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建 边昌浩 +4 位作者 马洁乐 董晓平 肖兴宁 汪雯 赵喜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9-76,共8页
目的 制备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并对其光催化杀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一步法制备常规石墨烯相氮化碳(graphite phase carbon nitride, GCN),并采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制成具有微球结构的GCN,并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硫掺杂(记为S-GCN)。通过... 目的 制备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并对其光催化杀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一步法制备常规石墨烯相氮化碳(graphite phase carbon nitride, GCN),并采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制成具有微球结构的GCN,并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硫掺杂(记为S-GCN)。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制备的纳米微球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平板计数法来验证该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光催化杀菌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杀菌前后的细菌形态和细胞膜完整性。结果 与常规块状石墨烯相氮化碳相比,在微观层面,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呈圆形,此结构使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加,在分子层面,S原子取代GCN中部分N原子,形成C-S键,降低了光催化材料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速率。在抗菌活性方面,常规GCN在60min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率是73.2%和76.3%,而S-GCN灭菌率则达到98.8%和99.9%,提高了光催化剂的杀菌性能。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结果证明,光催化剂能够改变细菌形态以及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结论 S-GCN纳米微球对食源性致病菌有较好的灭活能力,有望成为新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相氮化碳 光催化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碳与壳聚糖联合作用对沙门氏菌脂质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王艳艳 肖兴宁 +5 位作者 李建 马洁乐 董晓平 易正凯 楼乔明 汪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08-216,共9页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从细菌脂质代谢层面探究氮化碳-壳聚糖复合溶胶作用下的杀菌机理。方法: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泄露分析氮化碳和壳聚糖联用对细菌细胞壁膜的破坏,并采用脂质代谢组学,通过差异代谢物功能及其调控网...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从细菌脂质代谢层面探究氮化碳-壳聚糖复合溶胶作用下的杀菌机理。方法: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泄露分析氮化碳和壳聚糖联用对细菌细胞壁膜的破坏,并采用脂质代谢组学,通过差异代谢物功能及其调控网络从细菌脂质代谢水平探究杀菌机理。结果:与单独使用氮化碳或壳聚糖相比,复合溶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胞壁膜的损伤程度更大。脂质代谢中明显上调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03个和95个,主要集中在与细胞膜构成骨架相关的脂肪酸类、甘油磷脂类和糖脂类中。代谢物功能和调控网络分析表明,复合溶胶处理后,细菌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被破坏,细胞的能量代谢、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等生长代谢过程产生紊乱,进而导致细菌死亡。结论:本研究从脂质代谢角度揭示,氮化碳与壳聚糖联合破坏沙门氏菌的代谢通路,特别是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导致细菌代谢紊乱并死亡。这为光催化材料的杀菌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靶向脂质代谢组学 氮化碳 壳聚糖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氯酸钠对肉鸡屠宰预冷清洗中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9
3
作者 肖兴宁 汪雯 +4 位作者 张巧艳 张建民 廖明 杨华 李延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6-210,217,共6页
为探究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添加次氯酸钠(NaClO)对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控制作用,模拟不同NaClO浓度(0~70 mg/L)和初始污染率(25%~100%)条件下3批次鸡肉预冷清洗过程,计算每批次鸡肉清洗后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及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的总体... 为探究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添加次氯酸钠(NaClO)对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控制作用,模拟不同NaClO浓度(0~70 mg/L)和初始污染率(25%~100%)条件下3批次鸡肉预冷清洗过程,计算每批次鸡肉清洗后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及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的总体污染率。结果显示,当预冷水中添加0,20,50和70 mg/L的NaClO时,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为88.9%,38.9%,36.1%和36.1%,NaClO可有效控制交叉污染(p<0.05);NaClO浓度(50 mg/L时,清洗后的预冷水未有沙门氏菌检出,可减小交叉污染风险。色差分析未发现20~70 mg/L的NaClO清洗对鸡肉色泽的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可用于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率控制,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氯酸钠 肉鸡 交叉污染 沙门氏菌 污染率 预冷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中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兴宁 杨力 +5 位作者 张建民 廖明 李延斌 肖英平 杨华 汪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12-217,共6页
为实现对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收集数据,建立以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次氯酸钠(NaClO)浓度为输入值,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为输出值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General Regressi... 为实现对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收集数据,建立以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次氯酸钠(NaClO)浓度为输入值,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为输出值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model,GRNN),预测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变化,并用训练集拟合,测试集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随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相反随NaClO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P<0.05)。练后的GRNN模型的r值和SEP值分别为0.93和10.8%,拟合良好。模型对新数据预测的误差较小(SEP=13%),表明GRNN模型可较准确的预测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用于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胸肉 预冷清洗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沙门氏菌污染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肖兴宁 王珍 +3 位作者 蔡铮 肖英平 杨华 汪雯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528-530,共3页
为调查浙江省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8年6—10月随机抽取基地和市场环节的香瓜等10种即食果蔬品种共111个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香瓜和萝卜中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4种致病菌污染情况,以... 为调查浙江省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8年6—10月随机抽取基地和市场环节的香瓜等10种即食果蔬品种共111个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香瓜和萝卜中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4种致病菌污染情况,以及生菜、黄瓜等8种果蔬中大肠埃希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111份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6份,检出率为14.4%,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9%,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5.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8%。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的样品多为超市、农贸市场环节样品,表明即食果蔬致病菌的污染易发生在采后环节。浙江省2018年即食生鲜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需加强采后流通环节交叉污染防控,保障即食果蔬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果蔬 食源性致病菌 检出率 交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菜致病微生物污染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肖兴宁 王珍 +3 位作者 何天 刘思怡 肖英平 汪雯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2333-2335,共3页
为掌握浙江省生菜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于2019年8—11月随机从基地和市场环节抽取共75份散叶、结球生菜样品,根据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分析生菜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75份样品中检出14... 为掌握浙江省生菜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于2019年8—11月随机从基地和市场环节抽取共75份散叶、结球生菜样品,根据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分析生菜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75份样品中检出14份食源性致病菌,总污染率为18.7%,其中大肠杆菌污染率为8%,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率为6.7%,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率为4%。基地环节样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高于市场环节,采前种植环节的微生物污染值得关注。2019年的浙江省生菜致病菌污染对产品质量和公共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需加强基地的卫生监管和规范相关操作,保障生菜产品质量,降低人群食源性疾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菜 致病菌 污染率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石油降解菌 Aquabacterium oleiNBRC 110486的基因组完成图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标 常江 +3 位作者 肖兴宁 吴静 钱鸣蓉 杨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6期1213-1217,共5页
Aquabacterium olei RBRC 110486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降解石油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为进一步探究该菌株降解石油的分子机制,挖掘菌株可能存在的生物功能,本研究使用PacBio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完成图进行基因预测、... Aquabacterium olei RBRC 110486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降解石油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为进一步探究该菌株降解石油的分子机制,挖掘菌株可能存在的生物功能,本研究使用PacBio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完成图进行基因预测、功能注释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该菌株基因组大小为3890087 bp,GC含量为67.33%,共3402个蛋白;另外发现大小为366221 bp的环形质粒pTB101,GC含量为66.91%,325个蛋白。共预测到2个可能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定位了该菌株的石油降解关键酶链烷1-单加氧酶AlkB,与假单胞菌属聚类在同一个分支。该基因组是Aquabacterium属的首个报道的序列完成图,已提交至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CP029210和CP029211。以上研究将为菌株NBRC 110486的功能基因组学及石油降解特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bacterium olei NBRC 110486 全基因组完成图 石油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杀菌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孟司奇 丁高蓝 +3 位作者 肖兴宁 肖英平 杨华 汪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1-1288,共8页
巴氏杀菌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可能会产生肠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分别监测在4、10、16、20、24、28℃储藏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的生长数据,采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Huang模型和Baranyi模型构建... 巴氏杀菌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可能会产生肠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分别监测在4、10、16、20、24、28℃储藏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的生长数据,采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Huang模型和Baranyi模型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动力学一级模型,采用平方根模型和Arrhenius模型建立二级模型以描述温度与相对最大生长速率(μmax)的关系。结果显示,各温度下Modified 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更优,决定系数(R^2)>0.98,均方根误差(RMSE)<4.6,为最合适的一级模型。二级模型中,Arrhenius模型的拟合度更优(R^2=0.99,RMSE=0.60)。相较于平方根模型,外部验证显示Arrhenius模型的精确度因子(A f)和偏差因子(B f)分别为1.39和0.87,较接近于1,说明预测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巴氏杀菌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基础,为乳品货架安全期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巴氏杀菌乳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