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A发射电流空心阴极热特性模拟分析
1
作者 代鹏 孙明明 +2 位作者 耿海 谷增杰 王东升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7,共9页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国产5 A空心阴极的热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校验和典型工况下的温度场分析。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空心阴极内部的能量传动过程,温度的仿真结果与试验比对误差小于5%;加热电流是造成空心阴极温度差异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国产5 A空心阴极的热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校验和典型工况下的温度场分析。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空心阴极内部的能量传动过程,温度的仿真结果与试验比对误差小于5%;加热电流是造成空心阴极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环境温度主要影响着空心阴极的外部部件温度,并且在太阳辐照影响时的高温环境更有利于推力器的启动;空心阴极加热且处于自持放电状态时,发射体温度在环境温度0℃和94℃下分别达到2 122℃和2 126℃,已接近发射体材料的耐温极限,因此空心阴极必须避免此极端使用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空心阴极 典型工况 热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T-200霍尔推力器热特性模拟分析
2
作者 孙明明 耿海 +5 位作者 郭宁 高俊 李沛 王尚民 刘明正 刘超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6期651-657,共7页
为获得LHT-200霍尔推力器在12.5 kW额定功率工况下的热耗及温度分布,采用有限元分析结合热平衡试验验证对推力器在额定工况下的热耗进行了迭代校准和热特性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当推力器总热耗为2700 W,即占总功率比例为21.6%时,温度模... 为获得LHT-200霍尔推力器在12.5 kW额定功率工况下的热耗及温度分布,采用有限元分析结合热平衡试验验证对推力器在额定工况下的热耗进行了迭代校准和热特性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当推力器总热耗为2700 W,即占总功率比例为21.6%时,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最大误差出现在推力器外壳且达到了6.3%。实测结果显示推力器温度最高处为内绕线柱和内部支撑,分别为318℃和304℃,而靠近外部的导磁底座、散热板和外壳等部件的温度相对较低,基本在150~210℃范围内,后续可对外部部件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发射系数来进一步降低推力器整体温度。研究结果可为LHT-200霍尔推力器的热设计改进提供工程指引,并为国内同类型霍尔推力器的热分析提供仿真边界条件初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推力器 温度分布 热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离子推力器栅极几何形貌测试评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
作者 李兴坤 耿海 +3 位作者 郑茂繁 陈新伟 何非 田东鹏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5期544-555,共12页
栅极组件作为离子推力器的核心部件,对电推力器的性能、可靠性及寿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述了离子推力器栅极几何形貌测试评价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重点论述了国外航天技术先进国家在寿命试验中应用栅极几何形貌测试评价新技术的重要... 栅极组件作为离子推力器的核心部件,对电推力器的性能、可靠性及寿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述了离子推力器栅极几何形貌测试评价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重点论述了国外航天技术先进国家在寿命试验中应用栅极几何形貌测试评价新技术的重要进展,总结了几何形貌测试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 离子推力器 栅极 几何形貌测量 测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工作全过程数值仿真方案研究
4
作者 陈娟娟 王江伟 +3 位作者 郭宁 耿海 贾艳辉 徐金灵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6期634-643,共10页
离子推力器具有比冲高、寿命长、推力连续可调等优点,已成为未来空间探测任务推进系统的首选。离子推力器产品的优化设计通常采用实验测量的手段来实现,现有的仿真软件均是针对离子推力器的各个组成组件来开发,忽略了组件之间的相互耦合... 离子推力器具有比冲高、寿命长、推力连续可调等优点,已成为未来空间探测任务推进系统的首选。离子推力器产品的优化设计通常采用实验测量的手段来实现,现有的仿真软件均是针对离子推力器的各个组成组件来开发,忽略了组件之间的相互耦合,为此,亟待开发一款综合考虑各组成部件相互作用的离子推力器工作全过程数值仿真软件。离子推力器结构复杂,且涉及等离子体场、流场、电场、粒子间碰撞以及粒子与壁面相互作用等过程,现有的仿真手段很难实现在同一时空下的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近似耦合的数值仿真方法,即仍将离子推力器的各组成部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仿真,但在数值建模时,考虑相关联部组件的影响。分别构建了两两耦合的数值仿真模型,开展了数值仿真计算,仿真结果显示部组件单独工作和耦合工作时组件内部的等离子体微观参数将发生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工作全过程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超高比冲推进技术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紫桐 贺亚强 +5 位作者 蒲彦旭 耿海 王珏 温正 陈强强 岳士超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5期535-543,共9页
比冲是衡量空间推进系统效率的核心指标,持续提高比冲是空间推进技术发展的永恒追求,以木星以远行星际探测为代表的复杂宇航任务对空间推进系统提出达到超高比冲的要求。系统梳理了超高比冲空间推进的主流技术路线,从静电加速机制、电... 比冲是衡量空间推进系统效率的核心指标,持续提高比冲是空间推进技术发展的永恒追求,以木星以远行星际探测为代表的复杂宇航任务对空间推进系统提出达到超高比冲的要求。系统梳理了超高比冲空间推进的主流技术路线,从静电加速机制、电磁场加速机制、新型推进剂加速机制以及新能源加速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实现超高比冲的技术途径,分析了提升比冲的关键技术,给出了超高比冲技术发展建议,展望了超高比冲技术的应用前景,为超高比冲技术突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推进 超高比冲 电推进 核推进 反物质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航电推进产品多余物防控的认识与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衎 耿海 +2 位作者 陆帆 唐福俊 张涛 《质量与可靠性》 2024年第1期9-12,20,共5页
多余物预防与控制是宇航产品研制生产中的重点与难题,是电推进产品实现批量稳定生产的基础。通过分析电推进产品的特性、设计结构及应用条件,识别多余物来源及对产品可能造成的危害,确定出产品实现全过程的多余物防控环节及控制、检测手... 多余物预防与控制是宇航产品研制生产中的重点与难题,是电推进产品实现批量稳定生产的基础。通过分析电推进产品的特性、设计结构及应用条件,识别多余物来源及对产品可能造成的危害,确定出产品实现全过程的多余物防控环节及控制、检测手段,并在多个规格的通用产品上进行了实践。该项研究成果可作为后续新开发电推进产品多余物防控的依据,以及其他同类产品多余物防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 多余物 认识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碳基材料栅极研制与应用现状及启示
7
作者 高斌 李娟 +2 位作者 耿海 王彦龙 陈娟娟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9-157,共9页
离子推力器是广泛应用于空间航天任务的电推力器之一,栅极在离子推力器中承担着引出离子并加速进而实现推力的作用,直接影响推力器性能及寿命。相比于传统钼栅,碳基栅极具有热膨胀系数低、耐离子溅射高等优势,是未来高比冲、大推力、长... 离子推力器是广泛应用于空间航天任务的电推力器之一,栅极在离子推力器中承担着引出离子并加速进而实现推力的作用,直接影响推力器性能及寿命。相比于传统钼栅,碳基栅极具有热膨胀系数低、耐离子溅射高等优势,是未来高比冲、大推力、长寿命离子推力器栅极的理想候选材料,已被国外部分先进离子推力器成功在轨应用。分析对比了不同栅极材料特性,调研总结了国内外碳基栅极研制过程及技术特点,并报道了作者近期在小口径不同构型C/C栅极与一体化C/C栅极研制方面的相关进展,最后针对我国离子电推进发展趋势,提出了后续碳基栅极研究的经验启示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栅极组件 碳-碳复合材料 热解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RIT等离子体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8
作者 贺亚强 耿海 +4 位作者 吴先明 王紫桐 孙新锋 吴辰宸 蒲彦旭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针对航天器推进系统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力器(ECRIT)电离效率易受放电室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影响,主要技术参数之间存在耦合不能单独优化的问题,文章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开展数值模拟,利用自适应函数细化电子回旋共振(ECR)区网格法提高... 针对航天器推进系统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力器(ECRIT)电离效率易受放电室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影响,主要技术参数之间存在耦合不能单独优化的问题,文章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开展数值模拟,利用自适应函数细化电子回旋共振(ECR)区网格法提高仿真精度,探究不同磁路结构参数、工质气体、天线构型、微波功率对ECR推力器性能的影响规律,使电子在ECR区能够获得最大能量,经部分试验验证(微波输入功率和工质气体对放电影响),结果表明:磁环间距、内磁环-波导小端面距离和磁体高度对ECR区的分布影响较大,磁体宽度的影响较小;氙气的电子数密度高于氩气;L型天线电子密度和功率沉积高于杆天线;电子数密度和碰撞功率损耗随着入射微波功率增大而增大,可为ECR推力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推进系统 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力器 电磁仿真 磁路结构 工质气体 天线构型 微波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质流量对ECR离子源束流影响研究
9
作者 牟浩 耿海 +3 位作者 吴先明 蒲彦旭 谈人玮 杨涓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3-800,共8页
栅格进气道电子回旋共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ECR)离子源推进剂供给压强低、无阴极,有应用于吸气式电推进系统的潜力。流量对离子源的束流影响显著,当流量超过临界流量时,离子束流的增长受到抑制。为明晰限制离子束流增长的... 栅格进气道电子回旋共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ECR)离子源推进剂供给压强低、无阴极,有应用于吸气式电推进系统的潜力。流量对离子源的束流影响显著,当流量超过临界流量时,离子束流的增长受到抑制。为明晰限制离子束流增长的根本原因,开展不同流量下氮工质栅格进气道ECR离子源的Langmuir探针诊断实验,并基于诊断结果计算了寻常(ordinary,O)波截止区和电子获能指标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当流量低于临界流量时,随着流量增加,离子密度快速增加,限制离子束流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性气体密度。当流量超出临界流量时,O波截止区几乎覆盖整个等离子体产生区域,这导致电子能量获取效率下降了一个数量级。此时,限制离子束流增长的主要因素转变为电子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 等离子体诊断 流量 吸气式电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发动机栅极材料差分溅射产额分布特性仿真
10
作者 朱政羲 苗龙 +4 位作者 耿海 郭德洲 杨统勋 何梓豪 王宁飞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4期450-458,共9页
针对离子发动机栅极溅射原子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栅极腐蚀模型预测偏差大的问题,采用SDTrimSP程序模拟离子轰击栅极材料的溅射过程;系统研究离子入射能量、入射角度以及离子种类对钼栅极材料差分溅射产额的影响。发现正入射条件下的差分... 针对离子发动机栅极溅射原子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栅极腐蚀模型预测偏差大的问题,采用SDTrimSP程序模拟离子轰击栅极材料的溅射过程;系统研究离子入射能量、入射角度以及离子种类对钼栅极材料差分溅射产额的影响。发现正入射条件下的差分溅射产额仿真结果与实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重点关注斜入射条件下差分溅射产额在不同方位角下的分布轮廓,并通过Modified-Zhang公式对差分溅射产额进行拟合,以拟合结果作为材料边界条件输入溅射腐蚀—再沉积模型,较为真实地模拟了栅极材料的腐蚀过程。以上研究可为离子发动机栅极组件腐蚀形貌的精确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发动机 钼栅极材料 差分溅射产额 斜入射 腐蚀—再沉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子阴极单晶LaB_(6)制备工艺及发展研究
11
作者 高斌 谷增杰 +2 位作者 耿海 陈娟娟 徐金灵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2期214-220,共7页
单晶六硼化物LaB_(6)具有优异的热电子发射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是空间用热电子阴极发射源的理想材料,具有优良的发射效率及寿命。随着空间电推进系统高功率、长寿命的航天任务的实施,大尺寸、低成本、高纯度单晶LaB_(6)制备技术研究显得... 单晶六硼化物LaB_(6)具有优异的热电子发射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是空间用热电子阴极发射源的理想材料,具有优良的发射效率及寿命。随着空间电推进系统高功率、长寿命的航天任务的实施,大尺寸、低成本、高纯度单晶LaB_(6)制备技术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在调研国内外LaB_(6)基体研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单晶LaB_(6)主流制备技术,针对我国空间电推进应用需求,分析了晶体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及难点,提出开展空间用单晶LaB_(6)工程化研制的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子阴极 电推进系统 粉体研制 单晶LaB_(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推进产品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12
作者 王衎 耿海 陆帆 《航天工业管理》 2024年第5期51-53,共3页
空间电推进系统是将工质气体电离,通过复杂电磁场将离子加速喷出而产生推力的先进推进系统,具有载荷比高、推力精确控制等优点,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推力器之一,是衡量卫星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采用电推进系统已成为提升航天器整体性能与技术... 空间电推进系统是将工质气体电离,通过复杂电磁场将离子加速喷出而产生推力的先进推进系统,具有载荷比高、推力精确控制等优点,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推力器之一,是衡量卫星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采用电推进系统已成为提升航天器整体性能与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实现电推进系统在航天器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作为国内电推进系统产品的主要研制单位,研制开发的各规格产品已成功实现在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物理研究所 电推进系统 技术水平 载荷比 离子加速 航天强国 管理模式研究 推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深空探测的30cm离子推力器寿命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海 李兴达 +4 位作者 贾连军 贾艳辉 吴辰宸 孙明明 孙新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4,共8页
为评价30 cm离子推力器的寿命,提出了有限寿命考核结合栅极仿真模型的推力器寿命预估方法,利用粒子-蒙特卡洛(PIC-MCC)方法建立了栅孔溅射腐蚀模型,开展了30 cm离子推力器寿命预估研究,分析了栅孔刻蚀速率、单孔电场及离子引出特性,给出... 为评价30 cm离子推力器的寿命,提出了有限寿命考核结合栅极仿真模型的推力器寿命预估方法,利用粒子-蒙特卡洛(PIC-MCC)方法建立了栅孔溅射腐蚀模型,开展了30 cm离子推力器寿命预估研究,分析了栅孔刻蚀速率、单孔电场及离子引出特性,给出了30 cm推力器寿命预估值。结果表明,栅孔直径仿真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误差在20%以内,基于每个寿命小节栅孔实测值对模型的修正是有效的;根据仿真结果,10000 h寿命考核后,减速栅最先失效,30 cm离子推力器在最大功率(3 kW)工况下预估寿命为37540 h,能够满足小天体探测任务对电推进系统的长寿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离子推力器 寿命 PIC-MCC 栅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射靶对离子推力器的热辐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耿海 孙明明 +1 位作者 罗俊华 刘家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8,共9页
为了研究真空环境设备内溅射靶温度升高后对30 cm离子推力器的热辐射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首先对真空舱内的离子推力器羽流分布进行了模拟,在获得羽流对溅射靶造成的温度变化后,进一步分析了溅射靶温度升高对离子推力器温度以及... 为了研究真空环境设备内溅射靶温度升高后对30 cm离子推力器的热辐射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首先对真空舱内的离子推力器羽流分布进行了模拟,在获得羽流对溅射靶造成的温度变化后,进一步分析了溅射靶温度升高对离子推力器温度以及栅极热形变位移所造成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推力器羽流可采用定向分子流模型进行描述,羽流在真空舱内的扩散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损失;30 cm离子推力器工作时真空舱内大部分区域的气体压强在2×10^(-3)~6×10^(-3)Pa;在溅射靶影响下,推力器加速栅和屏栅中心温度分别为352℃和440℃,边缘温度分别为342℃和411℃,屏栅和加速栅的间距缩小量由无溅射靶影响时的0.560 mm增加到0.585 mm;试验结果显示,加速栅和屏栅边缘温度分别为364℃和385℃,与仿真结果的比对误差均为6%,溅射靶后部羽流气体的温度测试值高于计算值约50℃,误差主要由于模拟中忽略了羽流粒子的能量沉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中性羽流 溅射靶 热辐射 栅极热态间距 电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空间电推进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耿海 吴辰宸 +4 位作者 孙新锋 王紫桐 贾艳辉 吕方伟 蒲彦旭 《真空与低温》 2022年第1期14-25,共12页
面向未来深空探测、空间货运等空间任务对具有牛级大推力、数千秒比冲、数万小时寿命等性能高功率电推进技术的应用需求,通过调研对比分析的方式,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高功率电推进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针对具体技术路线给出了展望。从... 面向未来深空探测、空间货运等空间任务对具有牛级大推力、数千秒比冲、数万小时寿命等性能高功率电推进技术的应用需求,通过调研对比分析的方式,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高功率电推进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针对具体技术路线给出了展望。从高功率电推进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的角度,总结梳理了磁场拓扑结构设计与优化、系统效率提升、地面性能诊断测试与评价、高热防护及抑制、空间高压大电流电源、系统集成设计及智能化控制等共性技术难点,为国内高功率电推进技术的发展进步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 电推进 等离子体 电磁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多模式化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以德 吴宗海 +5 位作者 张天平 耿海 李娟 李建鹏 孙小菁 杨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7-193,共7页
为了实现离子推力器多模式化,分析了离子推力器功率宽范围调节限制因素,提出了两种宽范围调节策略;针对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完成了30cm多模式离子推力器研制、功率宽范围调节限制条件确定、以及两种调节策略下多模式工作点设计及对比研... 为了实现离子推力器多模式化,分析了离子推力器功率宽范围调节限制因素,提出了两种宽范围调节策略;针对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完成了30cm多模式离子推力器研制、功率宽范围调节限制条件确定、以及两种调节策略下多模式工作点设计及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降低放电室磁场强度可延伸离子推力器最小稳定工作功率,提高束流均匀性,实现离子推力器更宽功率范围多工作点设计;功率宽范围调节主要是屏栅电压和束电流的宽范围调节,二者通过栅极导流系数限制和交叉限制而约束;推力随功率增加呈线性增加关系,比冲随功率的增加总体上呈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30cm多模式离子推力器在0.25kW^5kW内稳定工作,推力10mN^186mN,比冲1522s^3586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离子推力器 多模式 功率宽范围调节策略 束电流密度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呈平台型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亚平 董光 +2 位作者 聂家秋 耿海 张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DCE-TIC)呈平台型(Ⅱ型)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的MRI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9例和... 目的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DCE-TIC)呈平台型(Ⅱ型)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的MRI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9例和乳腺癌患者45例。比较2组患者病变形态学特征、患侧血供特征、早期强化率(EER)以及2组病灶的表面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19例乳腺纤维腺瘤病变中,9例圆形或卵圆形、8例分叶状、2例不规则,15例边界清晰,14例患侧乳腺血管增粗、增多,2例缓慢流入、4例中度流入、13例快速流入,平均ADC值为(1.47±0.38)×10-3mm2/s,11例内部可见低信号分隔。45例乳腺癌病变中,17例圆形或卵圆形、7例分叶状、21例不规则,11例边界清晰,38例患侧乳腺血管增粗、增多,1例缓慢流入、5例中度流入、39例快速流入,平均ADC值为(0.98±0.40)×10-3mm2/s。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癌患者病变的形状(χ2=9.176)、边缘(χ2=16.452)、肿块强化方式(χ2=18.489)以及病灶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呈Ⅱ型的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患侧血管增多、增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鉴别乳腺癌与纤维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敏感度94.7%、特异度71.1%。结论 TIC表现为平台型的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增强扫描早期强化多呈快速流入。纤维腺瘤患者与乳腺癌患者病变形态学特征及肿块强化方式均存在差异。结合形态学特征及纤维腺瘤内部低信号分隔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时间-信号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电推进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被引量:10
18
作者 耿海 李婧 +6 位作者 吴辰宸 孙新锋 王紫桐 贾艳辉 王尚民 李兴达 蒲彦旭 《气体物理》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我国空间电推进技术已进入成熟和全面应用的新阶段。为进一步促进电推进技术发展,加速推动空间动力领域技术进步,采用调研、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功率为划分标准,重点结合未来空间任务对电推进的应用需求,针对电推进各技术方向的特点,从“... 我国空间电推进技术已进入成熟和全面应用的新阶段。为进一步促进电推进技术发展,加速推动空间动力领域技术进步,采用调研、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功率为划分标准,重点结合未来空间任务对电推进的应用需求,针对电推进各技术方向的特点,从“中、微、超”3个功率区间对空间电推进进行了分类综述。总结了国内外电推进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要攻克的关键难点,研判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归纳了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未来10年空间电推进技术的发展建议,供我国卫星用户、总体单位和空间电推进专业技术单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技术 离子电推进 Hall电推进 卫星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明志 董光 +4 位作者 耿海 褚玉静 葛敏 于艳妮 张强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0期67-68,共2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合并DM者48例(DM组)、不合并DM者120例(非DM组),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检查两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结果 DM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合并DM者48例(DM组)、不合并DM者120例(非DM组),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检查两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结果 DM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4.6%,高于非DM组的17.9%(P<0.01)。DM组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1%、14.1%、6.9%、10.5%,非DM组分别为2.1%、7.8%、3.5%、4.5%;两组LAD、LCx、RCA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比较,P均<0.01。DM组Ⅰ群(LM及LAD、LCx、RCA近段)、Ⅱ群(LAD、RCA中远段、LCx远段及主要分支)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4.7%、19.8%,Ⅰ、Ⅱ群比值为0.74;对照组分别为9.4%、8.0%及1.09;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冠心病合并D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非DM患者严重且范围更加广泛;DM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各冠状动脉的中远段,而非DM患者则近段与中远段大致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病变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轨道卫星应用离子电推进技术方案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福全 王成飞 +5 位作者 胡竟 张宏 吴辰宸 张兴民 耿海 傅丹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9,共8页
低地球轨道大气环境对诸如科学探测和对地观测卫星的阻尼作用十分明显,而且阻尼随太阳和地磁活动以及昼夜、季节交替变化范围宽。为了保证卫星轨道精度或飞行状态满足任务要求,需要利用推进系统对卫星受到的阻尼进行实时或间歇式补偿以... 低地球轨道大气环境对诸如科学探测和对地观测卫星的阻尼作用十分明显,而且阻尼随太阳和地磁活动以及昼夜、季节交替变化范围宽。为了保证卫星轨道精度或飞行状态满足任务要求,需要利用推进系统对卫星受到的阻尼进行实时或间歇式补偿以实现轨道或飞行状态的保持。针对轨道高度220~268 km的无拖曳飞行和轨道维持应用,基于卫星轨道阻尼变化和有效载荷指标要求分析,研究确定了离子电推进技术指标、推力调节方案、系统组成、推力控制方案和在轨应用策略,并对推力调节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无拖曳飞行卫星任务匹配的离子电推进指标为推力调节范围1~20 mN,推力分辨率优于12μN,与对地观测卫星轨道维持任务匹配的指标为推力调节范围1~25 mN,推力分辨率100μN。研究提出的针对超低轨道卫星应用需求的高精度推力连续调节离子电推进技术方案,具有工程任务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轨道卫星 无拖曳飞行 轨道维持 离子电推进 推力连续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