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者说,远者来”: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与人本关怀
1
作者 肖群忠 尹春心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结合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思想,我们发现“近者... 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结合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思想,我们发现“近者”“远者”的流动不是单纯的移民问题,也不仅仅是治理效果的表现,其内在实质和根据是关心民众生存和利益的德政,对远近民众的民生有根本关切。孔子以人为本的德政思想为理解人口问题、人才问题提供了独特的伦理视角,呈现出更清晰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德政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者 远者 移民 德政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文化与伦理传承发展的根据、意义、方法和实践价值——照着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接着讲
2
作者 肖群忠 尹春心 《船山学刊》 2025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思考与解决的重要时代问题。贺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相关思想,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认为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据在于文化的连续性和古今新旧...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思考与解决的重要时代问题。贺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相关思想,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认为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据在于文化的连续性和古今新旧的统一性,并认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是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思想与我们当下的认识高度一致,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伦理(明明德)和政治(亲民新民),因此,儒家文化与伦理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立德树人和政治治理两个方面。贺麟认为要在实践上培养儒者即德才兼备或者有诗礼精神,做事合理、合情、合时的人,要在政治治理上实行儒家式的合德法为一体的法治和积极民主,这些思想为我们在实践上弘扬儒家文化与伦理的价值均提供了宝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与伦理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贺麟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伦理的根本精神
3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对传统文化与传统伦理的传承发展或者“双创”必须坚持守正才能创新,这就使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与伦理的根本精神成为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贺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撰写的《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一文中就对这个问题有所探讨。在此... 对传统文化与传统伦理的传承发展或者“双创”必须坚持守正才能创新,这就使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与伦理的根本精神成为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贺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撰写的《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一文中就对这个问题有所探讨。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我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伦理的根本精神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与重德精神、中华文化的人伦主义及其群体精神、儒家伦理的等差精神、儒家伦理的绝对义务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儒家伦理 根本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现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肖群忠 霍艳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6,共7页
尽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这些专有准确的概念是近现代以来才形成的,但在几千年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和多民族的融合、发展,爱社稷、疆土、文化等的爱国实践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 尽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这些专有准确的概念是近现代以来才形成的,但在几千年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和多民族的融合、发展,爱社稷、疆土、文化等的爱国实践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概念明确形成、意识得以强化确实是近百年来的事,是中国有识之士面对民族危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于危亡的产物。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与强化不仅鼓舞着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捍卫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亦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在当前研究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对这组概念的形成,意识的强化过程进行严肃细致的研究分析,不仅能够促使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也对人们的爱国主义实践有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 形成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德莫大于和”思想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肖群忠 霍艳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1,共4页
"和"或者"致中和"是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本位又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精神,那么,"和"与"德"是什么关系?在儒学发展史上,董仲舒提出了"德莫大于和"的思想,对这... "和"或者"致中和"是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本位又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精神,那么,"和"与"德"是什么关系?在儒学发展史上,董仲舒提出了"德莫大于和"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回答,即"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先于"德","德"生于"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大德。德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和",即追求和谐的价值理想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不仅是天道人道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还是人的自我修养、心身和谐、养生长寿的根本,因而"和"是一种大德。从理论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天人合德的思考方式,厘清了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关系,使"和"的价值观有"德"的行为观支撑,使道德建设和修养明确了"和"的价值目标,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道德建设与建设和谐社会、协和万邦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 被引量:29
6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4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孝文化研究》 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 被引量:13
7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2期36-42,共7页
“情理”这一特殊范畴表达了儒学与中国文化中一种情理交溶、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的特有文化精神。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关键词 情理精神 儒学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个体品德”及其培育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32,共8页
所谓“个体品德”,是指在内容上多涉及个人应具的品格而不涉及人际、群己交往的品质、人格、人品,它与“私德”概念是一种交叉重合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逐步重视“个体品德”或者私德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 所谓“个体品德”,是指在内容上多涉及个人应具的品格而不涉及人际、群己交往的品质、人格、人品,它与“私德”概念是一种交叉重合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逐步重视“个体品德”或者私德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27日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且加以规定的“个体品德”,是指党和国家对个人私德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提出并养成培育个体品德的当代意义在于:注重个体品德培育符合古今中外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规律;注重培育个体品德是对现代中国道德建设偏颇的纠正;注重培育个体品德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特别是干部的道德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品德 培育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饰伦理研究新探 被引量:1
9
作者 肖群忠 费丹丹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108,共6页
服饰是人类的重要生命活动与价值活动。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伦理意蕴。这种伦理意蕴在中西方历史发展中都有突出表现,在当代,更成为一个日益突显的伦理问题。服饰伦理是人类的服饰活动和行为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行为准则、... 服饰是人类的重要生命活动与价值活动。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伦理意蕴。这种伦理意蕴在中西方历史发展中都有突出表现,在当代,更成为一个日益突显的伦理问题。服饰伦理是人类的服饰活动和行为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行为准则、个体德性风格以及对主体的自我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服饰伦理研究的目的,是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关注人类社会的服饰生活,揭示服饰行为的伦理内涵,探索提倡合理的服饰价值观念,探讨建立合宜的服饰行为准则,倡导文明健康的服饰行为方式。服饰伦理的研究内容,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来展开:第一,个体服饰伦理,主要研究的是服饰具有的个体德性价值,主要包括护身养生、角色自觉、德性价值等方面;第二,人际服饰伦理,可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服饰伦理、政治生活中的服饰伦理以及公共场合中的服饰伦理几个方面;第三,社会服饰伦理,包括职业服饰伦理、民族服饰伦理、宗教服饰伦理以及服饰伦理的社会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伦理 起源演变 概念 价值 研究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道”养老的文化效力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肖群忠 《理论视野》 CSSCI 2009年第1期51-54,共4页
孝道养老的文化效力随着社会发展会逐渐递减,自助养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将一并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的主要方式,未来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将以自立、亲情、平等、共喻为特点。
关键词 孝道养老 养老方式 代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商业道德基本规范 被引量:5
11
作者 肖群忠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商业道德的狭义一般是指商业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商业道德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可以概括为:"交换自由,平等协商;公平交易,讲究情义;诚实守信,... 商业道德的狭义一般是指商业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商业道德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可以概括为:"交换自由,平等协商;公平交易,讲究情义;诚实守信,追求信誉;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公平竞争,正当求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道德 道德规范 市场经济 信誉 市场竞争 商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常人道德——以还物取酬为个案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4期13-17,共5页
常人道德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经常存在的道德行为类型和道德境界层次。它既不是道德上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先进的“君子”,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人”之性和“常人”之德。“常人道德”的特征主要... 常人道德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经常存在的道德行为类型和道德境界层次。它既不是道德上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先进的“君子”,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人”之性和“常人”之德。“常人道德”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其行为特征既非应当,也非失当,而表现为正当。第二,其价值观是义利兼顾的;第三,其人己观是人我两利的;第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常人道德的存在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常态真实存在。常人道德的义利统一、人己两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常人道德是道德的中间层次与境界。研究常人道德并给予道德上的正面价值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克服我们过去的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道德思维方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道德精神,有利于当代道德研究面向生活和民众,从而有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4期21-25,共5页
《手稿》较之马克思的其它著作有较为丰富的伦理思想,但其仍不是一本伦理学专著。综观《手稿》,其伦理思想,似可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异化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人本价值导向;二是人论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三是关于经... 《手稿》较之马克思的其它著作有较为丰富的伦理思想,但其仍不是一本伦理学专著。综观《手稿》,其伦理思想,似可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异化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人本价值导向;二是人论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三是关于经济伦理或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批判;四是其它伦理学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稿》 伦理思想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之古蕴与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建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群忠 杨建强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4期68-74,共7页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曾被称为"礼义之邦"。礼在传统社会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实现价值观念的行为方式、规则与仪式体系。通过礼俗互动的过程,仁义、孝悌、忠信、敬让、廉耻等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融摄于中国人的...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曾被称为"礼义之邦"。礼在传统社会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实现价值观念的行为方式、规则与仪式体系。通过礼俗互动的过程,仁义、孝悌、忠信、敬让、廉耻等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融摄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礼同样能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依托和精神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者的修养——《养正图解》的道德政治智慧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群忠 李杰 《理论视野》 CSSCI 2011年第9期51-54,共4页
《养正图解》是由明万历年间的著名学者焦竑任皇子讲官时,为劝导皇长子朱常洛续封建道统而为皇太子编撰的一部蒙学读本,它由历史上的60个故事并配以插图构成,通过以事喻理的形式,旨在向皇太子传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与政治智慧... 《养正图解》是由明万历年间的著名学者焦竑任皇子讲官时,为劝导皇长子朱常洛续封建道统而为皇太子编撰的一部蒙学读本,它由历史上的60个故事并配以插图构成,通过以事喻理的形式,旨在向皇太子传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与政治智慧,其道德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仁孝忠恕、好学修身、循礼节制。君臣(上下)相处之道的德贤取人用人思想、政治活动(君民关系)中的以民为本的道德原则。它对我们的现代启示体现为:第一,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第二,领导干部要明辨是非,重用贤德之才。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正图解》 领导者 道德 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群忠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38-43,共6页
本文对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李大钊等人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做了分别分析 。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孝道批判 社会变革 新伦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旅活动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群忠 姚楠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1,共6页
行旅生活经由步行时代、马车时代到现在的机动时代,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行旅伦理,行旅活动中独特的伦理价值和意蕴通过行旅主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方面显现,分别为行旅的生命与德性意义、行旅人际伦理、行旅社会伦理、... 行旅生活经由步行时代、马车时代到现在的机动时代,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行旅伦理,行旅活动中独特的伦理价值和意蕴通过行旅主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方面显现,分别为行旅的生命与德性意义、行旅人际伦理、行旅社会伦理、行旅生态伦理等。由此,可以将"行旅伦理"的意涵理解为:在人们的日常行旅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影响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旅生活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行旅伦理对于主体自身的德性价值体现为:行旅活动有助于主体自然生命的健康和发展,有助于主体精神生命的促进和升华,有助于主体价值生命的追求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旅 行旅伦理 德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阐发中华民族崇礼重德传统的学术力作——评王文东著《礼仪与德行——中华民族元典时代信仰与伦理的核心观念》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36,共2页
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与特色,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与德是较之仁要出现更早、更为重要的观念与实践。礼,三代甚至更早既已产生,到了周代形成了礼乐文明制度,德观念的出现,体现了周代人文意识的觉醒。要研究清楚中... 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与特色,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与德是较之仁要出现更早、更为重要的观念与实践。礼,三代甚至更早既已产生,到了周代形成了礼乐文明制度,德观念的出现,体现了周代人文意识的觉醒。要研究清楚中国道德文明的渊源、本质、特色与规律,就不能不对上古社会的礼与德或者宗教与伦理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注重礼仪,礼仪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因此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想史 中国传统伦理 中华民族 礼仪文化 核心观念 信仰 元典 德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孝道的百年境遇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群忠 《船山学刊》 2021年第2期9-16,共8页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始德与首德,是传统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中一个根本性、始基性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百年前孝曾受到一些激进启蒙知识分子的激烈批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孝道又逐渐得到...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始德与首德,是传统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中一个根本性、始基性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百年前孝曾受到一些激进启蒙知识分子的激烈批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孝道又逐渐得到重视和弘扬。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孝是中华传统美德,这具有重要的历史里程碑意义。在当代中国,孝道应该重新回归其家庭子德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孝在当代社会仍然能发挥其重要价值:第一,有利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第二,有利于促进以孝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第三,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第四,有利于立德树人,培养现代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孝道 传承弘扬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义廉耻的时代价值——船山伦理思想新悟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群忠 《船山学刊》 2014年第3期22-24,共3页
船山伦理思想包括诸多方面,如其人性论、价值观、修养论,本文只想选取其中的几个点谈谈自己新的体悟与认识。船山是一个朴素唯物主义者,其思想的最大特点在我看来就是辩证而全面,在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的价值观上,与佛老、理学的崇理贬... 船山伦理思想包括诸多方面,如其人性论、价值观、修养论,本文只想选取其中的几个点谈谈自己新的体悟与认识。船山是一个朴素唯物主义者,其思想的最大特点在我看来就是辩证而全面,在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的价值观上,与佛老、理学的崇理贬欲、尚义贬利不同,坚持了理存于欲中、义即公利等唯物的导向,但又特别强调了理性对欲望、义对利、礼乐对衣食的主导作用,另外,其修养论中强调廉耻特别是"知耻之功大"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现实都有很强的借鉴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伦理思想 礼义廉耻 义利理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