快速评价并实时报警成为保障隧道施工安... 研究目的:煤系地层中CH_(4)有害气体一直是威胁隧道施工安全主要危险源之一,对于施工期间高浓度CH_(4)有害气体预测和处置不当,极易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实现远距离准确探测、快速评价并实时报警成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隧道CH_(4)有害气体的长距离非接触式精细化探测需求,研制基于近红外吸收光谱方法的CH_(4)遥测系统,实现隧道CH_(4)有害气体远距离快速测量,能够精准快速定位有害气体源头并实时预警。后续可对CH_(4)害气体浓度变化特征、扩散趋势进行分析,实现其浓度反演与泄漏预报,为主动防灾与智能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采用分布式反馈(DFB)二极管激光器作为光源,覆盖选定的6046 cm^(-1)吸收线,以减少CO_(2)和H_(2)O的干扰;(2)由FPGA构成波形发生器和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产生驱动信号,提取WMS-1f和2f信号;(3)采用“2f/1f”方法消除光强波动等环境影响,提高信噪比;(4)该CH_(4)遥测技术具有响应快、抗环境干扰强的特点,能满足隧道CH_(4)有害气体的长距离探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有害气体 CH4浓度 长距离探测 近红外吸收光谱 2f/1f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24
3
作者 胡卸文 韩玫 +2 位作者 梁敬轩 王严 洪美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为解决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在地震灾区大部分泥石流沟实施的拦砂坝、排导槽等首期治理工程效果不佳、部分工程甚至失效的问题,根据松散物源启动量估算明显偏小、拦砂坝设计库容不够、排导槽过流断面偏小的状况,分析... 为解决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在地震灾区大部分泥石流沟实施的拦砂坝、排导槽等首期治理工程效果不佳、部分工程甚至失效的问题,根据松散物源启动量估算明显偏小、拦砂坝设计库容不够、排导槽过流断面偏小的状况,分析了地震灾区泥石流形成特点和暴发规律,针对持续性、大规模和群发性方面的估计不足,系统地进行了经验总结.通过2010和2013年两次特大型泥石流的勘查、设计和治理工程实践表明:震区泥石流在启动机理、堵塞溃决、持续时间、冲出规模等方面与一般泥石流相比存在很大区别,总结出以下经验:(1)合理确定泥石流堵溃系数及相应流量;(2)针对不同类型泥石流及保护对象提出有效的治理工程方案,例如拦挡、固坡、排导、停淤方法的合理组合和有效利用;(3)合理分配拦砂坝的有效高度及数量;(4)合理选用坝体结构类型,例如实体坝、缝隙坝和梳齿坝.上述经验在绵竹县清平文家沟、汶川县红椿沟、七盘沟、桃关沟和宝兴县冷木沟特大型泥石流的勘查、设计及治理工程中进行了充分的应用验证,并取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区 泥石流 治理 堵溃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区桃关沟2013-07-10泥石流成灾机理 被引量:22
4
作者 胡卸文 韩玫 +3 位作者 梁敬轩 潘聪 方力 吴建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6-293,共8页
针对2013年7月10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汶川震区桃关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通过现场勘查和试验,分析了桃关沟泥石流暴发的物源、降雨和地形条件,研究了泥石流的起动、流通和堆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对沟域内岩土体的震动破坏是震后泥石流频... 针对2013年7月10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汶川震区桃关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通过现场勘查和试验,分析了桃关沟泥石流暴发的物源、降雨和地形条件,研究了泥石流的起动、流通和堆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对沟域内岩土体的震动破坏是震后泥石流频繁暴发的根源,其成灾机理体现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三者的启动及相互叠加,从发展趋势看,桃关沟泥石流正处于高频发育阶段,仍存在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关沟 泥石流 震裂物源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X的江口沟泥石流危险区范围预测模拟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卸文 刁仁辉 +2 位作者 梁敬轩 罗刚 魏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89-1696,共8页
拟建猴子岩水电站移民安置点位于江口沟泥石流堆积扇上,通过现场调查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运动特征,获得了1958年发生的50 a一遇泥石流危险区范围,根据雨洪法计算确定了泥石流的相关运动学参数。使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CFX软件,选择Bingham流... 拟建猴子岩水电站移民安置点位于江口沟泥石流堆积扇上,通过现场调查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运动特征,获得了1958年发生的50 a一遇泥石流危险区范围,根据雨洪法计算确定了泥石流的相关运动学参数。使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CFX软件,选择Bingham流变模型对江口沟泥石流流动过程的液面分布情况和速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出了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和速度场分布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江口沟50 a一遇泥石流流过堆积区的平均速度为5.76 m/s,其中最大速度为13.59 m/s。数值模拟计算得出的危险范围较1958年扩大,是因为早期泥石流堆积物将原有地面特别是沟道附近地面抬高,使得现状条件下泥石流更容易向两侧漫流泛滥而扩大。上述结果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及危险区范围划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区 CFX软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坝“9·24”泥石流堵江及溃决模式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卸文 吕小平 +3 位作者 黄润秋 任晓明 汪雪瑞 刘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20,326,共10页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沟沟域内崩塌和滑坡发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松散物源,具备发生坡面和沟谷泥石流的所有条件,也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水后,仍对堰塞湖正常利用起控制作用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6·14"和"9·24"2次大规模泥石流又导致通口河分别堵江断流4和17h.在查明唐家山堰塞体右岸3条冲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9·24"泥石流发育状况,对大水沟、小水沟和无名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不同降雨频率下一次冲出泥石流时唐家山堰塞坝体泄水槽的堵江状况及溃决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条冲沟形成泥石流堵江后,一次全溃决的可能性很小,其溃决模式为"扇缘部位首先过流→水流挤压左岸并淘刷左岸堰塞体→逐级冲开堆积扇".这一模式对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堰塞湖 泥石流 堵江 溃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触发大岩崩滑坡-碎屑流特征与运动过程 被引量:11
7
作者 胡卸文 顾成壮 +5 位作者 牛彦博 梁敬轩 潘聪 吴建利 林晋辉 陈定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0-598,共9页
"4·20"芦山强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滑坡较不发育,且规模小.但在天全县老场乡大庙村大岩崩却形成了地震灾区唯一一处大规模滑坡:在地震作用下,沿大岩崩单薄山脊两侧各约35.2万和42.0万m3的强风化白云质灰... "4·20"芦山强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滑坡较不发育,且规模小.但在天全县老场乡大庙村大岩崩却形成了地震灾区唯一一处大规模滑坡:在地震作用下,沿大岩崩单薄山脊两侧各约35.2万和42.0万m3的强风化白云质灰岩岩体高位、高速滑出,分别沿两侧高速运动,左、右侧沿途分别滑行约504和740 m后与各自主沟道形成撞击爬坡,在春尖窝沟左岸和干沟头主沟右岸爬高分别约35和26 m.随后又各自顺沟而下(沿春尖窝沟滑行763 m,沿干沟头沟滑行409 m),并在干沟头沟撞击点下游409 m处交汇,交汇后由于坡道较缓运动约223 m后停止,在主沟和春尖窝沟各形成8 000和600 m3的小堰塞湖,沿沟因无保护对象而未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在对滑坡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大岩崩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源区陡峭单薄山脊的地形条件、风化破碎的白云质灰岩岩体和有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芦山7.0级地震对滑源区的震动效应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0”芦山地震 大岩崩滑坡 远程滑坡-碎屑流 运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兴县城周边4·20芦山强烈地震地质灾害触发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卸文 林晋辉 +3 位作者 张茂淳 徐皓 吕俊磊 顾成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9-608,共10页
四川省4·20芦山7.0级地震具有震级高、破坏性强等特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滑坡不发育.与汶川5.12特大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相比,无论规模还是数量均显示较轻,但是处于地震影响区的宝兴县城却是个例外,县城周边山体... 四川省4·20芦山7.0级地震具有震级高、破坏性强等特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滑坡不发育.与汶川5.12特大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相比,无论规模还是数量均显示较轻,但是处于地震影响区的宝兴县城却是个例外,县城周边山体因地形陡峻,表现出崩、滑灾害发育的特点.通过地震前、后对宝兴县城周边地质灾害现场地质调查显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分别由地震前的3、1、3个(条)变为地震后的21、1、3个(条);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和模数分别由地震前的0.38个/km、0.34万m3/km变为地震后的2.02个/km、5.59万m3/km;地震后发育密度及模数分别是地震前的5.3和16.4倍;地震产生的边坡破坏效应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段剖析可知: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单薄山脊以及地形坡度陡峭处,岩质边坡以崩塌落石为主,松散层边坡则以滑坡为特征,但大型滑坡少见;地震对处于斜坡地带(非单薄山脊部位)大型松散堆积体等整体复活很少,只是局部陡缓交界部位存在坍滑或震动裂缝,整体稳定性较好,说明强震并不一定会诱发古滑坡等大型松散堆积体的整体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0芦山地震 宝兴 地震地质灾害 触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性粘土的力学特性 被引量:46
9
作者 胡卸文 李群丰 +1 位作者 赵泽三 孔德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1-88,共8页
本文论述了成都、合肥、南京、襄樊和安康裂隙粘土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并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详细讨论了裂隙倾角、裂隙数量和隙壁粘土厚度对土体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裂隙粘土 倾角效应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库区(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触发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卸文 朱海勇 +4 位作者 吕小平 黄润秋 章璇 陈世勇 施裕兵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71,共9页
"5.12"大地震具有震级高、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地震前后对唐家山堰塞湖库区为中心的沿通口河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现场地质调查,显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分别由地震前的5、3、0变为地震后的7、51、10个(条... "5.12"大地震具有震级高、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地震前后对唐家山堰塞湖库区为中心的沿通口河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现场地质调查,显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分别由地震前的5、3、0变为地震后的7、51、10个(条),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和模数分别由地震前的0.26个/km、46×10^4m^3/km变为地震后的1.35个/km、104×10^4m^3/km,地震后发育密度及模数分别是地震前的5.19和2.24倍,地震产生的边坡破坏效应极为显著。通过分段剖析,得出以下认识:1)距离发震断裂越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越高,就北川~禹里段沿通口河两岸岸坡而言,发震断裂上盘3 km范围是地震地质灾害的极(强)发育区,3~6 km范围为中等发育区,6~20km范围为弱发育区,20 km以外基本不受地震影响;2)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顺向岸坡以及斜向~顺向岸坡结构内,且以大型和特大型滑坡为特征,常常发生堵江事件;而在逆向坡及斜向~逆向岸坡结构内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即使有也以崩塌为主,且主要发生在单薄山脊以及地形坡度陡峭处;3)地震对大型松散堆积体等整体复活主要受控于其地形坡度及微地貌特征,地形坡度40°以上以及由缓变陡的转折部位是古滑坡等松散堆积体整体或局部容易被地震触发失稳的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的古滑坡等松散堆积体均会被地震诱发而整体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唐家山堰塞湖 北川通口河 地震地质灾害 触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下浅埋洞室顶板最大安全荷载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卸文 陈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2,共5页
以新疆乌鲁木齐“世纪花苑”三期工程人防地道为例,运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程序,通过逐渐调整上部荷载大小,使其达到临界状态下的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如洞跨、顶拱高跨比、顶板厚度、荷载范围等)对人防地道顶板最大安... 以新疆乌鲁木齐“世纪花苑”三期工程人防地道为例,运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程序,通过逐渐调整上部荷载大小,使其达到临界状态下的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如洞跨、顶拱高跨比、顶板厚度、荷载范围等)对人防地道顶板最大安全荷载的影响及相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顶板最大安全荷载与洞跨及荷载范围成反比,而与顶拱高跨比、顶板厚度和荷载偏心率成正比。在此基础上,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能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下顶板最大安全荷载的预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洞室 最大安全荷载 预测方程 数理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参数取值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卸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分析表明,控制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主要因素是其粒度成分和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17组变形试验结果,建立了变形模量与各主控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并最终以控制因素的变化去揭示不同类型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变化规律,为对不同... 分析表明,控制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主要因素是其粒度成分和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17组变形试验结果,建立了变形模量与各主控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并最终以控制因素的变化去揭示不同类型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变化规律,为对不同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层带 变形模量 粒度成分 地应力 水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土体裂隙效应中的分形几何现象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卸文 王治平 《四川水力发电》 1998年第1期22-26,共5页
根据分形理论,研究了成都、合肥粘土体裂隙效应中存在的分形几何现象,表明裂隙空间展布、极点分布、土样强度的尺寸效应等均具分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成都粘土的分维值普遍大于合肥粘土,同时还探讨了成都裂隙性粘土体变形模量E0与... 根据分形理论,研究了成都、合肥粘土体裂隙效应中存在的分形几何现象,表明裂隙空间展布、极点分布、土样强度的尺寸效应等均具分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成都粘土的分维值普遍大于合肥粘土,同时还探讨了成都裂隙性粘土体变形模量E0与其空间展布分维值Dk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体 分维 裂隙效应 分形几何 土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某电站坝区岩体结构面特征及其强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卸文 许模 黄润秋 《水电站设计》 1996年第1期59-61,58,共4页
通过对控制坝区岩体完整程度的结构面类型、性状分析,对边坡及洞室岩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面力学性质,尤其是强度特性作了探讨。
关键词 水电站 坝区 岩体结构 结构面 强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绥江县城新迁城址的环境地质评价
15
作者 胡卸文 刘汉超 +1 位作者 陈明东 黎克武 《水电站设计》 1995年第1期51-57,共7页
在全面调查研究绥江新城址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场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地基承载力和允许沉降量可以满足修建建筑物的要求;新城址受两条冲沟切割,冲沟凹岸局部地带的崩塌将对建筑物产生一定影响;距... 在全面调查研究绥江新城址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场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地基承载力和允许沉降量可以满足修建建筑物的要求;新城址受两条冲沟切割,冲沟凹岸局部地带的崩塌将对建筑物产生一定影响;距新城址1km的描描林滑坡,将对新城址产生间接的危害;新城址附近大汶溪的水量和水质,能满足城市用水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地质勘探 环境影响评价 坝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下饱和平滑型滑坡坡体水流运动及其边坡稳定效应分析——以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顾成壮 胡卸文 +2 位作者 张茂淳 张耀 恒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5-1081,共7页
分析强降雨饱和状态下平面滑动型(平滑型)滑坡的地下渗流的水流运动规律,同时考虑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耦合作用,提出饱和状态下平滑型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新思路。运用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给出假设条件简化分析过程,导出强降雨下地下渗流... 分析强降雨饱和状态下平面滑动型(平滑型)滑坡的地下渗流的水流运动规律,同时考虑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耦合作用,提出饱和状态下平滑型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新思路。运用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给出假设条件简化分析过程,导出强降雨下地下渗流水流运动方程。基于条分法理论,考虑坡体各点水流运动的不均匀性,改进传统的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并给出边坡失稳的临界条件。以四川省汉源县万工集镇二蛮山滑坡为例,验证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强降雨饱和状态下平滑型滑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土体饱水内摩擦角、渗透系数K、滑体规模(厚度、长度等)和坡顶相对坡脚水位差Δh。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渗流 边坡稳定性 失稳临界条件 二蛮山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堆积体边坡基-覆界面及坡面动态响应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梁敬轩 胡卸文 +3 位作者 叶正晖 罗刚 刁仁辉 马洪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249-2260,共12页
地震动力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研究基-覆界面及坡面倾角对松散堆积体边坡的动力响应影响,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水平向振动荷载作用下包含不同倾角的基-覆界面和坡面的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试验结... 地震动力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研究基-覆界面及坡面倾角对松散堆积体边坡的动力响应影响,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水平向振动荷载作用下包含不同倾角的基-覆界面和坡面的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堆积体边坡的破坏模式由基-覆界面及坡面倾角共同控制,当基-覆界面倾角在一定范围内(<15°)时边坡只发生浅表部局部滑塌破坏,不会发生沿基-覆界面的整体下滑;随着基-覆界面倾角的增大,边坡破坏形式由局部滑塌逐渐转变为以整体下滑为主;坡面坡度控制着边坡局部滑塌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体边坡 地震 动力响应 变形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残积土边坡水平拱高竖向变化规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登峰 胡卸文 +1 位作者 赵晓彦 岳宗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4-1032,共9页
边坡抗滑桩土拱高度决定了桩及桩间措施的受力分配.本文研究土拱高度沿桩长方向的变化,为边坡抗滑桩及桩间措施的精细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土拱高度沿桩深方向的变化规律;继而结合理论分析,建立桩间土拱的力学... 边坡抗滑桩土拱高度决定了桩及桩间措施的受力分配.本文研究土拱高度沿桩长方向的变化,为边坡抗滑桩及桩间措施的精细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土拱高度沿桩深方向的变化规律;继而结合理论分析,建立桩间土拱的力学模型,并提出可考虑埋置深度的桩间土拱高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拱高度在桩顶及以下不同深度处变化明显,滑面以上桩顶以下4.5 m范围内有土拱,滑面以下可不考虑土拱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土拱效应 数值模拟 土拱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及启动速度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罗刚 胡卸文 顾成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3-490,共8页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地震滑坡启动速度计算是边坡地震失稳防治中的难点。结合5.1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高速滑坡,重点以唐家山高速滑坡为例,提出强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为拉裂-楔劈-滑移-剪断,并着重阐述了拉...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地震滑坡启动速度计算是边坡地震失稳防治中的难点。结合5.1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高速滑坡,重点以唐家山高速滑坡为例,提出强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为拉裂-楔劈-滑移-剪断,并着重阐述了拉裂面形成机制、"楔劈"岩块的杠杆作用和碎屑岩块的滚动摩擦效应。对应于该失稳模式,采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地震作用下顺层岩体斜坡锁固段的破坏判据和突发剪断时锁固段岩体的形变能公式。考虑锁固段岩体形变能释放的优势方向,运用能量转化原理,给出了更为合理和精确的顺层岩质滑坡突发启动速度公式,进而确定滑坡启程速度。其研究结果为滑坡灾害范围和冲击损害程度提供有效定量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 动力失稳机制 顺层岩质斜坡 临滑形变能 启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滑坡启程动力学机理 被引量:7
20
作者 顾成壮 胡卸文 +2 位作者 罗刚 牛彦博 恒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7-572,共6页
为深入揭示地震滑坡的启程动力学机理,探讨了地震诱发滑坡的启动机制.在分析滑坡滑动前聚集的临床弹性应变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地震水平加速度和竖向加速度,运用能量转化原理,导出了地震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触发... 为深入揭示地震滑坡的启程动力学机理,探讨了地震诱发滑坡的启动机制.在分析滑坡滑动前聚集的临床弹性应变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地震水平加速度和竖向加速度,运用能量转化原理,导出了地震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触发斜坡破坏,主要是其"波动振荡链"综合效应所致;地震滑坡启程阶段经历了"先启动,后加速至启程"的过程;汶川地震东河口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结果与用动量传递法计算的结果相比,误差约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振荡链 启动速度 能量转化率 低阻效应 启程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