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振超重力流场对铜矿分选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肖蒙卓 柳忠彬 +3 位作者 王彪 王亚琳 龚佳 何萍萍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我国铜矿资源具有矿床规模小、共伴生矿多、品位低、矿床物质组成复杂等特点,在当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下,铜资源消耗保持增长,由于缺乏分选低品位微细粒铜矿的设备,大量微细粒铜矿损失,造成铜资源紧缺。为提高铜矿中铜金属的回收率... 我国铜矿资源具有矿床规模小、共伴生矿多、品位低、矿床物质组成复杂等特点,在当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下,铜资源消耗保持增长,由于缺乏分选低品位微细粒铜矿的设备,大量微细粒铜矿损失,造成铜资源紧缺。为提高铜矿中铜金属的回收率及品位,降低使用药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出一种旋振和离心力耦合作用的分离方法,建立Fluent铜矿颗粒的旋振超重力流场分离模型,研究铜矿不同组分颗粒在旋振分选器中的分离行为、速度分布及颗粒浓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铜矿不同组分颗粒在分选器圆柱段均匀分布,在圆锥段出现分层、分离现象;SiO_(2)颗粒和Cu颗粒在最外围都有一个径向速度为零的圆环,SiO_(2)颗粒在中心区域径向速度最大,Cu颗粒在中心区域径向速度最小,越靠近壁面径向速度越大;SiO_(2)颗粒所受离心力较小,在旋振分力和上升流的综合作用下呈螺旋向上运动至溢流口排出,Cu颗粒所受离心力较大能够克服旋振分力,Cu颗粒在圆锥段壁面富集并沿底流口排出,回收率和富集比分别达到86%和14。与传统超重力旋流器分选相比,旋振作用能使床层松散,有效解决了分选过程中铜矿颗粒群易于板结的问题,有助于促进铜矿不同组分颗粒按密度差异分层,能够显著提高铜矿颗粒的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旋振 超重力分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FD多密度电子垃圾颗粒分离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薛建勇 柳忠彬 +3 位作者 杨凡 董泽宇 王亚琳 肖蒙卓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基于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绿色、高效以及低能耗的分离回收需求,利用CPFD(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法),Barracuda气固耦合仿真分析软件建立电子垃圾颗粒气固分离模型,由于一次气流导致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分离效果不佳,颗粒混合度高,稀贵金... 基于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绿色、高效以及低能耗的分离回收需求,利用CPFD(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法),Barracuda气固耦合仿真分析软件建立电子垃圾颗粒气固分离模型,由于一次气流导致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分离效果不佳,颗粒混合度高,稀贵金属颗粒的品位和回收率较低,在一次气流基础上,引入二次气流,实现电子垃圾颗粒在竖直方向上的二次梯度分离,模拟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在两次气流作用下不同颗粒流的迁移轨迹、运移规律和稀贵金属颗粒的分选特性,探讨在两次气流参数、物料下落流量以及颗粒粒径下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的分离效率,包括品位和回收率。研究表明,多密度电子垃圾颗粒干法分选模型可以有效富集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电子垃圾颗粒下落流量与颗粒粒径对稀贵金属的分离有显著影响,当一次进风的气流速度为3.8m/s、二次进风的气流速度为4.6m/s、入料开口宽度为4mm、两次气流开口宽度均为35mm、颗粒粒径为75~100μm时,Au的品位和回收率可达87.1%和99.1%;Cu的品位为70.8%,回收率为85.8%,富集比为35.4。说明在一次气流和二次气流的共同作用下,改变电子垃圾颗粒的入口流量、控制颗粒的粒径大小可以有效提升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的品位和回收率,同时对多密度颗粒多梯度、高精度的干法分选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垃圾 颗粒分离 分选特性 二次进风 稀贵金属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