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形式逻辑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
作者 翟锦程 刘怡含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5,177,共10页
非形式逻辑是现代逻辑发展到鼎盛时期面向实际论证而出现的新分支,其目的是克服严密的形式演绎逻辑分析、评价自然语言论证的局限性,它要求逻辑关注实际,区分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非形式逻辑在西方已成为一门成熟的... 非形式逻辑是现代逻辑发展到鼎盛时期面向实际论证而出现的新分支,其目的是克服严密的形式演绎逻辑分析、评价自然语言论证的局限性,它要求逻辑关注实际,区分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非形式逻辑在西方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理论,在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非形式逻辑自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学界对其理论体系和性质等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基于非形式论证对分析、评估日常论证的实践需求,中国学界在充分引介和研究非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对其核心问题也结合当下的文化环境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十分有助于非形式逻辑在当代的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 论证理论 谬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克尔·吉尔伯特多模态论证思想探赜
2
作者 翟锦程 李佳星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7,194,共13页
实践转向下,论证研究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理论视角。迈克尔·吉尔伯特的多模态论证理论应运而生,旨在应对传统逻辑中心主义在论证分析中的局限。该理论突破传统逻辑的边界,强调论证不仅是逻辑结构的展现,更是一种涉及情感、物理、直觉... 实践转向下,论证研究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理论视角。迈克尔·吉尔伯特的多模态论证理论应运而生,旨在应对传统逻辑中心主义在论证分析中的局限。该理论突破传统逻辑的边界,强调论证不仅是逻辑结构的展现,更是一种涉及情感、物理、直觉等多维模态的社会交流活动的复合体。研究表明,多模态论证理论能有效捕捉论证实践的全貌,为理解和评估复杂的论证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修辞视角的引入融合了规范性与情境性分析,为多模态论证的规范性评估提供了方案,由此可完善吉尔伯特多模态论证理论,促进这一理论未来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论证 论证理论 修辞论证 论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现代时期关于墨家“类”范畴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翟锦程 王加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78,共6页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20世纪初,借助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与方法,近代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类范畴。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颇...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20世纪初,借助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与方法,近代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类范畴。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颇具新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专门成果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墨家"类"范畴。本文从"类"范畴研究的基础、方法、内容等方面入手,分为四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时期关于"类"范畴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逻辑思想 “类”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兼谈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翟锦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39-42,共4页
多夫.嘉贝和约翰.伍茨共同主编出版的《逻辑史手册》体现了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趋向:第一,逻辑史研究进入到全面、精深研究的新阶段;第二,把逻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局限在某一种类型或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逻辑的观... 多夫.嘉贝和约翰.伍茨共同主编出版的《逻辑史手册》体现了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趋向:第一,逻辑史研究进入到全面、精深研究的新阶段;第二,把逻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局限在某一种类型或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逻辑的观念和研究方法;第三,注重逻辑与相关领域的关联研究,展现逻辑学的活力。该书唯一缺憾是没有涉及"中国逻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性特点来分析中国逻辑的特质,将希腊逻辑、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看做是世界逻辑体系中三种并行发展的基本类型,系统研究并概括出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以中国逻辑思想的内在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按照逻辑思想自身的发展特点,按照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的起源、形成、转变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特征、主导推理类型等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文化解读、逻辑解读和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史 中国逻辑 希腊逻辑 印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笔谈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国荣 吴晓明 +2 位作者 翟锦程 方松华 陈乙曦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2期159-179,共2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可能之道在“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这一表述中,“哲学的知识体系”可以看作是哲学领域的观念系统;“自主”则意味着不依傍于其他思想构架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概念、理论体系。这种体系如何可能?或者说,要... 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可能之道在“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这一表述中,“哲学的知识体系”可以看作是哲学领域的观念系统;“自主”则意味着不依傍于其他思想构架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概念、理论体系。这种体系如何可能?或者说,要达到这样一种系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前提和条件?这里简要地从若干方面对此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知识 如何构建 理论体系 自主 哲学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