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地区晴空湍流未来变化趋势预估:基于CORDEX-WRF模式降尺度 被引量:9
1
作者 胡伯彦 汤剑平 王淑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32-2447,共16页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全球环流模式CNRM-CM5、GFDL-ESM2M、EC-EARTH和MPI-ESM-LR分别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CM)WRF,在国际间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CORDEX)框架下对东亚地区当代和RCP 8.5情景下未来气候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计算21...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全球环流模式CNRM-CM5、GFDL-ESM2M、EC-EARTH和MPI-ESM-LR分别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CM)WRF,在国际间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CORDEX)框架下对东亚地区当代和RCP 8.5情景下未来气候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计算21个晴空湍流指数研究了东亚地区2041—2060年三个高度层上(200 hPa、250 hPa和300 hPa)五种强度湍流(轻度、轻-中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首先检验RCM对1981—2000年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模式能够较好再现东亚地区高空变量气候平均态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晴空湍流指数分布特征亦具有较好模拟能力.晴空湍流未来变化趋势预估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所有季节中均存在湍流强度越强、湍流频率增幅越大的特征.各强度湍流增幅冬季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从不同高度对比来看,200 hPa和250 hPa各强度湍流增幅普遍大于300 hPa,且在夏季和秋季增幅随高度降低而减小,春季和冬季则250 hPa上增幅最大,300 hPa上增幅最小.就中国不同子区域而言,纬度越高的区域湍流频率增幅越大,且北方地区各高度上还存在增幅“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南方地区则在250 hPa和300 hPa上为“西高东低”分布特征.未来东亚中纬度地区垂直风切变作用增强可能是引起晴空湍流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晴空湍流 未来变化 WRF模式 降尺度技术 COR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V3模式对IPCCA1B情景下中国地区极端事件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胡伯彦 汤剑平 王淑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95-2206,共12页
利用MM5V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ECHAM5全球环流模式,对中国地区1978—2000年及IPCC A1B情景下2038—2070年气候分别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50km的模拟试验.文章首先检验了模式模拟的当代极端气候结果,在此基础上对6个极端温度指数和6个极端... 利用MM5V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ECHAM5全球环流模式,对中国地区1978—2000年及IPCC A1B情景下2038—2070年气候分别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50km的模拟试验.文章首先检验了模式模拟的当代极端气候结果,在此基础上对6个极端温度指数和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检验结果表明:MM5V3模式对中国地区当代日最高、最低温度及强降水(大雨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和概率特征均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模拟的日最高温度在大部分地区偏低,日最低温度在南方地区偏低、西北地区偏高.概率统计结果显示日最高温度向低值频段偏移,日最低温度在0℃的峰值附近明显偏高.模式对大雨和暴雨年平均日数的模拟在东部地区偏多,概率统计结果则为一致偏大.未来中国地区极端气候预估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相对高温在全国范围内都将升高,且线性趋势均为上升;霜日日数则为减少,并具有下降趋势;暖日日数和相对低温在青藏高原和新疆部分地区有所减少、其它地区均为增加,且线性趋势暖日日数为上升,相对低温不明显.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具有区域特征,其中单日最大降水、连续五日最大降水、最长无雨期、强降水日数、简单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总量均在江淮、华南及西南地区有所增多,而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有所减少,未来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极端化趋势将更加显著.极端降水指数的线性趋势除最长无雨期外其它均为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极端温度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2-2001年地面温度和降水模拟能力的检验 被引量:4
3
作者 胡伯彦 王淑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8-329,共12页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MM5V3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的气候进行了20年(1982-2001)的长期模拟,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MM5V3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的气候进行了20年(1982-2001)的长期模拟,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对地面温度的模拟偏冷,对降水的模拟偏多;模式对地面温度年际变化的模拟好于对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面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地面温度在夏半年的模拟结果优于冬半年的,降水则相反;模式对于一些极端气候要素,如日最高、最低地面温度,强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V3 地面温度 降水 模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