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绵土中石油烃污染对蚯蚓的生态毒性风险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吴蔓莉
肖贺月
贺豪华
王琪
高敬华
-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
-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31-2138,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0154,21577109)。
-
文摘
对土壤中石油烃的生态毒性进行研究是治理和管控石油污染的重要依据。然而,总石油烃(TPHs)中烷烃(Alkanes)和多环芳烃(PAHs)组分的毒性风险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蚯蚓为指示生物,利用微宇宙毒性试验研究不同石油污染水平对蚯蚓的毒性风险;以正癸烷(C_(10)H_(22))、正十六烷(C_(16)H_(34))、正二十六烷(C_(26)H_(54))作为烷烃组分的模式化合物,以蒽(An)、菲(Phe)、芘(Pyr)作为多环芳烃组分的模式化合物,探究不同组分烃的当量生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TPHs含量低于6 500 mg·kg^(-1)时对蚯蚓的毒性风险较小。当土壤含油量超过13 000 mg·kg^(-1)时蚯蚓初期有逃离土壤的行为,2 d后出现身体断裂以及死亡的现象,14 d可导致蚯蚓体重减轻50%。当土壤中含油量超过50 000 mg·kg^(-1)时,14 d蚯蚓致死率接近100%。蚯蚓体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基本上均呈现低剂量(土壤含油量<3 200 mg·kg^(-1))激活,中等剂量(土壤含油量为3 200~6 500 mg·kg^(-1))抑制,高剂量(土壤含油量>13 000 mg·kg^(-1))再次激活的变化趋势。选取各模式化合物在10 000、30 000 mg·kg^(-1)TPHs中的当量浓度为添加浓度,探究各组分烃的毒性效应。研究表明,当量正烷烃组分中的C_(16)H_(34)、当量多环芳烃组分中的An表现出高急性毒性。当量正烷烃模式化合物C_(16)H_(34)、C_(26)H_(54)对蚯蚓的急性毒性高于当量多环芳烃模式化合物An、Phe、Pyr的急性毒性。因此,在石油污染土壤初期应充分重视烷烃组分的生态毒性。
-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烷烃组分
多环芳烃组分
生态毒性
蚯蚓
当量风险
-
Keywords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alkane fraction
aromatic fraction
ecotoxicity
earthworm
equivalent risk
-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的生物去除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侯爽爽
吴蔓莉
肖贺月
段旭红
易宁
-
机构
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4-1042,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0154,21577109)。
-
文摘
利用生物刺激法修复不同污染时长的土壤,比较了向新污染(污染7 d)和陈旧性污染(污染5 a以上)土壤中加入有机肥、有机肥+KNO3复合物(C∶N=100∶10)、脱硫石膏等处理剂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新污染黄绵土,向土壤中加入有机肥、有机肥+KNO3对土壤中石油烃去除效果较好,修复150 d时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分别为60.13%、56.09%;对于陈旧性污染土壤,施入有机肥+KNO3、脱硫石膏对石油烃去除效果较好,修复150 d时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分别为36.62%、36.61%;生物刺激对新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率高于陈旧性污染土壤。两种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的石油烃生物降解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生物刺激修复使土壤的pH值由8.50~8.56降低至7.35~7.91。新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89),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9);陈旧性污染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3)。研究表明,土壤受到石油污染后立即进行生物刺激修复有利于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影响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关键因素并不相同。
-
关键词
生物刺激修复
修复剂
石油烃
土壤
污染时长
-
Keywords
biostimulation
stimulating agents
petroleum hydrocarbon
soil
pollution time
-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高浓度含油废水中不同组分烃的生物强化去除特性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邢玥
吴蔓莉
刘泽梁
段旭红
易宁
肖贺月
-
机构
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7-574,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0154,21577109)资助。
-
文摘
为探究石油烃降解菌群对高浓度含油废水中不同组分烃的生物降解特性,向含油水相中接种石油烃降解菌群LW-10(Accession number:SRR15082184)进行降解实验.利用GC-MS研究了LW-10对原油中不同组分烃的降解性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降解体系中的菌量变化.利用qPCR技术对控制不同组分烃降解的关键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原油浓度为5000 mg·L^(-1)的含油废水中接种LW-10降解17 d,对原油中烷烃和多环芳烃组分的降解率分别为96.7%和28.4%.体系中的降解菌总浓度与高活性菌浓度由接种时的1.0×10^(8)cfu·mL^(-1)增加至2.1×10^(9)cfu·mL^(-1)和8.3×10^(8)cfu·mL^(-1).检测的3种石油烃降解功能基因中,烷烃单加氧酶基因alkB2拷贝数由1.06×10^(8)copy·mL^(-1)变为2.84×10^(8)copy·mL^(-1);芳烃双加氧酶基因Ahd由1.06×10^(8)copy·mL^(-1)降低至1.65×10^(7)copy·mL^(-1);氧化还原酶基因PA4513由4.09×10^(6)copy·mL^(-1)增加增加至9.26×10^(8)copy·mL^(-1).结果表明降解菌群LW-10对含油废水中的烷烃组分具有高效降解能力,对多环芳烃组分的降解能力较差.LW-10在降解石油烃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发生增殖,不同组分烃的降解效果与石油烃降解功能基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关键词
含油废水
石油烃降解菌群
降解基因
定量PCR
降解菌数量
-
Keywords
oily wastewater
petroleum-degrading flora
degradation gene
real-time PCR
degradation bacteria number
-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