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食物观视角下被淘汰农作物的重新利用探索:以棕榈科粮食作物为例
1
作者 耿中耀 陈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2,155,156,共12页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驯化,并被长期种植利用的棕榈科粮食作物多达百余种。其后,这些营养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产量高、品质优的“树粮”作物,相继退出历史舞台,逐步转化为“替代性作物”“救荒作物”,有的甚至沦为...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驯化,并被长期种植利用的棕榈科粮食作物多达百余种。其后,这些营养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产量高、品质优的“树粮”作物,相继退出历史舞台,逐步转化为“替代性作物”“救荒作物”,有的甚至沦为“野生植物”“濒危植物”等。如今,这些“被淘汰农作物”身份转换的历史原因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但其可利用价值却依然如故。在“大食物观”视角下,以古为鉴,重新发掘利用历史上的“被淘汰农作物”,可满足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被淘汰作物 重新利用 棕榈科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和众志同步中华:意大利所藏中国西南民族图志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庭硕 张宝元 耿中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1-18,153,共19页
朝廷为中国西南各民族编纂图志发端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国内传世作品不少,流落海外者也为数众多。但国外学人深受语言文字障碍之苦,在收集、整理和研究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族图志资料时面临的挑战极大,致使这些资料至今大体尚处于尘封状态... 朝廷为中国西南各民族编纂图志发端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国内传世作品不少,流落海外者也为数众多。但国外学人深受语言文字障碍之苦,在收集、整理和研究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族图志资料时面临的挑战极大,致使这些资料至今大体尚处于尘封状态。当下,如何争取这些海外文物还乡,自然成了中国学人期望已久的夙愿,经过多方努力,获得意大利地理学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西南民族图志资料电子文档17种。这批资料数量可观,收载的内容迥别于国内已知的传世各抄本。初步认定,该批资料编辑与集结于20世纪初期,包含众多西南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信息和证据,足以丰富对西南各民族研究的资料来源、展拓研究的视野、匡正此前诸多的误读和误判,值得学界同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藏本 西南民族 图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庭硕教授谈当代生态建设的转型与创新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庭硕 耿中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3期2-12,共11页
随着生态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快速推进,此前诸多隐而不显的认识问题和社会问题已陆续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生态建设的成效。若不及时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国的生态建设就很难步入正轨,并收到理想的建设成效。为此,带着这样的问题专门访谈... 随着生态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快速推进,此前诸多隐而不显的认识问题和社会问题已陆续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生态建设的成效。若不及时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国的生态建设就很难步入正轨,并收到理想的建设成效。为此,带着这样的问题专门访谈了杨庭硕教授。这里仅就所谈及的几个关键问题整理成文,以利学界同仁参考。杨庭硕教授郑重申明:文中所谈内容仅是个人意见而已,不当之处还望学界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在外来物种驯化中的贡献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国君 耿中耀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100,共7页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了环境学家高度关注的生态问题,学界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治理办法,但治理成效令人堪忧。查阅历代典籍后发现,中华历史上,由异地乃至异域引入的物种不胜枚举,而今这些外来物种已经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了环境学家高度关注的生态问题,学界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治理办法,但治理成效令人堪忧。查阅历代典籍后发现,中华历史上,由异地乃至异域引入的物种不胜枚举,而今这些外来物种已经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成了人们习见的物种,不但没有引发生态灾变,反而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应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还可以发现,中国各族乡民在种植养育这些外来物种时,还拥有一整套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不仅成功地驯化了这些外来物种,而且对其副作用也能做出有效防范。从历时与共时的二维视角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提炼各族乡民的本土知识在驯化外来物种中所做出的贡献,对其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出精准的认证,对当下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显然可以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对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知识 外来物种 驯化 生态灾变 生境再造 刀耕火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文明与传统村落保护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庭硕 耿中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4期73-78,共6页
当代的传统村落,大多定型于农耕类型文明,中国是世界上农耕类型文明最为发达的国度,致使其传统村落样式最为复杂和多样。有的是以农田的高度稳定而得以定型,有的则是以当地特殊产品的定型而形成了特殊的村寨结构,有的则是以古代交通道... 当代的传统村落,大多定型于农耕类型文明,中国是世界上农耕类型文明最为发达的国度,致使其传统村落样式最为复杂和多样。有的是以农田的高度稳定而得以定型,有的则是以当地特殊产品的定型而形成了特殊的村寨结构,有的则是以古代交通道路的走向和集市定型而产生,也有的是因地方性政治中心的形成而造就了特殊政治色彩的村落。特定的文化生态特点和历史背景是传统村落得以稳定延续的灵魂所在,只有掌握其灵魂,传承与保护对策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也才能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文化生态 传统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植葛用葛的缺失与补救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秋萍 耿中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34-40,共7页
先秦时期是葛类作物种植与利用的辉煌时期,已具有非常娴熟和完备的植葛技术。当代西南地区仍保留有植葛与用葛的传统,与先秦时期相比,却出现了观念认识上、培植技术上和用葛形式上的差异与缺失。当代学术研究已表明,该作物在生态安全建... 先秦时期是葛类作物种植与利用的辉煌时期,已具有非常娴熟和完备的植葛技术。当代西南地区仍保留有植葛与用葛的传统,与先秦时期相比,却出现了观念认识上、培植技术上和用葛形式上的差异与缺失。当代学术研究已表明,该作物在生态安全建设、食品安全维护、医疗保健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通过对怀化市地笋苗寨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比古今植葛技术与用葛方式的差异,分析当代植葛、用葛上存在的缺失,为充分利用这一优秀作物和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葛 用葛 葛类植物 葛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研究述评 被引量:4
7
作者 耿中耀 罗康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3-36,共14页
综观目前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的研究成果,学界同仁们一方面致力于理论的建构,一方面又在此框架下进行卓有成效案例补充。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的防范、草场退化的恢复、石漠化灾变的救治等。此外,还扩展到生物污染的预防、生... 综观目前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的研究成果,学界同仁们一方面致力于理论的建构,一方面又在此框架下进行卓有成效案例补充。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的防范、草场退化的恢复、石漠化灾变的救治等。此外,还扩展到生物污染的预防、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维持、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控制等。全面回顾与总结此前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后,指出其间的得失利弊,借此希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知识 生态建设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粮政策调整与环境变迁研究——以中国南方桄榔类物种盛衰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耿中耀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5,共9页
在中国汉文典籍中,"桄榔"一词的指代对象包括棕榈科的桄榔(Arenga)、鱼尾葵(Caryota和糖棕(Borassus)等众多属的多种植物。该类植物在中国南方的早期农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当地各族先民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进行栽培和利... 在中国汉文典籍中,"桄榔"一词的指代对象包括棕榈科的桄榔(Arenga)、鱼尾葵(Caryota和糖棕(Borassus)等众多属的多种植物。该类植物在中国南方的早期农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当地各族先民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进行栽培和利用。随着"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历代朝廷在颁布和执行主粮税收政策的过程中,因没有将该类作物及相关民族文化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从而致使该类作物的利用范围经历了由盛转衰的递变。当代,桄榔类植物已基本失去了其作为粮食作物利用的价值,某些物种(如鱼尾葵属的董棕)的活态传承更是到了命悬一线之境地。立足于此,综合政策实施、主粮消费和环境变迁等要素,对桄榔类物种展开全面讨论,回顾其盛衰的历史过程,总结经验与教训,发掘当代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当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粮政策 环境变迁 物种盛衰 桄榔 董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驯养马匹的传统知识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耿中耀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5,共7页
马在彝族的历史文化建制中曾占据着重要地位。彝族善蓄良马,并有辉煌的养马业历史。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表明,彝族用父子连名、近亲繁殖、赛马等制度培育优质马种,并用多种具有鲜明本地特征的方法训练马匹,还通过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发展... 马在彝族的历史文化建制中曾占据着重要地位。彝族善蓄良马,并有辉煌的养马业历史。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表明,彝族用父子连名、近亲繁殖、赛马等制度培育优质马种,并用多种具有鲜明本地特征的方法训练马匹,还通过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发展农牧兼营生计来保证马匹的养育。在当代中国养马业已极度萎缩的背景下,借助汉文典籍、彝文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复原古代彝族驯养马匹的具体操作规制,探明其文化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确有其现实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滇马 驯马 马种培育 牧场维护与利用 传统知识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