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测井曲线的吐哈丘陵油田低渗砂岩油藏储层裂缝识别方法
1
作者 肖志朋 戴立波 +6 位作者 韩继凡 左海威 肖劲松 连启东 党育龙 赵向上 杨胜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46-52,共7页
吐哈丘陵油田的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表现出部分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的特征,动态分析显示储层中可能存在优势通道或裂缝。为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后期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有必要核实、确定储层微裂缝发育情况。在水洗检... 吐哈丘陵油田的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表现出部分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的特征,动态分析显示储层中可能存在优势通道或裂缝。为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后期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有必要核实、确定储层微裂缝发育情况。在水洗检查井岩心描述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裂缝发育及分布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曲线的裂缝发育层位的判断方法;分析了2口井测井资料,并对吸水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判断方法可行、可靠,为吐哈丘陵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有效动用及开采剩余油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岩油藏 裂缝识别 纵向非均质性 测井曲线 分形方法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果油田果8区块减氧空气驱低温氧化对采收率的影响
2
作者 肖志朋 张彦斌 +4 位作者 李启航 李宜强 韩继凡 闫茜 吴永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39,共6页
注减氧空气是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手段,减氧空气可在地层条件下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提高采收率。针对玉果油田果8区块目前减氧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完善的问题,采用等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原油氧化过程和生成物质... 注减氧空气是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手段,减氧空气可在地层条件下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提高采收率。针对玉果油田果8区块目前减氧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完善的问题,采用等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原油氧化过程和生成物质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等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稀油的低温氧化过程产生了沉积物质,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程度明显提高,89℃时原油氧化生成重质组分沉积量为1.25×10^(-3)g/g,100℃时为3.43×10^(-3)g/g,120℃时为5.02×10^(-3)g/g。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氧化温度下重质组分沉降对采收率存在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气窜时机变晚,波及效果变好,最终采收率有所提高,温度为89℃、100℃和120℃时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52.77%、58.89%和65.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果油田 果8区块 减氧空气驱 低温氧化 轻质原油 提高采收率 气相色谱 长岩心驱替实验 组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稀油油藏水驱后氮气泡沫驱适应性 被引量:5
3
作者 肖志朋 杨胜来 +2 位作者 马学礼 韩继凡 王梦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9-734,共6页
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水淹程度高,水驱调整措施效果较差,亟需寻找后续提高采收率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注入能力差、不适合注聚合物等高黏度流体的特点,利用水驱、氮气泡沫驱和水驱后氮气泡沫驱开展室内实验研... 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水淹程度高,水驱调整措施效果较差,亟需寻找后续提高采收率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注入能力差、不适合注聚合物等高黏度流体的特点,利用水驱、氮气泡沫驱和水驱后氮气泡沫驱开展室内实验研究,探讨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驱驱油效率随渗透率的增加而升高,与渗透率呈较好的对数关系;氮气泡沫驱驱油效率为67.66%,较水驱驱油效率提高10.62%;氮气泡沫驱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约9.63%。实验用泡沫的残余阻力系数大于1,表明氮气泡沫驱通过堵水调剖,提高了水驱后油藏的采收率,从机理和实验提高驱油效率程度判断,氮气泡沫驱适用于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油田 低渗透油藏 稀油油藏 水驱 氮气泡沫驱 驱油效率 采收率 残余阻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天然气重力驱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肖志朋 齐桓 +3 位作者 张艺桢 李宜强 姚帅旗 刘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40,共7页
为探索吐哈盆地葡北油田实施天然气重力驱开发的可行性,明确不同实施参数下的驱油特征,通过高压物性分析、细管实验、CT扫描成像及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葡北油田开发前后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流体的高压物性变化特征,计算了目前... 为探索吐哈盆地葡北油田实施天然气重力驱开发的可行性,明确不同实施参数下的驱油特征,通过高压物性分析、细管实验、CT扫描成像及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葡北油田开发前后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流体的高压物性变化特征,计算了目前油藏条件下鄯乌管道气和西气东输气的最小混相压力,比较了不同驱替方式下流体的分布特征及岩心沿程含油饱和度变化,明确了注气速度、注气压力及岩心倾角对天然气重力驱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后原油密度与饱和压力均增大,黏度变化不明显,原油中C_2—C_6含量显著下降;目前油藏条件下鄯乌管道气和西气东输气与储集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分别为48.2 MPa和49.5 MPa,均大于原始油气最小混相压力;相比水驱结束状态,天然气重力驱沿程含油饱和度存在较大差异,岩心高部位含油饱和度明显低于低部位含油饱和度,重力驱对于高部位原油的动用效果更为明显;较低的注气速度、较高的驱替压力以及较大的倾角均有利于提高天然气重力驱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葡北油田 中侏罗统 三间房组 天然气重力驱 重力分异 采收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油田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实验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志朋 刘诗琪 +4 位作者 李艳明 韩继凡 安国强 朱永春 李爱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6,共9页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甲苯、乙二醇丁醚、CO_(2)、富化的天然气)及段塞注入量;其次用油田地层岩心组成的长岩心研究了高含水状态下混相助剂段塞驱+一级分离器气驱+后续水驱的驱油效果。细管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地层条件下一级分离器气驱替地层油要实现混相驱需要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气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驱油效果明显提高,随混相助剂段塞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但在地层油中溶解能力稍弱的混相助剂(如CO_(2)、富化的天然气)与溶解能力强的混相助剂(如LPG)的作用规律不同,且并不是注入量越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混相驱 细管实验 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 提高采收率 丘陵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