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突破及启示
1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3 位作者 魏祥峰 石文斌 王道军 刘晓晶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期,四川盆地复兴地区XY9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日产油10^(8).15 m^(3)、日产气1.58×10^(4)m^(3),继TY1井之后取得了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新突破。为了深化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因素认识,在分析总结复兴地区凉高... 近期,四川盆地复兴地区XY9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日产油10^(8).15 m^(3)、日产气1.58×10^(4)m^(3),继TY1井之后取得了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新突破。为了深化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因素认识,在分析总结复兴地区凉高山组页岩层系油气勘探历程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岩心、地球化学、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沉积、储层及油气藏地质特征,研究了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明确了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突破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XY9井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以下简称凉二下亚段)上油气层是该区的主产层段,为半深湖相浅水区沉积,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灰黑色粉砂质页岩,页岩储层整体具有“无机孔为主、大孔大喉、孔缝一体”的孔缝储集体系特征。(2)凉二下亚段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1.27%、孔隙度为4.22%、含油率为2.76 mg/g,生产井油气同产,气油比为300~500 m^(3)/m^(3),平均原油密度为0.785 3 t/m^(3),为典型的挥发性页岩油藏。(3)凉二下亚段湖相暗色页岩具有“物性好、含油性高”特征,物质基础好;页岩顶底板岩石致密、生烃滞留率高和构造宽缓稳定,有利于页岩油气持续保存;粉砂纹层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是地质—工程双甜点层,有利于储层改造与油气高产。结论认为,复兴地区凉二下亚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大,新一轮资源评价原油资源量为7.12×10^(8) t、天然气资源量为5 725×10^(8) m^(3),是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气重要的增储上产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XY9井 侏罗系 凉高山组 页岩油气 富集高产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胡家坝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3 位作者 黄仁春 段金宝 姜智利 朱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3-683,共11页
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前带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主要分布于灯影组四段,越靠近顶部丰度越高,储层沥青主要为油层沥青和运移沥青。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油气主要来自于侧向的优质筇竹寺组烃源岩,不排除灯影组三段泥质烃源岩... 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前带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主要分布于灯影组四段,越靠近顶部丰度越高,储层沥青主要为油层沥青和运移沥青。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油气主要来自于侧向的优质筇竹寺组烃源岩,不排除灯影组三段泥质烃源岩供烃的可能。川东北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在晚志留世进入初期生油阶段;在二叠纪末进入生油高峰,此时油气侧向运移至胡家坝灯影组储层中形成古油藏;在中三叠世有机质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古油藏中原油裂解;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抬升剥蚀使得古油藏遭到破坏,形成现今残留古油藏。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有重大意义。灯影组四段主要为一套台缘丘滩相沉积,优质储层发育,以一、二类储层为主,灯影组四段上覆筇竹寺组作为区域和直接盖层,封盖条件好,表明川东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勘探 古油藏 灯影组 震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宁强胡家坝灯影组四段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2 位作者 段金宝 吴浩 李毕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9-756,共8页
川中地区围绕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川北地区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钻井资料匮乏,针对性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环境解剖分析,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北宁强胡家坝灯影组剖面实测与系统取样分析,运用... 川中地区围绕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川北地区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钻井资料匮乏,针对性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环境解剖分析,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北宁强胡家坝灯影组剖面实测与系统取样分析,运用沉积学、岩石学等方法,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岩石分类和沉积环境分析。研究表明:(1)根据岩石类型、藻类含量、泥质含量等将胡家坝灯四段划分为上下2个亚段,其中上亚段为丘滩体及储层发育的主要部位;(2)剖面灯影组四段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可划分为晶粒云岩、藻云岩和颗粒云岩3个亚类和8个微类;(3)剖面灯四段总体属于台地边缘相沉积,可划分出藻丘、颗粒滩、台坪和滩间海4个亚相;(4)灯四段沉积时期海平面表现为海进、海退2个旋回过程,沉积岩石的类型受沉积旋回海平面升降控制,整体表现为台坪、滩间海、台缘丘滩、滩间海、台缘丘滩的一个沉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沉积环境 灯影组 胡家坝 汉中 四川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
4
作者 李文杰 施泽进 +6 位作者 胡东风 田亚铭 王勇 王沧 肖海龙 陈钰桦 谭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49,共16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发育规模尚不明晰。为此,基于野外露头调查,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与物性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储集空间...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发育规模尚不明晰。为此,基于野外露头调查,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与物性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并结合白云石有序度、碳/氧/锶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最后建立了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多样,以鲕粒白云岩、似球粒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的储集性能最优,其次为粉晶白云岩,而泥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较差。②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与溶蚀孔洞是桐梓组白云岩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③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沉积是桐梓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是形成储集空间的关键机制,其对规模性储层的发育起到决定性作用;同生—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与埋藏期烃类充注是规模性储层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埋藏胶结作用是储层被破坏的最主要原因。④在同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和白云石化的前提下,经历较弱的埋藏胶结作用之后随即发生烃类充注,是该区桐梓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模式。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具备形成规模储层的条件,其中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亚相白云岩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下奥陶统桐梓组 白云岩 储层特征 成因机制 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70
5
作者 胡东风 张汉荣 +1 位作者 倪楷 余光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3,共7页
中国南方构造运动复杂,海相泥页岩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的好坏是该区页岩气能否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为此,根据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页岩气的勘探实践,分析了页岩气与常规气在保存条件上的差异性:优越的顶底板条件是页岩气... 中国南方构造运动复杂,海相泥页岩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的好坏是该区页岩气能否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为此,根据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页岩气的勘探实践,分析了页岩气与常规气在保存条件上的差异性:优越的顶底板条件是页岩气保存的基础;页岩气具有的自封闭性和纵、横向渗透率2~8倍的差异性,决定了侧向扩散是页岩气的基本散失通道,下寒武统底部的不整合面使其保存条件变差,断层的切割会加速页岩气的散失。同时分析了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控因素及判别指标,研究认为:①构造改造强度是页岩气层保存条件的主控因素,构造样式宽缓、盖层连续、有背斜背景的构造更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而抬升时间较晚的封闭演化环境则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②在断层不发育或断层封闭性较好或断层封挡的断下盘区域、相对远离露头区或地层缺失带,页岩气能较为有效的被保存;③压力系数是保存条件的综合判别指标,该区地层的压力系数与页岩气的产量呈对数正相关关系,储层高压一超高压是页岩气保存条件好的表征;④川东南地区盆内区域,除邻近剥蚀区和地层缺失线的区域外,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压力系数总体高(最高达2.25),保存条件较好,而向盆缘和盆外方向压力系数逐渐降低,保存条件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南缘 奥陶纪 志留纪 海相页岩气 常规气 差异性 顶底板条件 保存条件 构造样式 压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潜力--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47
6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3 位作者 刘若冰 魏祥峰 陈斐然 刘珠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3-120,共8页
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泰页1井在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获得日产气7.5×10^(4) m^(3)、日产油9.8 m^(3),油气试采效果好,实现了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的勘探潜... 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泰页1井在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获得日产气7.5×10^(4) m^(3)、日产油9.8 m^(3),油气试采效果好,实现了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的勘探潜力、实现湖相页岩油气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利用泰页1井、涪页10井等重点井的钻探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湖相页岩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探究了控制湖相页岩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明确了该区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的勘探潜力和有利目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侏罗系半深湖相优质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孔隙度高、含气量高,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地质基础;②发育大型宽缓向斜、保存条件好、压力系数普遍大于1.2,是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的关键;③湖相页岩微裂缝发育,有利于页岩油气富集及后期的压裂改造。结论认为,涪陵地区凉高山组湖相页岩分布广、埋深适中,微裂缝发育,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页岩气资源量为1922×10^(8) m^(3)、页岩油资源量为2800×10^(4) t,页岩油气勘探的潜力较大,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地区 中侏罗统凉高山组 页岩油气 富集高产 勘探潜力 资源量 泰页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气藏为例 被引量:49
7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6 位作者 张汉荣 段金宝 夏文谦 刘珠江 魏全超 王昆 潘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33,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以往一直都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岩,未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思路,借助于兼探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茅一段进行测试并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以往一直都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岩,未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思路,借助于兼探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茅一段进行测试并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进一步弄清该区茅一段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基于野外剖面实测、钻井系统取心以及实验室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地区茅一段气藏源储一体,天然气主要富集在黑灰色灰泥灰岩和瘤状灰泥灰岩中;②储集空间主要为粒缘孔(缝)、成岩收缩孔(缝)、有机质孔和裂缝;③孔隙以纳米级孔为主,主体孔径为5~50 nm,介于页岩储层与常规储层之间,并且非均质性强;④气藏具有源储共生、岩性控藏、大面积层状分布的特点,表现为两段式油气差异富集——"早期层内近源富集"与"晚期层间泄压调整";⑤外缓坡相带中伴随阵发性上升流沉积的黑灰色富有机质细粒灰泥灰岩的发育是天然气成藏的基础,黏土矿物转化控制了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裂缝发育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高产。结论认为,该区茅一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气藏——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并且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已有多口井获气;该类气藏的发现,不仅拓展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领域,而且还可以为中国南方其他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涪陵地区 中二叠统茅口组 碳酸盐岩 烃源岩气藏 灰泥灰岩储集层 致密气藏 源储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53
8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3 位作者 黄仁春 段金宝 徐祖新 潘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共9页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露头样品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建立了白云岩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于茅三段中下部,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细中晶云岩、硅质云岩、生屑云岩等,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发育孔隙、热液溶蚀缝洞系统两类储集空间;②该区茅口组基质云岩与鞍状云岩的微量元素及其含量、锶同位素比值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存在着差异,表明两类白云岩的形成流体或期次相差较大,早期热水沉积形成基质云岩,晚期受热液溶蚀改造形成缝洞充填的鞍状云岩;③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发育分布受生屑滩、热水沉积和基底断裂的联合控制,其中生屑滩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热水沉积形成了早期层状基质云岩,基底断裂为后期富镁热液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改善了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部地区 中二叠世 茅口期 白云岩储集层 主控因素 热水沉积 热液溶蚀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拔山寺向斜泰页1井页岩油气重大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56
9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3 位作者 刘若冰 魏祥峰 刘珠江 陈斐然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2,共12页
2021年1月,在四川盆地涪陵北部拔山寺向斜针对侏罗系凉高山组实施的第一口页岩油气探井--泰页1井,通过水平井钻井及分段压裂测试,试获日产气7.5×10^(4)m^(3)、日产油9.8m^(3),实现了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油气新层系勘探重大突破... 2021年1月,在四川盆地涪陵北部拔山寺向斜针对侏罗系凉高山组实施的第一口页岩油气探井--泰页1井,通过水平井钻井及分段压裂测试,试获日产气7.5×10^(4)m^(3)、日产油9.8m^(3),实现了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油气新层系勘探重大突破。基于泰页1井的钻探成果,系统分析了涪陵北部地区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泰页1井突破层系为凉高山组二段(凉二段)半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其中(4)小层厚度约为25.20m,TOC均值大于1.5%,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Ro为1.01%~1.41%,孔隙度平均为3.52%,以无机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粒间孔、粒内孔等)为主,仅局部发育有机质孔,孔隙类型以介孔(孔径为2~50nm)和大孔(孔径大于50nm)为主,含气量约为1.81m^(3)/t。相对于其他小层而言,(4)小层泥页岩连续厚度最大、TOC和孔隙度最高、含气性最好,为自生自储的"纯页岩型"页岩油气藏。涪陵北部地区半深湖相优质页岩分布广泛,有利于页岩油气富集,其中保存条件好、地层高压、微裂缝发育有利于页岩油气高产。探索形成了以"少段多簇+暂堵转向+大排量+中粗砂强加砂"为主要特点的体积压裂关键技术,可实现陆相页岩的有效改造。泰页1井的突破对于中国湖相页岩油气的商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 凉高山组 重大突破 成藏条件 富集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水平井缝口暂堵压裂的裂缝调控模拟 被引量:24
10
作者 胡东风 任岚 +3 位作者 李真祥 赵金洲 林然 蒋廷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58,共9页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井压裂时,受深部地层应力非均质性和“密簇”布缝的联合影响,多簇压裂中的水力裂缝难以同步起裂扩展,同时缝间强干扰作用加剧了裂缝非均衡延伸程度,矿场实践证实缝口暂堵压裂工艺可以有效调控多簇裂缝非均衡延伸,而构...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井压裂时,受深部地层应力非均质性和“密簇”布缝的联合影响,多簇压裂中的水力裂缝难以同步起裂扩展,同时缝间强干扰作用加剧了裂缝非均衡延伸程度,矿场实践证实缝口暂堵压裂工艺可以有效调控多簇裂缝非均衡延伸,而构建深层超深层页岩气水平井缝口暂堵压裂裂缝调控模拟方法,可提高暂堵工艺实施效果。为此,基于岩石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裂缝扩展理论、水平井分簇压裂中流量分配方程和暂堵球封堵方程,建立了深层超深层页岩气缝口暂堵压裂的裂缝扩展模型及调控模拟方法,并以中石化川东南丁山—东溪构造深层页岩气井为例,模拟了暂堵压裂中暂堵球数量、暂堵次数和时机对暂堵调控的影响,分析了暂堵球对裂缝扩展形态和SRV展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缝口暂堵可以显著促进多簇裂缝均衡延伸,模拟证实暂堵球数量、暂堵次数和暂堵时机对裂缝调控具有重要作用;②随暂堵球数量增多,缝网体积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优暂堵球数量;③当暂堵次数较多,可提高暂堵转向工艺容错率,但需要适量增多暂堵球数量;④当暂堵时机适当时,各簇裂缝均衡扩展,缝网体积达到最大值。结论认为,该暂堵裂缝调控模拟方法对完善暂堵压裂优化设计、提高矿场工艺实施水平,有效开发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页岩气 水平井 暂堵压裂 裂缝调控 地层应力 非均质性 多簇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复杂构造带深层页岩气勘探进展与突破 被引量:20
11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3 位作者 李宇平 刘珠江 袁桃 刘晓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5-44,共10页
近年来,随着重庆涪陵、四川长宁—威远、云南昭通等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建成,中国页岩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深层页岩气逐渐成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随着页岩储层埋深增加,勘探理论与评价技术、工程工艺技术等方面仍然存... 近年来,随着重庆涪陵、四川长宁—威远、云南昭通等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建成,中国页岩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深层页岩气逐渐成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随着页岩储层埋深增加,勘探理论与评价技术、工程工艺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瓶颈问题和不适应性,需要不断攻关探索。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南地区)复杂构造带五峰组—龙马溪组进行了近10年的勘探开发试验探索,为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系统梳理了该区域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历程;总结了勘探过程中取得的理论认识进展、深层页岩气“甜点”地震预测及压裂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近10年的勘探历程中,在储层埋深和关键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为深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2)揭示了深层页岩气“超压富气”机理,建立了斜坡渐变型、断洼遮挡型、逆断层遮挡型3种页岩气富集模式;(3)形成了基于扰动体积模量的压力系数、区域应力背景约束的水平应力差、各向异性增强的裂缝五维地震预测3大技术系列;(4)形成了基于广域电磁法和“蜂窝”阵列微地震深层页岩气压裂监测关键技术。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川东南地区复杂构造带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重大突破,坚定了向深层页岩气进军的信心,所形成的认识和关键技术将有力保障深层页岩气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复杂构造带 深层页岩气 理论认识 关键技术 勘探突破 勘探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29
12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2 位作者 黄仁春 盘昌林 张庆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近20年来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普光气田、元坝气田和涪陵气田3个大气田,通过梳理其早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认识创新、勘探思路转变、勘探发现与后续部署的系统论述,以期为其他盆地或地区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勘探历程 普光气田 元坝气田 涪陵气田 构造油气藏 岩性气藏 非常规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黑色页岩发育特征及页岩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21
13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2 位作者 刘若冰 范志伟 韩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37,共10页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桂中坳陷石炭系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优质页岩的分布、品质和勘探潜力不清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勘探成效。为了指导该坳陷石炭系页岩气的勘探,以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坳陷及周缘野外露头...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桂中坳陷石炭系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优质页岩的分布、品质和勘探潜力不清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勘探成效。为了指导该坳陷石炭系页岩气的勘探,以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坳陷及周缘野外露头、钻井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页岩地层的分布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特征、保存条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落实黑色页岩发育特征,总结优质页岩展布规律,分析页岩气勘探潜力,圈定勘探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桂中坳陷鹿寨组页岩以深水陆棚相沉积的碳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2)鹿寨组优质页岩厚度介于20~60 m,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成熟度适中、脆性矿物含量高、储集物性较好、有机质孔隙发育;(3)柳城斜坡和宜山凹陷发育良好的区域盖层和顶底板,构造变形程度较弱,抬升剥蚀作用较弱,远离走滑性质较强的逆断层,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4)该坳陷早期地表构造所钻浅井气显示丰富、多口井获得天然气流,揭示了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柳城斜坡带、宜山凹陷埋藏深度较大的宽缓向斜是该坳陷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中坳陷 早石炭世鹿寨期 页岩 厚度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保存条件 页岩气勘探潜力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页1井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启示 被引量:13
14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5 位作者 王威 魏祥峰 刘珠江 陈斐然 魏富彬 李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9,共12页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二叠系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用雷页1井钻探资料,系统分析了普光地区大隆组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普光地区雷页1井大隆组发育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混合硅质页岩及含灰硅质页岩,具有优质页岩厚度大(33 m)、总有机碳含量高(5.82%)、孔隙度高(3.46%)、含气量高(5.37 m^(3)/t)、脆性指数高(90.7%)的“一大四高”特征;②雷页1井大隆组具有“高脆、低黏”和低水平应力差(9 MPa)特征,页岩可压性好;③研究区“厚层膏岩披覆+断层分层滑脱型”高陡构造区保存条件好,页岩气勘探潜力大。结论认为:①该区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大隆组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基础,“厚被子”膏岩披覆、顶底板条件及断层封闭性好是二叠系页岩气“超压富气”的关键;②开江—梁平陆棚大隆组、吴家坪组二段和茅口组三段3套优质页岩叠置连片发育,具备良好的立体勘探开发潜力;③基于雷页1井探索形成的二叠系海相深层页岩“穿层扩体”压裂技术,能产生大体积高导流的复杂裂缝系统,该技术可为复杂岩相页岩储层改造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页1井 上二叠统 大隆组 页岩气 富集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巴中1HF井侏罗系河道砂岩油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东风 李真祥 +5 位作者 魏志红 段金宝 缪志伟 潘磊 黎承银 段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2023年1月,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北地区)巴中1HF井首次在侏罗系河道砂岩获得超百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川北地区侏罗系河道砂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支撑该地区油气的深化勘探,基于巴中1HF井的最新勘探成果,分... 2023年1月,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北地区)巴中1HF井首次在侏罗系河道砂岩获得超百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川北地区侏罗系河道砂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支撑该地区油气的深化勘探,基于巴中1HF井的最新勘探成果,分析了川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的沉积特征、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开展了油气藏特征与油气源对比分析,攻关形成了针对多期纵向叠置、横向迁移、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的河道砂岩油气勘探关键技术,明确了川北地区凉高山组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巴中地区凉二段发育多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岩厚度约25 m,平均孔隙度为5.6%,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长石/岩屑粒内溶孔为主,孔喉结构好,优质储层发育受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控制;(2)凉二段油气藏为高含油凝析气藏/挥发性油藏,油气主要来自凉一段和凉二段的半深湖相泥页岩;(3)凉二段上部及凉三段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发育,源储匹配好,具有近源成藏、超压富油气的聚集特征;(4)针对多期纵向叠置、横向迁移、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的河道砂岩,形成的以“高频层序地层切片、分频、相带控制的波形指示反演”储层预测技术实现了对窄细河道砂岩“甜点”目标精细描述,形成的“密切割+复合暂堵+高强度加砂+渗吸增油”的压裂关键技术实现了河道砂岩储层的规模改造。结论认为,巴中1HF井凉高山组油气勘探的突破进一步揭示了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巨大潜力,对于加快四川盆地侏罗系河道砂岩油气勘探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巴中地区 侏罗系 凉高山组 河道砂岩 富集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綦江页岩气田的发现与启示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3 位作者 刘若冰 魏祥峰 王威 王庆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8-1429,共12页
涪陵页岩气田发现以后页岩气勘探开始向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拓展,在复杂构造区发现了綦江页岩气。研究表明:①綦江页岩气田的地质特征总体上与涪陵页岩气田相似,表现为高总有机碳含量(平均2.62%)、高孔隙度(平均4.53%)和高含气量(平均5... 涪陵页岩气田发现以后页岩气勘探开始向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拓展,在复杂构造区发现了綦江页岩气。研究表明:①綦江页岩气田的地质特征总体上与涪陵页岩气田相似,表现为高总有机碳含量(平均2.62%)、高孔隙度(平均4.53%)和高含气量(平均5.43 m3/t),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式连续型干气藏,其地表和地下条件均很复杂,埋藏深度跨度大,属于中深层-深层,气藏中深3354 m;地温梯度偏低,平均为2.99℃/100 m;地层压力系数0.98~1.98,平均1.50,从常压到超高压都有分布;②建立了盆缘复杂构造区“大断裂带主体控制、深埋区富集”的盆缘鼻状断背斜页岩气富集模式,提出了“优质页岩发育、流体压力高、微裂缝发育、地应力低”是“甜点”目标评价的关键要素;③建立了适用的深层页岩气“甜点”预测和和复杂缝网体积压裂技术,为綦江页岩气田高产稳产提供了坚强的保障。2022年11月首期已提交丁山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459.68×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现历程 气藏特征 五峰组-龙马溪组 綦江页岩气田 盆缘 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官9井侏罗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东风 蔡勋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2-154,共3页
2004年钻探的官9井首次在川东南地区的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获得工业性轻质油流。该原油含蜡量高,姥姣烷/植烷比值较低(Pr/Ph=1.56),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在90%以上,原油轻烃的正庚烷与甲基环己烷的比值高达1.83,并且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具有... 2004年钻探的官9井首次在川东南地区的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获得工业性轻质油流。该原油含蜡量高,姥姣烷/植烷比值较低(Pr/Ph=1.56),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在90%以上,原油轻烃的正庚烷与甲基环己烷的比值高达1.83,并且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具有高成熟湖相原油的特点。根据原油饱和烃与轻烃气相色谱以及碳同位素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官9井侏罗系原油为高成熟腐泥型母质成因,主要来源于侏罗系湖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南 侏罗纪 原油 地球化学 轻烃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台缘浅滩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与启示 被引量:60
18
作者 胡东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2018年,元坝地区元坝7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钻遇台缘浅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四川盆地茅口组台缘高能相带新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于茅口组的地质认识,在分析区域构造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矿物学等手段,结... 2018年,元坝地区元坝7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钻遇台缘浅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四川盆地茅口组台缘高能相带新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于茅口组的地质认识,在分析区域构造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矿物学等手段,结合地震剖面精细解剖成果,研究了茅口组的岩性、厚度、古地貌、地震反射结构,明确其沉积相展布;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物性分析等资料研究了茅口组储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初步确定其天然气成因与来源、盖层特征及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坝地区受茅口晚期峨眉地裂运动的影响,发育碳酸盐岩台缘—斜坡—陆棚沉积相带,台缘发育高能浅滩碳酸盐岩和沉凝灰岩两类储层;②茅口组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台缘相带、暴露溶蚀、东吴运动抬升和火山灰沉积蚀变作用等的联合控制;③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台缘相带是大中型气田发育的有利区域。结论认为,加强地质研究、创新地质认识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基础,发展面向储层识别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是高效勘探获得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中二叠世 台缘浅滩 岩性气藏 储集层特征 天然气成藏条件 勘探突破与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与元坝气田礁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及其成因 被引量:43
19
作者 胡东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1,114-115,共5页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川东北地区先后发现了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为弄清两个气田的成藏规律,指导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普光气田与元坝气田的地质录井、测井和...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川东北地区先后发现了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为弄清两个气田的成藏规律,指导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普光气田与元坝气田的地质录井、测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两个气田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礁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普光气田与元坝气田台缘相带储层发育既有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储层发育情况受台地边缘相带控制,普光地区储层以飞仙关组台缘滩白云岩为主,元坝地区储层则以长兴组台缘礁滩白云岩为主。分析其原因后认为,早期古地貌和构造作用以及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两个气田储层发育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对认识川东北及相似地区的地质规律,指导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普光气田 元坝气田 台缘礁滩 储层特征 对比 差异性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隐蔽气藏的勘探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20
作者 胡东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12,共4页
隐蔽油气藏识别难度大,其勘探面临很大的挑战,但通过转变油气勘探思路,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深层二叠系、三叠系礁滩相隐蔽油气藏勘探中获得了突破,分析其成功经验对于四川盆地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工作具有指... 隐蔽油气藏识别难度大,其勘探面临很大的挑战,但通过转变油气勘探思路,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深层二叠系、三叠系礁滩相隐蔽油气藏勘探中获得了突破,分析其成功经验对于四川盆地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归纳总结了发现元坝隐蔽圈闭采用的技术手段:①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沉积相研究;②应用地震沉积学原理指导沉积微相解释;③通过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的地震沉积学解释,为储层预测奠定基础等。同时,分析了该区深层碳酸盐岩礁滩相岩性圈闭具备的成藏有利条件:烃源条件好,具有良好的侧向遮挡条件,油气配置关系良好,油气运聚保存条件好。最后,阐述了该区隐蔽气藏取得勘探突破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元坝地区 二叠纪-三叠纪 碳酸盐岩 台缘礁滩相带 隐蔽性油气藏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