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特性及其在奶牛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翁秀秀 周凌云 +2 位作者 张养东 孙妍 李发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4-70,共7页
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不仅能提高奶牛饲料能量浓度,改善能量负平衡,还能够调控乳脂组成,使牛奶中含有更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如共轭亚油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笔者主要从UFA的营养特性、奶牛日粮中UFA的... 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不仅能提高奶牛饲料能量浓度,改善能量负平衡,还能够调控乳脂组成,使牛奶中含有更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如共轭亚油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笔者主要从UFA的营养特性、奶牛日粮中UFA的来源及UFA在奶牛上的研究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调控奶牛乳脂肪酸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脂肪酸 营养特性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翁秀秀 刘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0-18,共9页
【目的】旨在筛选稳定可靠的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获得高质量瘤胃微生物基因组DNA,用于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采用液氮研磨+珠磨+CTAB法、珠磨+CTAB法、液氮研磨+珠磨+SDS+GITC法和液氮研磨+CTAB+... 【目的】旨在筛选稳定可靠的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获得高质量瘤胃微生物基因组DNA,用于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采用液氮研磨+珠磨+CTAB法、珠磨+CTAB法、液氮研磨+珠磨+SDS+GITC法和液氮研磨+CTAB+SDS法4种方法提取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通过DNA浓度和纯度、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q-PCR对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各提取方法对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影响.【结果】4种方法提取到的基因组DNA经q-PCR分析,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琥珀酸拟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数量最高,总细菌(total bacteria)次之,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数量最少.液氮研磨+珠磨+SDS+GITC法所获得的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DNA样品浓度和纯度较高;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方法(P<0.001).【结论】液氮研磨+珠磨+SDS+GITC法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更适合于羔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瘤胃内容物 提取方法 基因组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渣对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卢珍珍 郑琛 +6 位作者 李发弟 李冲 唐德富 翁秀秀 刘婷 马志远 马东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20,共7页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60只3月龄左右杜寒 F1代公羔进行试验,测定不同水平葡萄渣对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本试验设4个饲粮处理组,每个处理15个重复,每个重复一只羊,Ⅰ为基础饲粮,Ⅱ、Ⅲ...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60只3月龄左右杜寒 F1代公羔进行试验,测定不同水平葡萄渣对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本试验设4个饲粮处理组,每个处理15个重复,每个重复一只羊,Ⅰ为基础饲粮,Ⅱ、Ⅲ和Ⅳ处理组为饲粮中分别含有8%,16%和24%的葡萄渣,缩合单宁(condensed tan-nins,CT)含量分别为0,1.5,3.0和4.5 g/kg。结果表明,Ⅱ、Ⅲ、Ⅳ组羔羊日采食量、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和胴体脂肪含量都显著高于Ⅰ组(P <0.05),N 表观存留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 <0.01),但Ⅰ组羔羊的酸性洗涤纤维和N 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Ⅳ组(P <0.05);Ⅱ组羔羊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 <0.05),净肉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 <0.01)。随着 CT 含量的增加,羔羊的 N、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逐渐降低,N 的表观存留率逐渐升高,综合考虑羔羊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屠宰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等指标,饲粮中葡萄渣以8%~16%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渣 杂交羔羊 生产性能 屠宰性能 缩合单宁 养分消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湖羊外周血液LH、T、E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韩秉成 申琴 +6 位作者 韩阳阳 朱浦嘉 李万宏 翁秀秀 李发弟 王超 任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为探讨日粮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湖羊生殖相关激素促黄体素(LH)、睾酮(T)和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选择24只体重(22.74±0.23)kg相近的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含有4%亚麻籽油的基础日粮,T1和T2组日粮分别添加0... 为探讨日粮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湖羊生殖相关激素促黄体素(LH)、睾酮(T)和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选择24只体重(22.74±0.23)kg相近的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含有4%亚麻籽油的基础日粮,T1和T2组日粮分别添加0.36%和0.72%葡萄渣提取物。试验预饲期7 d,过渡期14 d,正式期60 d。结果表明:1)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宰前活重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初情期前湖羊日粮添加亚麻籽油同时添加0.36%葡萄渣提取物对睾丸重量、睾丸体积、睾丸指数和附睾重量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0.72%的葡萄渣提取物可显著提高睾丸重量[(233.02±32.67)g vs.(347.82±31.82)g,P<0.05]、睾丸体积[(255.50±40.55)mL vs.(365.63±32.41)mL,P<0.05]、睾丸指数[(0.61±0.10)vs.(0.92±0.09),P<0.05]和附睾重量[(45.53±4.00)g vs.(54.38±4.03)g,P=0.088],且T1[(182.76±8.26)μm]、T2[(220.25±6.69)μm]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显著高于对照组[(160.02±7.55)μm,P<0.05];3)与对照组相比较,T2组睾丸组织中促黄体素受体(LHR)、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芳香化酶CYP19A1基因表达下调(P<0.05);4)T2组外周血液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03.22±145.74)pg·mL^-1 vs.(575.09±57.58)pg·mL^-1,P<0.05],但是LH浓度下降[(0.05±0.01)IU·L^-1 vs.(0.11±0.03)IU·L^-1,P<0.05],T1组各激素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初情期前湖羊公羔日粮添加0.72%的葡萄渣提取物有利于羔羊睾丸和附睾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渣提取物 生殖激素 初情期 湖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研究湖羊初乳和常乳乳蛋白质组差异 被引量:3
5
作者 翁秀秀 刘欣欣 +2 位作者 乐祥鹏 李万宏 李发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5-872,共8页
试验旨在分析绵羊初乳和常乳乳蛋白质组的差异,揭示绵羊不同泌乳阶段的乳蛋白质组特征。选用6只胎次相同、预产期相近的湖羊母羊,分别采集分娩后第1、3、7天的初乳和第14、28、56天的常乳,每个时间点采集6份奶样并等体积混合,离心弃去... 试验旨在分析绵羊初乳和常乳乳蛋白质组的差异,揭示绵羊不同泌乳阶段的乳蛋白质组特征。选用6只胎次相同、预产期相近的湖羊母羊,分别采集分娩后第1、3、7天的初乳和第14、28、56天的常乳,每个时间点采集6份奶样并等体积混合,离心弃去乳脂肪,采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初乳和常乳的脱脂乳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初乳中乳蛋白含量较高,且随着泌乳期的延伸,乳蛋白含量降低。以第1天乳蛋白2-DE图谱为参照,第3天检测到3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20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3天图谱中,其余17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7天检测到35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19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7天图谱中,其余15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14天检测到3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1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4天图谱中,其余22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28天检测到3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28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28天图谱中,其余9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56天检测到36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26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56天图谱中,其余9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综上,共检测出4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有8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而这些蛋白主要涉及免疫活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电泳(2-DE) 湖羊 初乳 常乳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乳荷斯坦奶牛瘤胃VFA吸收动力学与瘤胃上皮血流量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Storm A.C.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2-52,共1页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吸收在数量上是奶牛养分流量最重要的部分。先前对VFA吸收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瘤胃的变化,如瘤胃液的化学组成、瘤胃体积及瘤胃pH,而近几年的研究整合了瘤、网胃上皮表面积对VFA吸收的调控。本研究提出假设:瘤...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吸收在数量上是奶牛养分流量最重要的部分。先前对VFA吸收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瘤胃的变化,如瘤胃液的化学组成、瘤胃体积及瘤胃pH,而近几年的研究整合了瘤、网胃上皮表面积对VFA吸收的调控。本研究提出假设:瘤胃VFA的吸收受上皮渗透性及上皮毛细血管血流量所调控,旨在建立一个VFA过瘤胃壁吸收的模型,且该模型整合了上皮血流量作为驱动力对瘤胃VFA吸收的影响。由于VFA主要以非电离形式通过被动扩散通过细胞膜,因此认为瘤胃液与瘤胃上皮的VFA域之间的双向流量存在一定的驱动力。模型的一系列参数通过观测数据拟合而来,该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瘤胃VFA吸收和瘤胃上皮血流量的无偏差估计。血流量模型的拟合考虑了奶牛每千克体重丁酸和日粮粗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VFA从瘤胃液向上皮的流动速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异丁酸<乙酸<丙酸<丁酸(分别为0.32±0.02,0.72±0.2,0.91±0.06和0.97±0.02/h);而从上皮到瘤胃液的流动速率与上皮VFA域的大小密切相关,异丁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流动速率分别为4.78、10.60、13.40和14.3/h。瘤胃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浓度用均方根预测误差的百分比表示,分别为5.86%、5.75%、11.30%和4.12%。上皮血流量用26.3%的RMSPE来预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瘤胃丁酸浓度从4.0 mmol/L增加到37.4 mmol/L时,上皮血流量增加了47%,且瘤胃丙酸的消失率增加了11%。瘤胃液和上皮的VFA浓度梯度不超过3∶1,且随血流量的升高而提高。因此,一个基于瘤胃上皮血流量和瘤胃液与上皮之间VFA双向流量的动态模型,能够无偏差的估计在冲洗瘤胃的条件下瘤胃VFA的吸收,且预测残差极低。该模型表明,上皮血流量对VFA吸收的调控受瘤胃液与上皮之间单一VFA浓度梯度的影响。一系列独立的数据表明,上皮血流量可能是决定瘤胃VFA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VFA模型 上皮血流量 瘤胃VFA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偶联受体-43存在于牛瘤胃上皮而不是胰岛
7
作者 Wang A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1-51,共1页
挥发性脂肪酸(VFA)是瘤胃微生物发酵的主要产物。除了作为产能底物外,VFA还能促进瘤胃发育、提高血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以及调节牛和绵羊的基因表达。但是VFA的调节机制仍不清楚。近来有报道发现VFA能够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 挥发性脂肪酸(VFA)是瘤胃微生物发酵的主要产物。除了作为产能底物外,VFA还能促进瘤胃发育、提高血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以及调节牛和绵羊的基因表达。但是VFA的调节机制仍不清楚。近来有报道发现VFA能够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和41(GPR41),说明可能是这些受体介导VFA的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可能性,人们检测GPR43在牛瘤胃壁和胰腺胰岛的基因表达量,合成牛的GPR43多克隆抗体。试验通过重组牛的GPR43蛋白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牛GPR43抗体的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GPR43免疫阳性细胞存在于上皮细胞,而不是牛瘤胃壁的其他层细胞,但在牛胰腺的胰岛和外分泌周围组织并没有检测到GPR43免疫阳性细胞。试验结果表明,VFA促进牛瘤胃上皮生长的作用可能受瘤胃壁上皮细胞GPR43的直接介导,而VFA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可能不是由GPR43直接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牛瘤胃 胰岛素 上皮 挥发性脂肪酸 微生物发酵 胰高血糖素 V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麻酸的异构体-十八碳-顺8,反10,顺12-三烯酸中的反-10,顺-12二烯体并不具有降低体脂的特性
8
作者 Miranda J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145,共1页
共轭亚麻酸(CLNA)是一组包含多种位置和构象的顺式和反式异构体。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脂肪日粮条件下,十八碳-顺8,反10,顺12-三烯酸作为CLNA的一种异构体在降低老鼠体脂和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的潜能。研究结果... 共轭亚麻酸(CLNA)是一组包含多种位置和构象的顺式和反式异构体。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脂肪日粮条件下,十八碳-顺8,反10,顺12-三烯酸作为CLNA的一种异构体在降低老鼠体脂和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的潜能。研究结果表明,CLNA并不改变脂肪组织重量,也不影响脂蛋白酯酶、乙酰基辅酶A氧化酶和肉碱棕榈-Ⅰa的基因表达,但降低了PPARα和PPARγ的表达,且CLNA并不能够激活这些转录因子。因此,尽管十八碳三烯酸中存在二烯体反-10,顺-12,但它并不具有降低体脂的特性,有可能是因为第一个顺式双键位于第八碳原子上。而且不像CLNA的其他异构体,比如石榴油酸和α-桐酸,十八碳-顺8,反10,顺12-三烯酸并不能够激活PPARα和PPAR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碳-顺8 反10 顺12-三烯酸 体脂 脂蛋白酯酶 乙酰基辅酶A氧化酶 肉碱棕榈-Ⅰ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老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冲洗瘤网胃技术研究泌乳奶牛瘤胃中氨和丁酸浓度对瘤网胃壁上皮的血流量及VFA吸收动力学的影响
9
作者 Storm A C.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4-124,共1页
丙酸是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标志性酸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冲洗瘤网胃技术探讨瘤网胃壁上皮的血流量对丙酸吸收的影响。选取8头荷斯坦泌乳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外科手术装有瘤胃瘘管,以及在动脉、肠系膜、瘤胃右侧和肝门静脉装有永久导管... 丙酸是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标志性酸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冲洗瘤网胃技术探讨瘤网胃壁上皮的血流量对丙酸吸收的影响。选取8头荷斯坦泌乳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外科手术装有瘤胃瘘管,以及在动脉、肠系膜、瘤胃右侧和肝门静脉装有永久导管。试验奶牛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粗蛋白质日粮,另一组饲喂低蛋白质日粮。所有奶牛随机灌注3种缓冲溶液:丁酸、氨和对照,采用3×3不完全拉丁方设计。缓冲液(30kg)存放于一个临时的容器,冲洗瘤胃40min。初始的VFA浓度为84.2mmol/L。丁酸缓冲液灌注组,随着乙酸更换量的增加,丁酸浓度从4 mmol/L升高到36mmol/L;且氨缓冲液灌注组,随着NaCl更换量的增加,氨浓度从2.5mmol/L升高到22.5mmol/L。缓冲溶液中氧化氘(D2O)的含量分别为6、12和18g,瘤胃中D2O的消失率被用来估测上皮细胞的血流量。为了使上皮细胞血流量的估测更加准确,试验使用Cr-EDTA作为瘤胃液相指示剂,且初始和最终的缓冲液体积遵循动态模拟模型。该模型可以估测每头奶牛每种缓冲液组合(n=24)的瘤胃液流通量、剩余瘤胃液量和水分流入量(唾液和上皮细胞的水分)。结果表明,灌注丁酸缓冲液组上皮细胞的血流量比对照组提高了49%±11%。瘤胃丙酸的消失率受缓冲液的影响,且与上皮细胞的血流量变化趋势一致。瘤胃液丙酸消失率与上皮细胞血流量的相关性表明,丙酸的排出受上皮细胞血流量的限制。与氨缓冲溶液以及对照组相比,灌注丁酸缓冲溶液组丙酸的消失率分别提高了30%±12%和12.5%±8%。与对照组相比,灌注丁酸缓冲溶液组丙酸的门静脉净流量提高了32%±6%。因此,瘤胃上皮细胞的血流量与瘤胃液丙酸的消失率呈正相关,从而影响瘤胃VFA的吸收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网胃壁上皮 上皮血流量 挥发性脂肪酸动力学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具有通过嗅探唾液样本来检测奶牛是否发情的能力
10
作者 Fischer-Tenhagen C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共1页
高效的发情鉴定是判断高产奶牛是否繁殖成功的一项永久挑战。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犬被训练通过在阴道液、牛奶、尿液和血液中识别发情的特定气味,在实验室条件下,其识别准确率达80%以上。在农场,利用发情探测狗通过嗅探饲槽的气味来鉴... 高效的发情鉴定是判断高产奶牛是否繁殖成功的一项永久挑战。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犬被训练通过在阴道液、牛奶、尿液和血液中识别发情的特定气味,在实验室条件下,其识别准确率达80%以上。在农场,利用发情探测狗通过嗅探饲槽的气味来鉴定奶牛是否发情,将有益于农场的卫生和安全。本研究旨在验证犬是否可以通过被训练来识别奶牛唾液中含有的发情特有气味。分别采集发情期和间情期奶牛的唾液样本。有13只不同品种和性别的犬被接受训练参与该研究,其中有5只没有任何气味检测的经验,而8只以前有接受过检测麻醉品和癌症训练的经验。在受训和测试阶段,所有测试犬都必须检测出4个样本上的1个阳性样本。犬的训练基于正强化训练,在检测出发情奶牛的唾液样本时奖励1个发生器和食物;检测错误的被忽略,且在测试阶段做记录。按是否事先接受过训练,分别训练1和5d。为了检测犬识别的准确性,犬训练者事先并不知道阳性样本的位置,以避免给测试犬提供隐秘的暗示。结果显示,阳性样本的正确检测率为57.6%(175/304),范围为40%(1只狗)~75%(3只狗)。目前为止,这是首次表现犬具有通过嗅探唾液样本的气味来检测奶牛是否发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情鉴定 唾液 探测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物理形式的菜籽油对奶牛甲烷产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11
作者 Brask M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6-166,共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物理形式的菜籽油对缓解甲烷(CH4)产量、饲料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头装有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和回肠瘘管的丹麦泌乳荷斯坦奶牛(泌乳日龄143d,产奶量34.3kg),采用4×4拉丁方设计,4个日粮处理组:对照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物理形式的菜籽油对缓解甲烷(CH4)产量、饲料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头装有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和回肠瘘管的丹麦泌乳荷斯坦奶牛(泌乳日龄143d,产奶量34.3kg),采用4×4拉丁方设计,4个日粮处理组:对照组为添加菜籽粕(低脂肪,CON);其他3个处理组分别添加菜籽饼(RSC)、裂碎的油菜籽(WCR)和菜籽油(RSO)。油脂的含量分别为CON处理组3.5%、RSC 5.5%、WCR 6.2%和RSO 6.5%。日粮中无油脂菜籽的含量在各处理间保持恒定。日粮粗饲料由玉米青贮和牧草青贮组成,精粗比为50∶50。每天采集十二指肠和回肠食糜样及粪样。甲烷产量的测定通过开放式呼吸室获得,连续测定4d。结果显示,添加油脂降低了甲烷产量,其降低量分别占每千克干物质摄入量和总能量摄入量的11%和14%。有机物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全消化道消化率和瘤胃消化率,各日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甲烷产量与全消化道有机物消化率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油脂处理组每消化1kg有机物能降低甲烷产量。与对照组相比,RSC和WCR处理组并不影响乙酸和丙酸的比例,但RSO处理组显著提高了乙酸/丙酸(P<0.05)。瘤胃氨浓度不受日粮影响。日粮中添加不同物理形式的油脂并不影响产奶量和能量校正乳产量。综上所述,油菜籽作为一种适宜的油脂来源,能降低肠道甲烷的产量,但不影响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和产奶量。油脂的物理形式并不影响菜籽油降低甲烷产量的功效。然而,挥发性脂肪酸模式的差异表明可能涉及不同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纤维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丙酸盐和醋酸盐对奶牛乳脂产量和乳成分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Maxin G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3-133,共1页
奶牛日粮引起的乳脂降低综合征(MFD)是由于瘤胃脂类代谢发生改变,产生某些特定的异构体(如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从而抑制乳脂的合成,然而这些异构体在瘤胃的流出量并不完全代表乳脂下降的观测值。高精饲料日粮引起MFD的同时产生大量... 奶牛日粮引起的乳脂降低综合征(MFD)是由于瘤胃脂类代谢发生改变,产生某些特定的异构体(如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从而抑制乳脂的合成,然而这些异构体在瘤胃的流出量并不完全代表乳脂下降的观测值。高精饲料日粮引起MFD的同时产生大量的丙酸,这表明丙酸和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CLA)可能共同抑制乳脂的合成。本试验旨在研究丙酸和反-10,顺-12CLA相结合(均为乳脂合成的抑制剂)对奶牛乳脂分泌的影响,以及2种养分(乙酸和丙酸)对乳脂合成的对立作用。选取6头荷斯坦奶牛,采用6×6拉丁方设计,试验持续21d(养分灌注14d)。试验处理分别为:对照组;瘤胃灌注1500g/d乙酸(A);瘤胃灌注800g/d丙酸(P);十二指肠灌注1.6g/d反-10,顺-12CLA(CLA);瘤胃灌注750g/d乙酸+400g/d丙酸(A+P);十二指肠灌注1.6g/d反-10,顺-12CLA(CLA)+瘤胃灌注800g/d丙酸(CLA+P)。研究结果表明,处理A和P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处理P和CLA组乳脂率和乳脂产量分别下降了9%和15%;处理A组乳脂率提高了6.5%,但并不影响乳脂产量(奶产量下降的原因);A和P、CLA和P对乳脂和乳脂肪酸率、乳脂产量的作用是可加性的(A+P和CLA+P);当灌注等量的反-10,顺-12CLA时,添加丙酸组乳脂下降高达40%,显著高于反-10,顺-12CLA单独灌注组;CLA+P组与高精饲料引起的MDF乳脂肪酸组成相似。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反-10,顺-12CLA、乙酸和丙酸对乳脂合成均有作用,且具有可加性。高精饲料日粮引起的MDF,除了考虑反-10,顺-12CLA的抑制作用,丙酸也能起到抑制乳脂合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脂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乳奶牛乳脂中奇数链和支链脂肪酸含量与肠道甲烷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Montoya J +1 位作者 C 翁秀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1-211,共1页
试验旨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及遗传算法(GA)探讨泌乳奶牛乳脂中奇数链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肠道CH4产量的相关性。数据库选自13个试验,包含有224个瘤胃液乙酸、丙酸和丁酸的配对数据,以及7个OBCFA的数据... 试验旨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及遗传算法(GA)探讨泌乳奶牛乳脂中奇数链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肠道CH4产量的相关性。数据库选自13个试验,包含有224个瘤胃液乙酸、丙酸和丁酸的配对数据,以及7个OBCFA的数据。甲烷的产量(mmol/molVFA)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计算得来,以占总VFA含量的相对值来表示。CH4产量与乳脂中OBCFA含量的相关分析采用MLR和PLS,结果显示该模型为线性预测模型。GA模型根据乳脂中OBCFA含量预测瘤胃液中各VFA占总VFA的相对比例;该模型的CH4产量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占总VFA的比例预算得来,预测误差低(均方根预测误差<5%),数据方差高达66%,相关系数接近0.8。预测误差的方差小于由CH4含量计算得来方差的40%。7个OBCFA数据显示,支链脂肪酸iso C14∶0,iso C15∶0和iso C16∶0与CH4产量呈正相关,而奇数链脂肪酸C15∶0和C17∶0与C17∶1cis-9之和与CH4产量呈负相关。因此,该模型分析显示,乳脂中OBCFA含量与瘤胃CH4产量密切相关,可以用来预测CH4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奇数链和支链脂肪酸(OBCFA)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