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的分离鉴定及对茯茶发花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肖娟娟 程滢 +7 位作者 刘雁 刘巧芳 蒋阿婷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王贞红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9-654,共16页
为探究自行分离纯化菌株LJSC.2006对湖南茯茶主要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综合菌落平皿形态、孢子电镜扫描特征、菌丝体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菌株LJSC.2006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GenBank登录号:MZ147025)。运用... 为探究自行分离纯化菌株LJSC.2006对湖南茯茶主要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综合菌落平皿形态、孢子电镜扫描特征、菌丝体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菌株LJSC.2006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GenBank登录号:MZ147025)。运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HS-SPME/GC-MS挥发性组分分析等方法比较黑毛茶及其发花茶样的滋味、香气品质,发现黑毛茶发花后干茶色泽加深,金花满披,菌香显露,滋味醇和;滋味成分黄酮、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酯型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气成分增加,醛类、酯类相对含量增多,苯乙烯和雪松醇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和苯乙酮为发花茶样共有香气成分;黑毛茶发花后,水杨酸甲酯、(E,E)-2,4-庚二烯醛、(E)-芳樟醇-3,7-氧化物、(E)-呋喃氧化芳樟醇、(E)-2-壬醛、(E)-2-已烯醛、(E)-2-(Z)-6-壬二烯醛、苯乙酮、(E)-2-壬烯醛及香叶酸甲酯等10种特征性挥发成分相对含量明显上升,综合形成了金花散茶的菌花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曲霉菌 菌种鉴定 黑毛茶 金花散茶 发花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分制是成教学生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2
作者 肖娟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67-68,共2页
分析了成教学生教学特点,认为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成教学生教学管理,提出了成教学生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计划,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设开放的、远距离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旨在提高成教... 分析了成教学生教学特点,认为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成教学生教学管理,提出了成教学生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计划,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设开放的、远距离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旨在提高成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教学生 教学管理 学分制 高素质人才 教学特点 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 弹性学制 教学方法 教学设施 教学质量 选课制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对人精神层面的影响
3
作者 肖娟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140-141,共2页
本文对科技对人精神层面的几个方面:人主体性的丧失、对人类心灵的污染和对人类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等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精神层面 科技 社会思想观念 主体性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阿婷 刘巧芳 +6 位作者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3-778,共16页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15∶45、40∶45∶15、60∶10∶30、60∶30∶10拼配得到6个拼配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拼配茶样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品质高于单一黑毛茶及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20%的2个拼配茶样。生化分析结果发现,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茶样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含量更高,滋味醇厚较鲜爽;在此基础上,桃源大叶占比较高时,茶多酚、黄酮、总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更高,滋味更加浓强;黄金茶占比较高时,可溶性糖含量更高,滋味更为甜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共筛选出41种候选差异挥发物(VIP>1),进一步计算其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发现芳樟醇、L-α-松油醇、雪松醇、异亚丙基丙酮、藏红花醛等13种关键差异挥发物(VIP>1、ROAV>1);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高含量的藏红花醛、苯乙醇与其高香持久的特征密切相关,加入高配比的黄金茶1号黑毛茶,使得D-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Ⅳ)含量更高,赋予了拼配茶样的花香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茶 优化拼配 滋味品质 香气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的莓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巧芳 蒋阿婷 +5 位作者 肖娟娟 汤依钰 王少甫 毛刚 刘仲华 禹利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2-171,共10页
为系统揭示不同加工工艺的绿莓茶、黄莓茶、红莓茶风味品质差异,采用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检测、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这3种莓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黄莓茶白霜满披、汤色黄亮、果香浓郁、滋味较醇和;... 为系统揭示不同加工工艺的绿莓茶、黄莓茶、红莓茶风味品质差异,采用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检测、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这3种莓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黄莓茶白霜满披、汤色黄亮、果香浓郁、滋味较醇和;绿莓茶干茶黄绿、汤色绿黄明亮、炒香浓郁、滋味微苦;红莓茶色泽红褐、汤色橙红明亮、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和。滋味品质成分分析显示,绿莓茶中可溶性糖、水浸出物、二氢杨梅素含量均比黄莓茶、红莓茶高;但红莓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香气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56种挥发性组分,绿莓茶、黄莓茶香气组分以烃类为主,而红莓茶以醇类为主;1,1,6-三甲基-1,2-二氢萘、石竹烯、月桂醇、芳樟醇与绿莓茶的炒香特征密切相关;而苯乙醛、萘、2-戊基呋喃、P-伞花烃、正十四烷与黄莓茶的果香特征密切相关;苯乙醛、水杨酸甲酯、1,1,6-三甲基-1,2-二氢萘则赋予了红莓茶花果香的特征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莓茶 黄莓茶 红莓茶 滋味品质 香气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发花茶梗活性成分的预测分析
6
作者 何淏天 肖娟娟 +3 位作者 汤依钰 罗密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5-682,共18页
茶梗对茯茶发花的感官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为探究茯茶中发花茶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纯化的冠突曲霉菌LJSC.2006(GenBank accession number:MZ147020)对茶梗发花,以非靶向代谢组学(LC-MS/MS)、网络药理学进行预测分析,运用分子对接... 茶梗对茯茶发花的感官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为探究茯茶中发花茶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纯化的冠突曲霉菌LJSC.2006(GenBank accession number:MZ147020)对茶梗发花,以非靶向代谢组学(LC-MS/MS)、网络药理学进行预测分析,运用分子对接验证。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获得发花茶梗与原茶梗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代谢产物295种,其中碳水化合物41种、有机酸37种、酚类及其衍生物33种、萜类化合物27种、胺类2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24种、酯类21种、糖苷类19种、黄酮及其衍生物1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4种、类固醇及其衍生物9种、生物碱9种、酚酸6种、香豆素及其衍生物6种、儿茶素及其衍生物1种和其他7种。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发花茶梗有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48个靶点,通过蛋白质互作(PPI)筛选得到13个潜在核心靶点。根据分子对接结果,初步预测香豆雌酚、高良姜素、木犀草素和藏红花酸是发花茶梗的主要核心活性成分。EGFR、ESR1、SRC和PTGS2是发花茶梗作用的主要核心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曲霉LJSC.2006 茶梗 非靶向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乒乓球队复合型训练团队管理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秦志戬 郑兴山 +1 位作者 肖娟娟 肖丹丹 《上海管理科学》 2017年第4期25-29,共5页
借助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较为详细地总结、提炼出中国乒乓球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合作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管理模式上,中国乒乓球队体现了复合型训练团队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运转顺畅,实行的... 借助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较为详细地总结、提炼出中国乒乓球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合作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管理模式上,中国乒乓球队体现了复合型训练团队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运转顺畅,实行的是队委会领导下的总教练负责制。从动力机制上,团队目标的牵引力、外部比赛竞争的压力、团队整合效应的拉力、组织管理的推动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力等5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是中国乒乓球队复合型训练团队运行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乒乓球队 复合型训练团队 管理模式 运行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2C模式版画艺术市场运作的探索——以南昌699原创版画空间为例
8
作者 王昆 魏立艳 +3 位作者 肖娟娟 张晓璐 罗幸福 田娟 《现代营销(下)》 2016年第11期181-181,共1页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版画文化。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影响深远。版画具有重要的艺术开发价值,但版画市场运作的研究却迟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以南昌699原创版画空间为研究地点,通过对工作...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版画文化。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影响深远。版画具有重要的艺术开发价值,但版画市场运作的研究却迟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以南昌699原创版画空间为研究地点,通过对工作室负责人的访谈以及对周边市民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索版画艺术市场运作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2C模式 版画艺术市场 运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药物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蔡新发 张帆 +9 位作者 张家赫 李进 肖娟娟 巴清源 郭梦帅 赵滢喻 邵媛媛 尚慧杰 陈秀金 王耀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9期266-267,272,共3页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类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但由于养殖户对该类药物的长期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建立高灵敏、低成本和高通量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对于保障动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类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但由于养殖户对该类药物的长期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建立高灵敏、低成本和高通量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对于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各种免疫分析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同时也比较了各种免疫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免疫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动物性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物 酶联免疫分析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荧光免疫分析法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角色方自主,充分学习始发生
10
作者 肖娟娟 《四川教育》 2018年第10期32-32,共1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自主 学习 情感活动 审美乐趣 学生 熏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马县石山区良种玉米推广实践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昌警 谭杰 +1 位作者 肖娟娟 马大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8期52-53,共2页
以东山乡、西山乡为例,对2007—2012年巴马县石山区良种推广实践进行深入总结,指出提高良种推广率可改善石山区农民群众种植习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巴马县石山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玉米 良种推广 广西巴马 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马县甘蔗地间种春大豆展示示范初报
12
作者 黄灵卫 肖娟娟 +1 位作者 林柳艳 马大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4期63-63,66,共2页
通过开展甘蔗地间种春大豆试验示范,积极探索石山区农作物间套种的成功模式,提高复种指数,解决石山区土地资源少、农业产出较低等问题,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间套种 甘蔗地 春大豆 栽培模式 广西巴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马县蔗糖业增量提质发展对策研究
13
作者 林柳艳 黄灵卫 +1 位作者 肖娟娟 马大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4期321-322,324,共3页
通过分析巴马县蔗糖业发展的特点,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找准切入点,突出"投入、科技、服务、政策"等措施,强化落实,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 蔗糖业 增量提质 特点 广西巴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马县蚕业“三高”发展模式实践
14
作者 林柳艳 肖娟娟 马大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4期269-269,274,共2页
通过在巴马县实施蚕业"三高"示范项目建设,探索石山区蚕农发展桑蚕生产新模式。该项目实践结果表明:蚕业"三高"模式对改善当地农民群众种桑养蚕条件、实现蚕农增产增收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 种桑养蚕 “三高”模式 实践 广西巴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