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证素辨证理论的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理论构想及实现路径探究
1
作者 魏盛 李自发 +3 位作者 耿希文 张浩 王新宇 胡明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现阶段情志病证理论发展滞后及针对性药物开发落后的主要原因即是缺乏合适有效的动物模型,其中模型评价又是情志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中关键及难点。中医药理论中证素辨证理论与动物行为学中行为要素理论深为契合,有望带来相关领域理论变革... 现阶段情志病证理论发展滞后及针对性药物开发落后的主要原因即是缺乏合适有效的动物模型,其中模型评价又是情志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中关键及难点。中医药理论中证素辨证理论与动物行为学中行为要素理论深为契合,有望带来相关领域理论变革及方法学进步。基于此背景,系统梳理并厘清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理论构想,即借助中医证素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为指导,尝试建立完整的模型评价体系。并指出基于证素辨证理论的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实现路径,即自然状态下行为要素采集及时序分析、应激状态下异常行为表型鉴定分析、模型动物证候判别的等效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素辨证理论 情志病证动物模型 理论构想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对大鼠脚桥核神经元的影响
2
作者 王雪楠 耿希文 +3 位作者 向冬生 韩红玉 姚晓萌 王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71-975,共5页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对大鼠脚桥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2只,13只大鼠内侧前脑束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作为模型组,另9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分别记...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对大鼠脚桥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2只,13只大鼠内侧前脑束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作为模型组,另9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分别记录分析正常组9只和模型组7只脚桥核神经元信号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同时利用尼氏染色法观察6只帕金森病大鼠脚桥核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脚桥核神经元类型Ⅰ和神经元类型Ⅱ放电频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12.09±1.62)Hz vs(7.35±0.98)Hz,P<0.05;(4.09±0.34)Hz vs(2.87±0.26)Hz,P<0.01],放电变得不规则;脚桥核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损伤侧脚桥核大型神经元、中型神经元、小型神经元较正常侧分别减少了20.3%,19.4%和20.9%(P<0.05)。结论 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了脚桥核内神经元电生理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广泛变性及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多巴胺类 黑质 脑桥脚被盖核 帕金森病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的双重迷宫:元宇宙及其框架内的游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超 耿希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0,共9页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于1992年首次出现,经历短暂沉寂后于2021年因微软、“脸书”(Facebook)和罗布乐思(Roblox)等对其的挪用而被“重新发现”。因为微软的“混合现实”(MR)和罗布乐思的“虚拟现实”(VR)技术均和游戏相关,游戏(尤其...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于1992年首次出现,经历短暂沉寂后于2021年因微软、“脸书”(Facebook)和罗布乐思(Roblox)等对其的挪用而被“重新发现”。因为微软的“混合现实”(MR)和罗布乐思的“虚拟现实”(VR)技术均和游戏相关,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自然被寄寓了“赛博时代”之元宇宙的期许而被纳入学术话语。就词源而言,“元”(meta-)即“超越”,“宇宙”(verse/universe)则为时间、空间的集合。本文将元宇宙界定为独立于并超越了现实世界时空逻辑的物理、社会和知觉结构,并以此为前提探讨游戏作为元宇宙的潜力。一方面,“游戏性”作为游戏的基础机制,通过规则和边界构筑了独立的时空逻辑,蕴含着元宇宙的超越性;另一方面,游戏的“叙事性”营造的“沉浸体验”实则是现实宇宙的衍生、附庸或“操演”。因此,在元宇宙的话语深处,实则弥散着现代社会的微观权力。游戏的元宇宙当彰显个人的主体性,以超越性的去结构潜能抵抗垄断资本通过“文化工业”对个体的收编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超越 时间 空间 操演 文化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雨》中“希腊资源”的三种阐释
4
作者 郭超 耿希文 《海峡人文学刊》 2022年第1期76-83,104,158,共10页
《雷雨》从诞生至今众声喧哗的评论话语说明了其内涵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本文通过分析曹禺的自白、学界的评论及其之间的关系,指出《雷雨》剧本蕴含的理论张力:希腊传统是曹禺《雷雨》创作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所谓的希腊传统并不是一维... 《雷雨》从诞生至今众声喧哗的评论话语说明了其内涵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本文通过分析曹禺的自白、学界的评论及其之间的关系,指出《雷雨》剧本蕴含的理论张力:希腊传统是曹禺《雷雨》创作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所谓的希腊传统并不是一维的——《雷雨》不仅兼容了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蕴含的悲剧的“命运主题”以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的制作技艺”,也膺守着法国新古典主义汲希腊之源而提出的“三一律”结构法则。这也折射出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希腊资源”的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复调希腊” 《俄狄浦斯王》 《诗学》 “三一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