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85
1
作者 胡乃娟 韩新忠 +3 位作者 杨敏芳 张政文 卞新民 朱利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1-377,共7页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稻麦轮作农田定位试验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7个处理,以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为对照处理(CK),6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测定了秸秆还田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稻麦产量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试验范围内的秸秆还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能增加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增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连续两季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显著较高,而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在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最高;3)相比秸秆不还田处理,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最显著;4)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均为在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增产较显著,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水稻增产达9.0%,小麦增产达11.45%;5)土壤碳库、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和小麦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表现出显著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土壤活性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季国军 纪洪亭 +6 位作者 程琨 刘满强 江瑜 胡正锟 张岳芳 胡乃娟 胡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2-1054,共13页
系统分析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对水稻生产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省级尺度上关于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尚少见报道。基于江苏水稻农情调查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 系统分析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对水稻生产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省级尺度上关于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尚少见报道。基于江苏水稻农情调查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1.28~14.39t·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1.30~1.52kg·kg^(-1),单位产值碳排放为0.49~0.58kg·yuan^(-1),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量碳足迹和单位产值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抛秧水稻或手插水稻、机插水稻、直播水稻。机插水稻和手插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随年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水稻、手插水稻和直播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随年份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不同水稻生产种植方式碳足迹中占比最大的是稻田甲烷排放,其次为氮肥施用导致的碳足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和灌溉用电导致的碳足迹。氮肥和灌溉用电是影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水稻种植方式总收益为2.51×10^(3)~2.75×10^(3)yuan·hm^(-2),资源投入成本为1.88×10^(3)~1.99×10^(3)yuan·hm^(-2),碳排放成本为0.20×10^(3)~0.25×10^(3)yuan·hm^(-2),考虑碳排放的净收益(NI-CO_(2))为0.39×10^(3)~0.64×10^(3) yuan·hm^(-2)。机插水稻NI-CO_(2)低于其他三种水稻种植方式,这与机插水稻较高的总收益和较低的资源投入成本和较低的碳排放成本有关。综上所述,仅考虑碳排放,直播水稻是最为低碳的水稻种植方式,综合碳排放和经济效益,机插水稻优于手插、直播和抛秧水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方式 碳足迹 经济效益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探索、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陇、鲁实践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倩 陈倩 +3 位作者 江艳军 胡乃娟 樊廷录 孙洪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4-1302,共9页
为研究我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经验、面临问题与优化路径,本研究选取甘肃、山东两大代表省份开展实地调研,并比较了不同再利用方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显示:山东一方面通过花生种植制度创新,成功实现地膜减量,另一方面基于行政层... 为研究我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经验、面临问题与优化路径,本研究选取甘肃、山东两大代表省份开展实地调研,并比较了不同再利用方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显示:山东一方面通过花生种植制度创新,成功实现地膜减量,另一方面基于行政层级架构回收网络体系,及创新“秸-膜”协同回收模式,大幅降低废旧地膜捡拾含杂率;甘肃通过全链条多主体协同回收利用模式、企业“多功能”集成一体化回收处理模式等创新,实现县域废旧地膜回收全覆盖。此外,1 t废旧地膜(指废旧地膜与秸秆、根系、泥土等的混合物,经分离清理后含杂率为20%~30%,下同)再生造粒的经济效益为20~120元·t^(-1),碳排放量为8.68 kg CO_(2e)·t^(-1),焚烧发电的经济效益为129~194元·t^(-1),碳排放量为1.83 kg CO_(2e)·t^(-1)。当前,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效率面临着地膜使用不科学、机械设备作业场景较单一、资源配置不科学、财政持续支持困难、废旧地膜再利用产业内生“造血”能力弱等一系列障碍。研究表明,源头减量替代与回收体系建设是我国废旧地膜回收的主要路径,焚烧发电和再生造粒是再利用的主要路径,且焚烧发电的经济和减碳效益均优于再生造粒,解决现有问题,需因地制宜地制定覆膜技术规程,强化地膜生产、销售标准化管控,加强回收、捡拾、处置等机械设备创新,全域统筹配置各项资源,调动各级财政与社会资本长效支持,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市场机制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回收利用 模式 困境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50
4
作者 徐蒋来 胡乃娟 +1 位作者 张政文 朱利群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5,共5页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4%、3.97%和10.28%;2连续5季75%秸秆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以50%和75%还田量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对土壤碳素有效率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亦是如此;3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周年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稻麦秸秆均还田>仅稻秸或麦秸还田>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影响最为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土壤碳库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52家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王羽涛 胡乃娟 朱利群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52-159,共8页
基于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理论框架,从生产要素创新、经营要素创新、产业综合效益、联农带农效益、生态发展效益5个维度,构建了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Person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对江苏... 基于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理论框架,从生产要素创新、经营要素创新、产业综合效益、联农带农效益、生态发展效益5个维度,构建了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Person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对江苏省52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处于中等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各地差异较大,呈苏南较高、苏中次之、苏北较弱的空间布局;联农带农不深、科技集成不够、产业融合不强和管理运营不到位制约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财政资金合理引导、智慧农业高效引领是提升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议优化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三产融合”、强化创新要素集聚及引导生产运营数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园区 高质量发展 影响因素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 被引量:5
6
作者 胡乃娟 王羽涛 +1 位作者 陈倩 朱利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2-1761,共10页
近年来,水稻-小龙虾共作(稻虾共作)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受到大力推广,农户作为直接生产决策者,厘清其采纳意愿及影响机理,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科学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江苏省5市60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计划行为理... 近年来,水稻-小龙虾共作(稻虾共作)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受到大力推广,农户作为直接生产决策者,厘清其采纳意愿及影响机理,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科学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江苏省5市60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和有序Logistic模型,探讨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和异质性。结果表明:1)样本中有56.88%的农户愿意采纳稻虾共作模式,且收益预期是关键影响因素;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影响农户稻虾共作模式的采纳意愿;3)不同限定条件下,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异质性,具体来说,基础设施完备和兼业化对高预期收益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更强,给予补贴、受邻里效应影响越小的农户采纳意愿越强,同时,受邻里影响小的农户对技术培训及学习容易程度要求越高,给予补贴和提高农技部门指导效果可以提高基础设施不完备地区农户的采纳意愿,邻里效应和兼业化对技术学习难易有负向影响,而收益预期、环境预期能激励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据此,提出政府部门应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和指导效果、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经营主体培育、探索差异化激励政策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农户 计划行为理论 采纳意愿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时空演变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宋知远 孙晓玲 +2 位作者 许雅婷 周子阳 胡乃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8期5-8,共4页
[目的]研究江苏省化肥施用规律并为化肥减量提出建议。[方法]以江苏省2000—2016年化肥施用量及农作物播种面积为原始数据,计算得到该时期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化肥施用的变异系数及泰尔指数以研究其时空变化。[结果]江... [目的]研究江苏省化肥施用规律并为化肥减量提出建议。[方法]以江苏省2000—2016年化肥施用量及农作物播种面积为原始数据,计算得到该时期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化肥施用的变异系数及泰尔指数以研究其时空变化。[结果]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经历了受城镇化影响上升后受农业结构及相关政策影响下降的过程,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为463.40 kg/hm^2;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00—2014年逐年上升,近年有下降趋势,表明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区域差异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及农业发展水平影响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特征;随着时间延长,大多数城市的化肥施用强度逐渐下降。[结论]从发展节肥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政府引导3方面提出化肥减量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施用量 化肥施用强度 时空演变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