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 被引量:35
1
作者 肖安成 杨树锋 +2 位作者 李曰俊 王清华 陈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5,共8页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内部断裂系统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北侧与之相邻的柯坪冲断带断裂走向近东西向,属于南天山构造体系。两个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巴楚隆起大面积缺失中、新生界,其内部断裂体系起始...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内部断裂系统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北侧与之相邻的柯坪冲断带断裂走向近东西向,属于南天山构造体系。两个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巴楚隆起大面积缺失中、新生界,其内部断裂体系起始活动时间的确定较为困难。通过对巴楚和柯坪地区新生代层序特征对比研究及其接触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新世巴楚隆起南北向断裂体系开始形成,向北一直延伸到柯坪构造带之中。两个构造单元的南北向断裂有较好的对应性。柯坪东西向断裂系统的主要活动期是上新世(N2)以后。现今柯坪构造带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体系是不同时期构造的叠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巴楚和柯坪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断裂体系 柯坪断裂体系 断裂形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66
2
作者 肖安成 杨树锋 陈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0,145,共5页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 构造反转 中新生代 二连盆地 地球动力学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系统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23
3
作者 肖安成 杨树锋 +4 位作者 程晓敢 党玉琪 陈新领 陈元忠 王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2-487,494,共7页
通过对于断裂系统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主要构造形成时间为上新世以后,变形样式为一系列右行走滑冲断构造。走滑冲断构造带内部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断层上、下盘地层层序... 通过对于断裂系统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主要构造形成时间为上新世以后,变形样式为一系列右行走滑冲断构造。走滑冲断构造带内部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断层上、下盘地层层序无法直接对比。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形成于南祁连由北向南的斜向推覆作用,而主要应力来源于柴达木地块北缘由南向北的陆内俯冲作用。用一个运动学模型解释了柴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行走滑 冲断构造 运动学 柴达木盆地 南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构造类型 被引量:9
4
作者 肖安成 陈毓遂 +2 位作者 胡望水 刘学峰 刘生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通过地面地质和大量高质量的地震剖面的解释,提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构造类型可分为2大类6亚类10小类:①基底卷入型:包括基底逆冲、走滑扭动、逆冲与扭动复合、基底挠曲;②盖层滑脱型:包括张性断陷、双重逆冲、叠瓦式逆冲、滑... 通过地面地质和大量高质量的地震剖面的解释,提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构造类型可分为2大类6亚类10小类:①基底卷入型:包括基底逆冲、走滑扭动、逆冲与扭动复合、基底挠曲;②盖层滑脱型:包括张性断陷、双重逆冲、叠瓦式逆冲、滑脱背斜、重力滑动、断弯背斜构造。目前已在滑脱背斜和双重构造上部找到了油田、推测各种滑脱构造、扭动构造中所伴生的褶皱-断裂系统和基底挠折构造、基底卷入的背斜是油气勘探中的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构造类型 基岩 油气勘探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色力布亚断裂系的走滑双重构造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肖安成 李景义 张春生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2,共7页
色力布亚断裂系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与巴楚隆起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该断裂系由两条北北西向斜列的右行走滑挤压基底断裂和一系列位于基底断裂重叠区内的盖层滑脱逆冲断层组成,剖面上可以分成两种不同层次的构造样式:深层为基底卷... 色力布亚断裂系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与巴楚隆起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该断裂系由两条北北西向斜列的右行走滑挤压基底断裂和一系列位于基底断裂重叠区内的盖层滑脱逆冲断层组成,剖面上可以分成两种不同层次的构造样式:深层为基底卷入的走滑逆冲构造;浅层为第四系继承性滑脱构造。两条边界断裂带的活动是导致内部复杂构造的主要原因,各断裂与逆冲席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走滑双重构造。根据沉积及内部变形特征,该构造带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即三叠纪边界走滑断裂形成阶段、渐新世进一步发育阶段、上新世强烈变形阶段和第四纪不均衡活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力布亚断裂系 走滑双重构造 储层 圈闭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涉背斜:冲断带内一种新的油气圈闭——以外帕米尔阿克脱拉尔背斜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肖安成 张春生 +1 位作者 李景义 陈振银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共4页
干涉背斜(intersectionanticline)是冲断带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断层相关褶皱,它发育于冲断层下盘侧断坡或斜断坡向前缘断坡过渡的构造转换带上,是由于冲断活动导致上盘地层产生向四周的膝折倾伏而形成的。这类... 干涉背斜(intersectionanticline)是冲断带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断层相关褶皱,它发育于冲断层下盘侧断坡或斜断坡向前缘断坡过渡的构造转换带上,是由于冲断活动导致上盘地层产生向四周的膝折倾伏而形成的。这类构造平面上表现为短轴背斜形态,剖面上为不对称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以外帕米尔冲断系中阿克脱拉尔背斜为实例对干涉背斜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斜 冲断层 构造特征 油气圈闭 干涉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含油气盆地前陆冲断带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肖安成 李启明 董大忠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14,共8页
我国西部的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周缘广泛发育前陆冲断带。在综合研究了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冲断带可以划分出两大类和四个亚类,它们分别为基底卷入的单凹陷型和多凹陷型;盖层滑脱的多层次滑脱型和简单滑脱型... 我国西部的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周缘广泛发育前陆冲断带。在综合研究了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冲断带可以划分出两大类和四个亚类,它们分别为基底卷入的单凹陷型和多凹陷型;盖层滑脱的多层次滑脱型和简单滑脱型。基底卷入型的构造变形表现为冲断面陡倾,断裂长期活动,形成浅层被动构造,变形带狭窄;盖层滑脱型的构造变形则表现为断层倾角缓,冲断前锋类型复杂,活动时间短和变形带宽等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冲断带内部构造样式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构造特征 前陆冲断带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前陆逆冲-褶皱带主滑脱面深度 被引量:20
8
作者 肖安成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3,共5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前陆构造带为薄皮滑脱的道冲-褶皱带,其滑脱面上覆构造层中发育了甫沙、柯克亚和固满3排北西西向的背斜,深部的主滑脱面位于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上古生界沉积盖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由于目前地震反射资料无法...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前陆构造带为薄皮滑脱的道冲-褶皱带,其滑脱面上覆构造层中发育了甫沙、柯克亚和固满3排北西西向的背斜,深部的主滑脱面位于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上古生界沉积盖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由于目前地震反射资料无法揭示主滑脱面的深度,利用多余面积作图技术对柯克亚和固满两背斜的主滑肌面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因满和柯克亚背斜的滑脱深度分别为14.59和14.98km,滑脱面向南倾伏,倾角为2°~3°。柯克亚构造的浅层(下第三系底)缩短量为1.17km,深部层位的缩短量为2.75km,这种深、浅层次收缩量的差异表明了上下构造的主次关系,深部为具顶、底板逆冲的双冲构造体系,断夹块的叠置是形成柯克亚浅层构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逆掩断层 推覆体 骨脱深度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9
9
作者 肖安成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冲断带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由3排东西走向的背斜带组成,共有十几个滑脱背斜。该冲断带有两个重要的滑脱面,一个是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与上覆上古生界之间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另一个位于下第三系底部的膏泥岩层中,冲...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冲断带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由3排东西走向的背斜带组成,共有十几个滑脱背斜。该冲断带有两个重要的滑脱面,一个是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与上覆上古生界之间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另一个位于下第三系底部的膏泥岩层中,冲断带发育于沿滑脱面产生的区域性滑脱体中。塔西南地区发育有多套生油岩系,最重要的有两套,即石炭系一下二叠统和侏罗系。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冲断带内复杂的断裂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主断裂面是区域性运移的通道,次级断裂面和分支断层在油气垂向运移和聚集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冲断带内的两种油气藏类型,即位于深层古生界中的原生油气藏和浅部新生界的次生油气藏,目前在柯克亚下第三系中所发现的均为次生凝析气藏。根据多种资料分析,冲断带中最有利的勘探目标是第二排背斜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气藏 构造特征 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的正演模拟方法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安成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共7页
简要介绍了复杂构造区平衡剖面解释中的正演模拟方法,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拗治中一个挤压构造的解释作为例证。正演模拟方法对于确定复杂构造的解释方案极为有用,其过程包括初步研究构造剖面(或地震剖面)、提出初始正演模型、将平衡... 简要介绍了复杂构造区平衡剖面解释中的正演模拟方法,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拗治中一个挤压构造的解释作为例证。正演模拟方法对于确定复杂构造的解释方案极为有用,其过程包括初步研究构造剖面(或地震剖面)、提出初始正演模型、将平衡的正演模型与构造剖面对比、模型修正、最终确定解释方案。认为库车拗陷中的哈桑托开背斜位于南天山前陆逆冲带的前锋三角带,由反冲断层、底板断层和逆冲断层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目前的构造面貌系多期运动的叠加。该区由于具备有利的烃类聚集条件,可望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平衡剖面 油田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边界及特征初探 被引量:63
11
作者 魏国齐 陈更生 +8 位作者 杨威 杨雨 贾东 张林 肖安成 陈汉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5,共7页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着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台缘鲕滩的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东侧边界为断点、西侧为上超点;在沉积岩石学方面,发育代表盆地相的薄层泥灰岩和代表斜坡相的碎屑流沉积;最早沉积的台缘鲕滩位于江油-梓潼-南充- 邻水-垫江一线;飞...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着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台缘鲕滩的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东侧边界为断点、西侧为上超点;在沉积岩石学方面,发育代表盆地相的薄层泥灰岩和代表斜坡相的碎屑流沉积;最早沉积的台缘鲕滩位于江油-梓潼-南充- 邻水-垫江一线;飞仙关组在海槽西侧沉积厚度大于600 m、东侧大干500 m的区域为盆地相沉积。综合多方面的资料, 基本确定开江-梁平海槽的边界:西侧大致为青林1井-白龙1井-思1井-龙会1井一线;东侧为天东10井-川岳83 井-川涪82井一线。海槽东侧边界由断裂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相对变化较小;海槽西侧边界由斜坡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逐渐变化。预测川北地区台缘鲕滩发育面积可达3×104km2。在海槽西侧,台缘鲕滩主要分布于江油、广元、梁平和邻水围成的区域内;在海槽东侧,台缘鲕滩主要发育于云阳、万县和通江两河口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 台缘鲕滩 边界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时间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5 位作者 肖安成 潘正中 程晓敢 陈建军 范铭涛 田多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8-494,共7页
酒泉盆地南缘冲断带具有多层次的逆冲结构,包括浅层的远距离冲断系统、中层的近距离冲断系统和深层的原地冲断系统。远距离冲断系统由奥陶系和志留系构成,局部地区表现为飞来峰;近距离冲断系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大部分隐伏在远距离... 酒泉盆地南缘冲断带具有多层次的逆冲结构,包括浅层的远距离冲断系统、中层的近距离冲断系统和深层的原地冲断系统。远距离冲断系统由奥陶系和志留系构成,局部地区表现为飞来峰;近距离冲断系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大部分隐伏在远距离冲断系统之下,局部地带以构造窗的形式出露地表,其变形样式主要为叠瓦状的冲断变形;原地冲断系统隐伏在近距离冲断系统和第四系之下,其南部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双冲构造或堆垛构造,往NE方向变形逐渐简单,主要表现为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弯曲褶皱,前锋地带表现为三角带的突起构造。酒泉盆地南缘冲断带的变形是一个具有大缩短量的薄皮冲断系统,旱峡剖面的构造缩短量为52.7 km,缩短率为55.1%。酒泉盆地南缘冲断带的变形时期大致开始于9.0 M a,并以“前展式”向北扩张,变形时间向北变新,前锋断层开始活动时间约为8.3 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短量 缩短率 变形时间 变形结构 冲断带 新生代 酒泉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罗晓容 孙盈 +5 位作者 汪立群 肖安成 马立协 张晓宝 王兆明 宋成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对主要成藏期的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总结了柴北缘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是研究区侏罗系烃源岩主要的生油期,生排运量均足够丰富,但这时赛什腾凹陷只是一里坪坳陷的北部斜坡,构造圈闭主要在盆地边缘,相当大部分的油都运移到盆地边部,可能在后期的构造变动中逸散;上新世以来的晚成藏期,研究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时构造圈闭发育,天然气成藏条件具备,盆地深层构造圈闭易于形成较大规模低渗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成藏动力学 盆地演化 输导层 流体势 运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主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被引量:18
14
作者 胡望水 陈毓遂 +2 位作者 肖安成 刘学锋 刘生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1-207,共7页
断裂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主要构造活动型式之一.坳陷内主要断裂开始形成于海西晚期或喜马拉雅运动期.不同性质的断裂可存在于同一应力场中,从而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性.沿断裂走向断裂构造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化.利用正... 断裂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主要构造活动型式之一.坳陷内主要断裂开始形成于海西晚期或喜马拉雅运动期.不同性质的断裂可存在于同一应力场中,从而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性.沿断裂走向断裂构造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化.利用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主要断裂带的发育演化.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断裂是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圈闭 断裂构造特征 坳陷 控油作用 油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13
15
作者 胡望水 陈毓遂 +2 位作者 肖安成 刘学锋 刘生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17,共4页
塔西南动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具明显的多期性,形成了3类原型盆地和3个含油气系统。这些原型盆地相互叠加改造,导致了现个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和含油气系统的叠加改造。依据盆地构造演化特... 塔西南动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具明显的多期性,形成了3类原型盆地和3个含油气系统。这些原型盆地相互叠加改造,导致了现个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和含油气系统的叠加改造。依据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发育特征,划分出3个含油气系统,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可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盆地类型 叠加 含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北缘新生代构造形变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学锋 陈毓遂 +2 位作者 肖安成 胡望水 刘生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塔西南坳陷北缘的新生代构造形变受控于近南北向的挤压。由于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西段和东段变形样式有很大差别。据此,可划分成东西两个变形区:西部称南天山前缘构造变形区;东部称麦盖提斜坡北缘构造变形区。前者构造形变与南天山冲... 塔西南坳陷北缘的新生代构造形变受控于近南北向的挤压。由于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西段和东段变形样式有很大差别。据此,可划分成东西两个变形区:西部称南天山前缘构造变形区;东部称麦盖提斜坡北缘构造变形区。前者构造形变与南天山冲断一褶皱带向南的推挤密切相关,并受西昆仑冲断-褶皱带向北推挤的叠加改造。总体呈自南而北的前展式,变形样式主要有:叠瓦状断裂组合、断弯背斜、构造三角带、隔挡式褶皱等。后者的西段受色力布亚断裂控制,以边冲与走滑复合为主要变形机制,形成沿断裂走向分布的断裂背斜带;东段受玛扎塔格断裂控制,以左旋压担为主要变形机制,形成复杂的扭动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应力场 新生代 地层 石油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程晓敢 郑德文 +2 位作者 杨树锋 肖安成 陈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2-527,共6页
酒泉盆地普遍发育了始新统与下白垩统之间的不整合。通过对地震剖面和下白垩统中沟组残余厚度的分析,提出了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西向。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变形导致了早白垩世连通的酒泉盆... 酒泉盆地普遍发育了始新统与下白垩统之间的不整合。通过对地震剖面和下白垩统中沟组残余厚度的分析,提出了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西向。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变形导致了早白垩世连通的酒泉盆地和民乐盆地、酒泉盆地的花海凹陷和石大凹陷开始分割。该期变形还对盆地的油气聚集和后期的沉积起到了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古新世 构造变形 不整合 酒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西南拗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望水 刘学锋 +2 位作者 陈毓遂 肖安成 刘生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4-251,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是长期发展演化的复合前陆拗陷。它在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构造宁静期、中新世构造主要发展期、上新世构造宁静期和第四纪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及幕式推挤为背景,以发育冲断-褶皱和...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是长期发展演化的复合前陆拗陷。它在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构造宁静期、中新世构造主要发展期、上新世构造宁静期和第四纪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及幕式推挤为背景,以发育冲断-褶皱和快速沉降为特征.自后陆向前陆,构造变形由强到弱.不同构造单元构造的变形也有其特点。盆地沉降是构造负载与沉积负载共同作用的结果。喜山构造运动不仅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而且还产生了大量与断层相关的褶皱,为油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塔里木西南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反转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步清 陈汉林 +3 位作者 杨树锋 肖安成 程晓敢 何光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5,共4页
晚白垩世反转构造在酒泉盆地广泛分布,这一期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变形定量分析和构造建模方法对酒泉盆地晚白垩世的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反转构造的几何形态主要表现为反转断层及其相关褶... 晚白垩世反转构造在酒泉盆地广泛分布,这一期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变形定量分析和构造建模方法对酒泉盆地晚白垩世的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反转构造的几何形态主要表现为反转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组合。晚白垩世的反转断层是在先存正断层的基础上发育,反转构造的样式与先存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及其晚白垩世应力场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褶皱枢纽与早期 NE方向的断层平行,反映了NW—SE向的挤压应力。通过对酒泉盆地四个凹陷的反转断层的反转率计算,得出青西凹陷、花海—石大凹陷、营尔凹陷和马营凹陷的断层反转率分别为:0.39、0.29、0.38、0.32,反转率大小相近,平均为 0.34,属于中等—强烈程度的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晚白垩世 酒泉盆地 正断层 褶皱 几何形态 特征研究 凹陷 挤压应力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剥蚀量恢复方法推测油气成藏——以酒泉盆地花海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程晓敢 陈汉林 +1 位作者 杨树锋 肖安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33,共3页
酒泉盆地普遍发育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不整面合,该期构造变形在花海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花海地区的晚白垩世—始新世变形主要表现为NW向的向斜和背斜,顶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法和泥岩声波时差法对花海地区晚白垩世... 酒泉盆地普遍发育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不整面合,该期构造变形在花海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花海地区的晚白垩世—始新世变形主要表现为NW向的向斜和背斜,顶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法和泥岩声波时差法对花海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的剥蚀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时期的剥蚀量大于后期沉积的新生代厚度。因此,该期变形不仅对早白垩世晚期形成的油气圈闭起到了破坏作用,而且使新生代形成的构造圈闭未能得到油气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始新世 构造变形 剥蚀量 油气藏形成 花海地区 酒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