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表面接枝壳聚糖诱导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成 被引量:1
1
作者 潘长江 聂煜东 +1 位作者 蔡开勇 王远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9-41,共3页
钛及其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矫形外科植入器械等生物材料领域,在钛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以明显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及其成骨性能。采用仿生溶液生长法在钛表面及共价接枝壳聚糖的钛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结果表明,与没有接枝壳聚糖的... 钛及其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矫形外科植入器械等生物材料领域,在钛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以明显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及其成骨性能。采用仿生溶液生长法在钛表面及共价接枝壳聚糖的钛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结果表明,与没有接枝壳聚糖的钛相比,在钛表面接枝壳聚糖可以加速诱导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成,且形成的涂层致密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潘长江 聂煜东 董云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80-84,91,共6页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以及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先进生物材料的合成始终是生物材料研究的核心课题。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一种新型自由基聚合,在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以及新型生物材料合成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利用ATRP技术可以提高...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以及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先进生物材料的合成始终是生物材料研究的核心课题。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一种新型自由基聚合,在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以及新型生物材料合成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利用ATRP技术可以提高生物材料表面生物相容性、生物适应性以及生物功能性,如提高材料表面的抗生物污染性、血液相容性、细胞相容性以及抗菌性能等;同时,ATRP也可用于合成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如两亲性高分子、纳米胶束、智能水凝胶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包括星型、超支化、梳型高分子等)。ATRP技术与点击化学结合,可形成新的生物活性表面或者合成新的生物材料,可望产生更多的功能化的材料表面与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生物材料 表面改性 活性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蛋白质微图形的构建及其对人体成骨细胞粘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季士委 潘长江 聂煜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29,42,共4页
利用微接触印刷术在表面改性的钛薄膜表面构建了纤连蛋白细胞外基质微图形,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表明微图形形态规整,蛋白质层厚度约为5nm。人体成骨细胞的粘附实验表明,蛋白质微图形的尺度对细胞的粘附行为具有明... 利用微接触印刷术在表面改性的钛薄膜表面构建了纤连蛋白细胞外基质微图形,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表明微图形形态规整,蛋白质层厚度约为5nm。人体成骨细胞的粘附实验表明,蛋白质微图形的尺度对细胞的粘附行为具有明显影响,通过控制微图形的尺度可以有效调控细胞的粘附与铺展行为,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接触印刷术 生物材料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组合净化受污染河道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秀芳 王龙 +1 位作者 聂煜东 徐宇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2,18,共6页
基于前期筛选的三种滏阳河原生水生植物,通过对三种植物的两两结合,构建出狐尾藻组、金鱼藻组、篦齿眼子菜组、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组、狐尾藻-金鱼藻组及金鱼藻-篦齿眼子菜组6种植物组,并通过6种植物组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实验,分析其... 基于前期筛选的三种滏阳河原生水生植物,通过对三种植物的两两结合,构建出狐尾藻组、金鱼藻组、篦齿眼子菜组、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组、狐尾藻-金鱼藻组及金鱼藻-篦齿眼子菜组6种植物组,并通过6种植物组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实验,分析其净化效能。结果表明:6种植物组对水体中所含污染物质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对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5%以上,对TN的去除率达75%以上,对TP的去除率达47%以上,对CODMn的去除率达58%以上,对叶绿素抑制效果明显,通过横向对比分析,植物组合对NH+4-N、TN、TP及叶绿素有较好地处理效果,对CODMn的处理效果与植物单体类似。基于AHP对各水生植物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组合得分最高,表明其在水质净化全过程对污染物均有较好地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富营养化 植物组合 河道修复 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氮胁迫下生长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耿媛媛 张贤明 +5 位作者 聂煜东 姜岩 杨哲涵 李金 颜海燕 申粤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0,共6页
以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在氮缺乏条件下分别添加天然生长素吲哚乙酸(IAA)、人工合成生长素萘乙酸(NAA)及2,4-二氯苯氧乙酸(2,4-D),研究了不同生长素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的生长特征、油脂积累及藻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最佳的生长素添... 以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在氮缺乏条件下分别添加天然生长素吲哚乙酸(IAA)、人工合成生长素萘乙酸(NAA)及2,4-二氯苯氧乙酸(2,4-D),研究了不同生长素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的生长特征、油脂积累及藻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最佳的生长素添加量分别为IAA 1.0 mg/L、NAA 2.5 mg/L、2,4-D 1.0 mg/L;在IAA、NAA、2,4-D最佳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最高生物量分别为158、159、164 mg/L,是单一缺氮(ND)培养下生物量的1.27、1.28、1.32倍,与整个培养周期前8 d正常培养(BG11)下的微藻生物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生长素有效抵消了缺氮胁迫对生物量的负面影响;在IAA、NAA、2,4-D最佳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最大总脂含量分别是BG11培养条件下的1.72、1.64、1.74倍,最大总脂产量分别为61.38、58.83、64.22 mg/L,是BG11组的1.49、1.43、1.56倍,而ND组最大总脂产量低于BG11组;在最佳生长素添加量下,普通小球藻细胞内最大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27.97%、25.66%、33.21%,最大甘油三酯产量分别为44.19、40.80、54.46 mg/L,均明显高于BG11组;C16~C20脂肪酸成分分别占总脂肪酸的71.99%、73.75%、84.81%。研究表明,缺氮胁迫下3种生长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及油脂合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2,4-D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缺氮胁迫 生长素 生长 油脂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