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氢催化裂化柴油中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耿素龙 唐津莲 +1 位作者 张现策 袁起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1329,共9页
为进一步确定加氢催化裂化柴油(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和脉冲裂解实验装置,在反应温度为580℃时对比加氢LCO与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同时对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类... 为进一步确定加氢催化裂化柴油(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和脉冲裂解实验装置,在反应温度为580℃时对比加氢LCO与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同时对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类型完全不同,茚在该条件下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生成重油和焦炭,缩合-脱氢反应选择性达到80%;其次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茚满,是发生开环裂化反应生成轻质芳烃选择性的2倍;茚与茚满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氢转移反应相互转化,且茚接近完全转化的反应温度远小于加氢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反应温度,在低反应温度(460~520℃)时主要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茚满,在高反应温度(520~640℃)时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生成多环芳烃和焦炭;开环-裂化生成轻质芳烃的反应不是主导反应,表明茚类不是加氢LCO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催化裂化柴油(LCO) 催化裂化 轻质芳烃 缩合-脱氢反应 氢转移反应 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关键组分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耿素龙 袁起民 +2 位作者 鞠雪艳 孙士可 唐津莲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3,共8页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FFB)试验装置,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对比不同烃组成的加氢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潜力,确定了加氢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关键组分为环烷烃和非茚类单环芳烃,且加氢LCO中环烷烃含量与其贡献的轻质...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FFB)试验装置,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对比不同烃组成的加氢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潜力,确定了加氢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关键组分为环烷烃和非茚类单环芳烃,且加氢LCO中环烷烃含量与其贡献的轻质芳烃产率和选择性成正比,非茚类单环芳烃贡献的轻质芳烃选择性与非茚类单环芳烃含量呈良好线性关系,进而计算得出在有效的关键组分质量分数区间(30%~70%)内,加氢LCO中相同含量的非茚类单环芳烃对轻质芳烃选择性的贡献约为环烷烃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LCO 催化裂化 轻质芳烃 环烷烃 单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混对气-固反应特性测试和活化能表征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胡丹丹 耿素龙 +3 位作者 曾玺 王芳 岳君容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54-1363,共10页
采用冷态研究和高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气-固反应过程中返混对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利用脉冲示踪法考察微型流化床内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和气体返混特性,揭示床内径D、表观气速Ug、介质颗粒粒径dp对床内气体返混程度的... 采用冷态研究和高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气-固反应过程中返混对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利用脉冲示踪法考察微型流化床内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和气体返混特性,揭示床内径D、表观气速Ug、介质颗粒粒径dp对床内气体返混程度的影响,并分析气体流动偏离平推流的程度,得到其最大程度接近平推流的操作范围。进而,选取活性焦燃烧这一典型气-固反应,分析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中不同程度的返混状态下等温燃烧的反应行为和活化能演变,再现了D、Ug、dp对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即:随着床径减小及表观气速和介质颗粒粒径的增大,反应器内产物气体经历的返混程度减小,使得产物气体近平推流的输出并被即时检测,获得更好揭示反应本质特性的反应活化能。活化能数值随返混程度的减少而增大,且更易达到稳定反应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流动 返混 停留时间分布 气固反应 动力学 微型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