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被引量:8
1
作者 翟奎凤 卢金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0-128,共9页
“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黄帝内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神”及其相关词语“精神”“神气”“心神”“神明”“形神”“守神”“全神”“神机”等构筑了中医哲学的形上之道,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道理所在。阴阳不测之神明,是... “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黄帝内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神”及其相关词语“精神”“神气”“心神”“神明”“形神”“守神”“全神”“神机”等构筑了中医哲学的形上之道,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道理所在。阴阳不测之神明,是天地动静、万物生化的主宰与统一性所在。神在阴阳之上,又在阴阳之中,此为在天、本体之神。在人主体之神,与本体之神是贯通一体的,但其功能活性之展现,就客观而言,与水谷精气、五脏特别是心所主之血脉、肺所主之呼吸,以及大脑等身体机能和饮食呼吸都有密切关联;就主观而言,通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守天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修养方法可以得神、通神明,使主体心神与本体神明融通,从而神全则形全,得以益寿延年、长生久视。“神”无法理性化、逻辑化,是无法言说的整体性存在,需要以虚无、静漠、精诚之心去体会和参契,同时规律、法则又自然内含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内守 形与神俱 独立守神 神守天息 积精全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的“天”、“下土”与“地”——早期“天地”观念溯源 被引量:3
2
作者 翟奎凤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在《诗经》中,"皇天"、"旻天"、"苍天"基本上是神格义,"昊天"兼具神格义和自然义。"上天"的神格义开始弱化,有哲学化倾向,同时自然空间化;"上天"与日月之光紧密关联,且与&... 在《诗经》中,"皇天"、"旻天"、"苍天"基本上是神格义,"昊天"兼具神格义和自然义。"上天"的神格义开始弱化,有哲学化倾向,同时自然空间化;"上天"与日月之光紧密关联,且与"下土"相对。"天"、"土"相对可以被看作是"天地"观念的早期形态。《小雅·正月》出现"天高"、"地厚"用语,这表明明确的天地观念已经形成,它应是春秋时期的观念。由绝对意义上的至上神之天,到相对意义上的天地观念的形成,是早期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其思想意义正可谓"开天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天 旻天 昊天 苍天 上天 下土 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地、先祖、君师:《荀子》“礼有三本”思想新论——兼谈“天地君亲师”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翟奎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46,共9页
荀子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之父母,其最大的德性就是生化万物;祖先是族类的生命来源;君师是社会治理的维系主导者。荀子及《礼记》的相关论述实际上突出了“君”的核心性,... 荀子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之父母,其最大的德性就是生化万物;祖先是族类的生命来源;君师是社会治理的维系主导者。荀子及《礼记》的相关论述实际上突出了“君”的核心性,君兼有父、师的特性,既是父也是师。东汉后期的《太平经》开始有“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君”位于中间。大概在宋代“天地君亲师”五字连用,明代中期以后,“五大”成为人们祭拜的对象,五字牌位立在中堂,在民间流传深广。明清时期的一些儒者指出,百姓祭拜天地君亲师很荒唐,不合儒家礼制;“五大”是人们敬重、感恩的对象,普通人无权祭拜天地,活着的君亲师也不应在中堂被供奉祭拜。康有为认为,古代君主专制社会天子垄断了祭天权,而人人可以祭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五大”在古代,“君”是核心,后来“师”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扬弃“天地君亲师”观念,今天应以“师”为核心;同时,以“国”替换“君”,推动传统“五大”观念转化创新,近代“天地国亲师”的说法仍有其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有三本 天地君亲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繁露》中的“神”与修身为政之道 被引量:2
4
作者 翟奎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5-120,共6页
《春秋繁露》中的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作为祭祀对象的神(鬼神)、作为变化之道的神(化神)和作为生命主体的神(心神)。在董仲舒天人同构的观念下,天是最大的神,天子祭天有着绝对的神圣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懈怠荒废。通过祭祀,可... 《春秋繁露》中的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作为祭祀对象的神(鬼神)、作为变化之道的神(化神)和作为生命主体的神(心神)。在董仲舒天人同构的观念下,天是最大的神,天子祭天有着绝对的神圣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懈怠荒废。通过祭祀,可以见到平常见不到的神。作为君主还要尊神、贵神,这里所说的神是讲最高统治者的修养,是化道之神,无形无象无声,是形而上的整体的一,它能主宰形下世界的变化。《春秋繁露》还讨论心神之义,认为只有平意、静神才能养气长生,这种虚静体神聚精的思想受到道家的一定影响。在董子看来,养生与治国是一个道理,身为国,心为君,这种身体政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董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天之春夏秋冬相应,是天道自然,只可顺调无滞,不可制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神 贵神 静神 神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虚一大”与神体:评程朱对张载思想的批判 被引量:2
5
作者 翟奎凤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1年第2期50-61,共12页
"清虚一大"集中代表了程朱对张载《正蒙》思想的批判。《正蒙》在论及神、太虚、气时多言及"清""虚""一""大",但张载并未连用过"清虚一大"一词。在二程看来,太虚是张载思... "清虚一大"集中代表了程朱对张载《正蒙》思想的批判。《正蒙》在论及神、太虚、气时多言及"清""虚""一""大",但张载并未连用过"清虚一大"一词。在二程看来,太虚是张载思想之本体,但这种本体偏滞于清虚,混淆了形而上下,道器不辨,不具有真正的本体义。二程捻出"清虚一大"一词,实际上是对张载《正蒙》所论太虚本体的讥讽。朱熹在此问题上亦步亦趋追随二程批判张载。在程朱看来,道体兼清浊、虚实、阴阳,虽不离气,但也不杂于气,同时又是根据因与"所以然",这样的话,唯有"理"才是真正的本体。张载论清、神、虚、气关系时,固然有逻辑上的不圆满处,但实际上,如果内在于张载思想体系,全面来看《正蒙》的话,神化才是其思想纲领,其本体是神,清虚一大皆为神之属性,此清虚为本体绝对之清虚,贯穿于经验意义上相对之清浊虚实。二程试图以"清虚一大"为把柄,从根本上否定《正蒙》思想,此不足为训,无损于《正蒙》后来成为中国思想之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虚一大 太虚 神化 张载 程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元神”与中国古典生命哲学 被引量:5
6
作者 翟奎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147,共10页
"元神"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大神"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元精""元气""元神"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丹... "元神"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大神"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元精""元气""元神"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丹理论的成熟。在丹道思想中,"元神"既与"道""太极""天地之性"等先天本体贯通,又与人的"精""气""心"等主体生命贯通。这在《永乐大典》被表述为"先天元神""自己元神",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丹道各派多认为上丹田泥丸宫为"元神"所居之室。在丹道思想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理论建构也多用"元神"一词,发展了道教元神思想,使之更富有现实性和养生意义。南宋之后的道教元神理论,吸收了佛教的"识神"说。在与"识神"的对比叙述中,"元神"越来越接近佛性。"元神"在明代心学一系的儒者特别是郝敬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被借来表述儒家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后期儒佛道相融的思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内丹 元神 泥丸 识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种“三表”:论《墨子》“天、鬼、人”之“三利”主义
7
作者 翟奎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墨子》中实际上有两种“三表”,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偏于认识论意义的三表,另一种是偏于实践论意义的三表。后者考察一种言行举措的正当性要看其是否利天、利鬼、利人,可谓一种“三利”主义三表法。在相关论证中,《墨子》有时也同时使用... 《墨子》中实际上有两种“三表”,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偏于认识论意义的三表,另一种是偏于实践论意义的三表。后者考察一种言行举措的正当性要看其是否利天、利鬼、利人,可谓一种“三利”主义三表法。在相关论证中,《墨子》有时也同时使用这两种三表说。利天、利鬼、利人,归结到一点可谓“兼相爱,交相利”。“天”在《墨子》中有时也表述为“上帝”,有强烈的人格神意味;上帝、鬼神不但明察善恶,还赏善罚恶。利天、利鬼、利人,也常表述为尊天、事鬼、爱人(民),禹汤文武是“尊神、事鬼、爱民”的圣王、兼王,而桀纣幽厉是“诟天、侮鬼、贼民”的暴王、别王。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及大同精神是接近的,秦汉之际的学者常把两者相提并论,孟子攻击墨子兼爱为“无父”是没有道理的。墨子的兼爱伦理有很强的理性功利主义精神,有其崇高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爱、仁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诚体与神体:牟宗三论北宋理学
8
作者 翟奎凤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90-99,共10页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对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的思想作了重点论述,把三人思想视为不断演进、趋于圆满的发展过程。周敦颐基于《易传》《中庸》建构诚体、神体、寂感真几的思想,虽然对心性重视不够,但寂感神体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宇...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对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的思想作了重点论述,把三人思想视为不断演进、趋于圆满的发展过程。周敦颐基于《易传》《中庸》建构诚体、神体、寂感真几的思想,虽然对心性重视不够,但寂感神体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宇宙之心也贯通在主体中。张载在重视《易传》《中庸》的基础上,对《孟子》心性论也有关注,太虚、天德神体与心性通贯无二。程颢则进一步统一了《易传》《中庸》《论语》《孟子》,本体与主体完全打通,发展出一种思想上的圆顿形态,神体即是寂感一体、於穆不已的易体。在牟宗三的创造性阐释中,诚体、神体、易体、道体、理体、心体、性体统一,寂感一如,即存有即活动,生生不息。牟宗三的论述自有其哲理上的高明之处,但他把二程分得太开,抬高程颢,贬低程颐,视程颐、朱熹为歧出,认为程朱所言之理存有而不活动,心、神皆为形下之气,这种判断难免又失之简单、武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体 神体 寂感 於穆不已 心神理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