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助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汤圣兴 刘群威 +4 位作者 周胜华 祁述善 沈向前 胡信群 方臻飞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辅助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15 5例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辅助检查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 5例病人 ,阳性 94例 ;诊断作用大小依次为心电图 (P =0 .0 0 0 1)、年龄 (P =0 .0 0 3)和性别 (P =0 .0 39)。在男... 目的 探讨辅助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15 5例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辅助检查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 5例病人 ,阳性 94例 ;诊断作用大小依次为心电图 (P =0 .0 0 0 1)、年龄 (P =0 .0 0 3)和性别 (P =0 .0 39)。在男性 ,以年龄 (P =0 .0 0 0 1)、收缩压 (P =0 .0 37)和血肌酐 (P =0 .0 0 5 )诊断意义较大 ;女性以年龄 (P =0 .0 0 1)、ECG (P =0 .0 11)和血尿酸 (P =0 .0 31)诊断意义较大 ;在确诊的冠心病病人中 ,男女相比抽烟 (P =0 .0 0 2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P =0 .0 0 2 )和右室增大 (P =0 .0 2 3)更支持冠心病的诊断 ;单纯ECG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为 81.97% ,敏感性为 6 1.70 %。结论 性别不同 ,辅助检查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作用 冠心病 辅助检查 病人 ECG 心电图 诊断意义 男女 目的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导管术后股动静脉瘘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滔 周胜华 +5 位作者 沈向前 刘启明 方臻飞 胡信群 李旭平 唐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 2007年第9期764-766,共3页
目的探讨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静脉瘘(femoralarteriovenousfistula,F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心导管术后发生FAVF的13例患者用绷带延时包扎法进行治疗。结果13例心导管术后FAVF患者经过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17.3±... 目的探讨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静脉瘘(femoralarteriovenousfistula,F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心导管术后发生FAVF的13例患者用绷带延时包扎法进行治疗。结果13例心导管术后FAVF患者经过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17.3±11.6)d后,9例临床治愈,3例瘘口明显缩小,2个月后复查B超瘘口完全闭合,1例失访,除1例患者出现股静脉血栓外,2例出现局部皮肤溃烂,其余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心导管术后FAVF简单有效,费用较低,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导管术 动静脉瘘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建军 周胜华 +6 位作者 沈向前 祁述善 李方雄 方臻飞 胡信群 刘启明 李旭平 《中国医学工程》 2007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分析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评价两种压迫法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79年~2004年10月,假性动脉瘤病人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种压迫法的效果。结果本组病人大于60岁11例,高血压病人例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8例,应用大于7F鞘11... 目的分析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评价两种压迫法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79年~2004年10月,假性动脉瘤病人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种压迫法的效果。结果本组病人大于60岁11例,高血压病人例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8例,应用大于7F鞘11例,初学者穿刺16例,误穿股浅动脉4例,穿刺大于3次15例,术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不当8例(时间短,位置偏差等),术后应用肝素7例,术后卧床时间短(小于12h)、剧烈活动(剧烈咳嗽,下蹲等)6例为其特点。所有病人成功治愈。RCB组成功率100%(11/11),UGCR组86.7%(13/15)(P=0.21);并发症发生率RCB组9%(1/11),UGCR组6.7%(1/15),两组无差异(P=0.82);成功时间RCB组平均2.1,UGCR组0.5(P<0.05)。结论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RCB或UGCR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治疗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滔 沈向前 +4 位作者 周胜华 祁述善 方臻飞 胡信群 吕晓玲 《中国医学工程》 2007年第8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瓣膜疾病、冠脉病变等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3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25.2±20.3)岁。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瓣膜疾病、冠脉病变等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3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25.2±20.3)岁。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合并二尖瓣狭窄(MS)1例,ASD合并冠脉狭窄需介入治疗1例,ASD合并右位心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PDA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ASD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者先处理后者,再行ASD封堵;VSD合并PDA者先行VSD封堵,再行PDA介入治疗;PDA合并预激综合征者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结果13例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堵塞的ASD、VSD及PDA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跨肺动脉压差由术前的(78.5±28.9)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6.8)mmHg;平均(11.0±8.8)个月随访仍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征把握恰当、治疗方法合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