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编码大鼠AT_1-R 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肖传实 邱龄 +3 位作者 李茂莲 赵文燕 王改玲 曾秋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673-677,共5页
目的构建编码大鼠AT1-R 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转录后水平进行高血压治疗的研究做准备。方法根据大鼠AT1-R 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sh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并克隆进入载体pGenesil-1,并进行酶切鉴定和... 目的构建编码大鼠AT1-R 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转录后水平进行高血压治疗的研究做准备。方法根据大鼠AT1-R 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sh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并克隆进入载体pGenesil-1,并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酶切证明构建的shRNA已插入载体,经测序证明与设计的相同,获得大鼠AT1受体的shRNA表达载体质粒。结论构建的编码大鼠AT1-R 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可进入哺乳细胞内表达短发夹RNA,经Dicer酶裂解成siRNA并降解靶基因mRNA,而达到基因干扰的作用。为利用其进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干扰 高血压 受体 血管紧张素Ⅱ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SPECT判定存活心肌的研究
2
作者 肖传实 边云飞 +8 位作者 彭旭兰 侯军夫 高宙 张宝牛 王建民 赵红卫 丁明辉 王平 邹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硝酸甘油介入(大剂量硝充法)99mTc-MIBI心肌SPECT对存活心肌判定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4例大剂量硝充组和31例小剂量硝充组的心肌梗塞患者均行静息和硝充法心肌显像。采用9节段评分法对两次显像进行了比较。其中两... 目的:探讨大剂量硝酸甘油介入(大剂量硝充法)99mTc-MIBI心肌SPECT对存活心肌判定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4例大剂量硝充组和31例小剂量硝充组的心肌梗塞患者均行静息和硝充法心肌显像。采用9节段评分法对两次显像进行了比较。其中两组中分别有18例和17例于冠脉血管再通术(PTCA或CABG)后半年内再次复查了静息心肌显像并与术前比较。结果:大剂量硝充组静息心肌显像灌注异常节段为154个,硝充后有77个节段呈现了再分布,总再分布率为50.0%(77/154);小剂量硝充组静息心肌显像灌注异常节段为110个,硝充后有35个节段呈现了再分布,总再分布率为31.8%(35/110)。大剂量和小剂量组中18例和17例PTCA和CABG患者术后静息心肌显像与硝充法心肌显像比较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5.7%和68.8%.预测准确率为对71.9%和50.9%。结论:大剂量硝酸甘油介入99Tc-MIBI心肌SPECT具有较高的存活心肌检出率和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心肌 放射性核素 剂量 硝酸甘油 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则增益 分则偏颇——试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
作者 肖传实 齐文中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9期713-715,共3页
关键词 医院管理 管理理念 工作效率 医疗资源 医疗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存活的临床识别与意义
4
作者 肖传实 李茂莲 《山西临床医药》 1997年第2期65-68,共4页
心肌存活的临床识别与意义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肖传实李茂莲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肌存活性(My-ocardialViabilityMV)的重要性。虽然溶栓治疗使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心肌存活的临床识别与意义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肖传实李茂莲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肌存活性(My-ocardialViabilityMV)的重要性。虽然溶栓治疗使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但对AMI后心功能损害或溶栓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存活 定义 病理生理 临床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Ⅰ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被引量:8
5
作者 梁斌 杨志明 +3 位作者 张娜娜 杨慧宇 康玉明 肖传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VSMCs,取生长良好的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Ang-(1-7)组...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VSMCs,取生长良好的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Ang-(1-7)组、AngⅡ+Ang-(1-7)+(A-779)组,通过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测定VSMCs的DNA合成,用结晶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数目,观察VSMCs的增殖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比,AngⅡ(100nmol/L)孵育细胞24h后可明显诱导VSMCs3H-TdR掺入量增加;Ang-(1-7)(1000nmol/L)可减少3H-TdR掺入量。②与AngⅡ组比较,Ang-(1-7)(10nmol/L、100nmol/L、1000nmol/L)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3H-TdR掺入量。加入Ang-(1-7)特异性受体阻断剂A-779后,Ang-(1-7)此作用消失。③结晶染色结果显示,AngⅡ可诱导VSMCs数目明显增加(P<0.05)。Ang-(1-7)可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加,亦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Ang-(1-7)能抑制基础和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Ⅱ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改玲 肖传实 +2 位作者 邱龄 赵文燕 李茂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34-337,i0013,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16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GCSF组,每组8只。用药后1、2、3和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16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GCSF组,每组8只。用药后1、2、3和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板中,培养3d收集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PECD34/FITCCD1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1、2、3和4周两组外周血EPC曲线:正常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GCSF组持续稳定于高水平,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3周检测血清NO及血脂,两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NO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对EPC有显著而持续的动员作用,该作用与血清NO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前体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缺血预适应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邓勇志 孙宗全 +5 位作者 肖传实 马捷 张文凯 张红星 高清元 李家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 测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时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变化,研究局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局部缺血预适应组在首支冠状动脉(冠脉)吻合前采用二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预适应:首次为2min缺血,3min再灌注;第二次... 目的 测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时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变化,研究局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局部缺血预适应组在首支冠状动脉(冠脉)吻合前采用二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预适应:首次为2min缺血,3min再灌注;第二次为5min缺血,5min再灌注。观察二组手术前后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变化。结果 术后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cTn-I和cTn-T均升高。连续测定变量的方差分析显示CK-MB二组之间差别趋于显著(P=0.05);cTn-T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cTn-I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检验显示术后1,3,5d局部缺血预适应组cTn-I和cTn-T显著低于对照组;局部缺血预适应组cTn-I于血管吻合完成后6h即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二次局部缺血预适应可以安全地用于OPCABG,保护心肌,避免心肌不可逆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缺血预适应 心肌酶 肌钙蛋白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缺血区血管生成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志明 李占海 +3 位作者 边云飞 肖传实 武卫东 康玉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3期173-17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后肢缺血区血管新生作用及与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外周血管新生的对比研究。方法20只肢体缺血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n(=10)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新鲜分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后肢缺血区血管新生作用及与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外周血管新生的对比研究。方法20只肢体缺血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n(=10)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新鲜分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局部移植对照组n(=10)局部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另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手术组及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n(=10)于结扎并离断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前24h及术后6d给予G-CSF10μg/k(g.d)皮下注射处理,手术组n(=10)于术前及术后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4组分别于实验前(0d)、7d和28d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于28d时处死动物,切取内收肌和半膜肌,进行免疫组化法分析,明确毛细血管形态。结果7d和28d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和药物治疗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阻力指数分别与局部移植对照组及手术组间有显著差异;而上述各指标在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和药物治疗组之间无论7d和28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示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和药物治疗组单位面积毛细血管密度分别高于局部移植对照组及手术组(P<0.01),前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能取得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相似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缺血预处理在冠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右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邓勇志 孙宗全 +5 位作者 马捷 肖传实 张文凯 张红星 高清元 李家成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局部缺血预处理 (rIP)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对右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rIP组在首支冠脉吻合前采用 2轮LADrIP :首轮为 2min缺血 3min再灌注 ,第 2轮为 5min缺血 5min再灌注 ,比较...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局部缺血预处理 (rIP)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对右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rIP组在首支冠脉吻合前采用 2轮LADrIP :首轮为 2min缺血 3min再灌注 ,第 2轮为 5min缺血 5min再灌注 ,比较两组右心功能。结果 术后所有反映右心功能的各项指标 ,包括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右室射血分数、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以及右室作功指数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术后对照组肺循环阻力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rIP组仅术后 6h趋于增加 ;术后第 1天对照组肺循环阻力倾向高于rIP组 (P =0 .0 8)。结论 OPCAB时LAD 2轮rIP :首轮为 2min缺血 3min再灌注 ,第 2轮为 5min缺血 5min再灌注 ,对右心功能无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缺血预处理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HIF-1α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邱龄 肖传实 +3 位作者 曾秋棠 李茂莲 王改玲 赵文燕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构建重组人HIF-1α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进行治疗性血管再生研究做准备。方法从Hela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法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两对引物分别调取目的基因片段A和B,与T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JM109,LB平板培养基筛选菌落,抽提质... 目的构建重组人HIF-1α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进行治疗性血管再生研究做准备。方法从Hela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法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两对引物分别调取目的基因片段A和B,与T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JM109,LB平板培养基筛选菌落,抽提质粒。测序正确后双酶切先后克隆进入pcDNA4/HisMaxA载体。结果获得重组的人HIF-1α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经PCR扩增获得的目的基因分子量与预计的相同,插入pcDNA4/HisMaxA载体部位正确。结论重组的人HIF-1α,所选用的pcDNA4/HisMax可高表达目的基因,为利用其进行治疗性血管再生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 血管再生 低氧诱导因子-1 载体 缺血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及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瑜 赵惠萍 +3 位作者 边云飞 高奋 何军华 肖传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制备适当粒径的壳聚糖纳米粒,并连接上质粒,研究壳聚糖纳米粒对质粒DNA的结合能力及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通过喷金电镜观察其大小、形态及分布;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纳米载体与DNA的结合能力及对DNA的保... 目的制备适当粒径的壳聚糖纳米粒,并连接上质粒,研究壳聚糖纳米粒对质粒DNA的结合能力及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通过喷金电镜观察其大小、形态及分布;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纳米载体与DNA的结合能力及对DNA的保护作用;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包埋率。结果喷金电镜证实壳聚糖纳米粒分布均匀,呈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5nm。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结合质粒,并保护DNA免受DnaseⅠ的降解,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按不同比例结合质粒的壳聚糖纳米粒(纳米粒∶质粒)的包埋率分别为98.7%(10∶10),98.1%(10∶20),96.7%(10∶30),87.1%(10∶40),74.6%(10∶50)。结论成功制备了适当粒径且分布均匀的壳聚糖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结合质粒,并保护其免受DnaseⅠ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纳米粒 ACE-shRNAp Genesil-1质粒 包埋率 Dnase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圣雪 邱龄 +2 位作者 肖传实 方雅琴 李艳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相使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anks液替代培养基进行饥饿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自噬。在诱导自噬前和诱导过程中,使细胞分别与含或不含阿托伐他汀的正常培养基或... 目的观察不同时相使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anks液替代培养基进行饥饿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自噬。在诱导自噬前和诱导过程中,使细胞分别与含或不含阿托伐他汀的正常培养基或Hanks液共孵育,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诱导前和诱导中都应用阿托伐他汀组、仅在诱导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组和仅在诱导前应用阿托伐他汀组,并应用透射电镜检测各组细胞发生自噬的情况。结果电镜下各组细胞均出现典型自噬细胞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前和诱导中都应用阿托伐他汀组和仅在诱导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组的自噬泡占胞质总面积的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诱导前应用阿托伐他汀组的该比值低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诱导前和诱导中都应用阿托伐他汀组的该比值低于仅在诱导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体吞噬,这一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吞噬 阿托伐他汀 血管内皮细胞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时限分析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晓丽 王红宇 +1 位作者 张红宇 肖传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11期836-838,共3页
目的 对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时限分析指数[包括最大P波时间(Pmax)、最小P波时间(Pmin)、P波离散度(PWD)]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50例PAF患者和74名健康对照者,测量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 目的 对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时限分析指数[包括最大P波时间(Pmax)、最小P波时间(Pmin)、P波离散度(PWD)]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50例PAF患者和74名健康对照者,测量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别计算两组的P波时限分析指数,并对两组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F组P波时限分析指数Pmax、Pmm和PWD分别为(115.45±9.50)ms、(67.50±11,93)ms和(47.95±14.45)ms,均高于对照组的(96.85±8.80)ms、(62.60±8.98)ms和(34.25±10.80)ms;除Pmm外,Pmax与P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max≥110 ms、PWD>40 ms为阳性标准,检测其对PAF的敏感性分别为85.2%、88.5%,特异性分别为88.1%、89.2%.结论 Pmax、PWD对PAF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对职业接触护士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茂莲 张月英 +2 位作者 王清馨 裴毅 肖传实 《临床医药实践》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接触抗肿瘤药物5年以上,每日接触5人次以上护士为接触组;无抗肿瘤药物接触史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接触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各3mL,EDTA抗凝血各2mL,利用我院血清... 目的:探讨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接触抗肿瘤药物5年以上,每日接触5人次以上护士为接触组;无抗肿瘤药物接触史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接触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各3mL,EDTA抗凝血各2mL,利用我院血清免疫球蛋白常规检测方法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接触组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触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D8+有上升趋势,CD4+/CD8+比值有下降趋势,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D3+及NK细胞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可能减低护士的体液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职业接触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浆和肽素与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晓霞 肖传实 +5 位作者 李虹 张慧萍 马霞 李俊男 卢彩兰 李燕 《临床医药实践》 2013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胸痛患者血浆和肽素(Copeptin)与肌钙蛋白(cTnI)水平的变化,寻找早期快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方法。方法:收集急诊科2010年11月—2012年5月就诊的100例发病6h内的急性胸痛患者,其中AMI者48例,不稳定心绞痛32例,非心源... 目的:观察急性胸痛患者血浆和肽素(Copeptin)与肌钙蛋白(cTnI)水平的变化,寻找早期快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方法。方法:收集急诊科2010年11月—2012年5月就诊的100例发病6h内的急性胸痛患者,其中AMI者48例,不稳定心绞痛32例,非心源性胸痛20例,进行血浆Copeptin及cTnI的定量测定。结果:AMI组血浆Copeptin水平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阴性AMI患者血浆Copeptin水平明显高于cTnI阳性AMI患者。结论:AMI患者早期Copeptin水平明显升高,血浆cTnI浓度变化与Copeptin水平呈负相关,故联合检测血浆和肽素与肌钙蛋白,有助于急诊科胸痛的排查,提高AMI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肽素 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VitC、VitE水平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边云飞 肖传实 杨志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 探讨OXLDL及抗氧化VitC、VitE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例体检者体内OXLDL、VitC、VitE水平进行了检测 ,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OXLDL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VitC、VitE的检测采用化学比色法。结果 ... 目的 探讨OXLDL及抗氧化VitC、VitE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例体检者体内OXLDL、VitC、VitE水平进行了检测 ,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OXLDL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VitC、VitE的检测采用化学比色法。结果 ①老年健康者组体内OXLDL水平明显高于老年前期健康者组 [(4 0 4± 15 8) μg/dl与 (32 8± 13 6 ) μg/dl,P<0 0 5 ];老年健康者组体内VitC、VitE水平 [(38 2± 15 7) μg/ml,(17 1± 7 4 ) μg/ml]明显低于老年前期健康者组 [(5 2 0±18 5 ) μg/ml,(2 2 5± 6 6 ) μg/ml,P <0 0 5 ]。②老年冠心病组 ,约 73 2 %患者体内OXLDL水平 >5 0 μg/dl,高于老年前期冠心病患组 ,6 0 5 % (P <0 0 5 )。③老年健康组血浆VitC与OXLDL水平呈负相关 (r =- 0 372 ,P <0 0 5 ) ;血浆VitE与OXLDL水平呈负相关 (r=- 0 4 13,P <0 0 5 ) ;老年性冠心病组血浆OXLDL与VitC、VitE水平呈负相关 (r =- 0 .5 6 1,P <0 .0 5 ;r=- 0 .6 11,P <0 .0 5 )。结论 老年健康者及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内均存在较高的OXLDL水平及较低的抗氧化VitC、VitE水平 ;并且体内VitC、VitE与OXLDL水平呈现负相关 ,结果提示OXLDL很可能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可能是 5 0岁以后冠心病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脂蛋白类 LDL 氧化修饰 抗坏血酸 维生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MT1-shRNA质粒转染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雅琴 邱龄 +2 位作者 肖传实 焦延景 张圣雪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优化在聚乙烯亚胺转染剂jetPEITM-RGD介导下将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短发夹RNA(shRNA)质粒转染入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时的转染条件。方法贴块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SP法)鉴定,取3-4代细胞,... 目的优化在聚乙烯亚胺转染剂jetPEITM-RGD介导下将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短发夹RNA(shRNA)质粒转染入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时的转染条件。方法贴块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SP法)鉴定,取3-4代细胞,按不同jetPEITM-RGD/pPRMT1-shRNA比例进行转染,24h后测定各组转染效率及细胞存活率。结果使用6孔细胞培养板时,每孔加入3.0μg的pPRMT1-shRNA并以N/P=5加入jetPEITM-RGD转染效率最高为53.54%。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高效地进行细胞转染及进一步在体基因干扰PRMT1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 同型半胱氨酸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短发夹RNA 细胞转染 聚乙酸亚胺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mz指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红宇 王红宇 +2 位作者 陈晓丽 郭娜 肖传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8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Macruz指数是否可作为心房颤动(AF)的预测指标。方法50例PAF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入选,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上Ⅱ导联的P波时限和P—R段时限,计算P/P—R段的值即为Macruz指数。比较分析PAF组和对...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Macruz指数是否可作为心房颤动(AF)的预测指标。方法50例PAF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入选,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上Ⅱ导联的P波时限和P—R段时限,计算P/P—R段的值即为Macruz指数。比较分析PAF组和对照组的Macruz指数,将其分为≥1.4、≥1.6、≥1.8、≥2.0四个标准,评估各自的预测价值。结果PAF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F组Macruz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1.04)比(1.27±0.30),P〈0.01]。当Macruz指数≥1.6时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85%、72%和88%)。结论Macmz指数在PAF组和病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其≥1.6时应警惕房颤的发生。Macruz指数是可以用来预测房颤的简便、有效的心电图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MACRUZ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限制对老龄大鼠寿命生存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艳芳 邱龄 +1 位作者 肖传实 王慧俐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852-85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饮食方式下老龄大鼠发生细胞自噬的差异,分析其自然寿命及生存曲线,探讨其抗衰老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方法 45只24月龄雌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隔日禁食组和两日禁食组。不同饮食方式干预第85天采集标本。透射... 目的观察不同饮食方式下老龄大鼠发生细胞自噬的差异,分析其自然寿命及生存曲线,探讨其抗衰老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方法 45只24月龄雌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隔日禁食组和两日禁食组。不同饮食方式干预第85天采集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细胞自噬泡并对细胞的自噬活性进行定量分析;对各组自然死亡大鼠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对细胞自噬活性和大鼠生存时间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隔日禁食组和两日禁食组大鼠肝脏细胞自噬泡占胞质总面积的比值以及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自噬活性和大鼠生存时间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s=0.903,P<0.01)。结论细胞自噬呈高活性状态有利于大鼠寿命的延长;饮食限制导致寿命延长与细胞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饮食限制 细胞自噬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照射及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联用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浩 李虹 肖传实 《临床医药实践》 2004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内照射 他汀类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联合用药 预防 PTCA 术后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