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疾病死亡因素分析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30
1
作者 邹兴淮 曾鲁军 +5 位作者 孙中武 闫文 何光昕 吴孔菊 陈玉村 翁妮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3-56,共4页
为保护濒危物种,探寻大熊猫数量减少的疾病死亡因素以及评估这些因素对大熊猫的危害程度,作者对致死大熊猫的几种主要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致死大熊猫的各种疾病中,以消化系统疾病最严重,占统计总数(76只)的381... 为保护濒危物种,探寻大熊猫数量减少的疾病死亡因素以及评估这些因素对大熊猫的危害程度,作者对致死大熊猫的几种主要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致死大熊猫的各种疾病中,以消化系统疾病最严重,占统计总数(76只)的3816%,其次为营养不良,机体衰竭,占3289%。从统计的60只死亡大熊猫年龄结构分析,以亚成体死亡最高,占6429%。根据大熊猫死亡的病因分析结果,作者提出了研制和推广使用绿色竹粉配合饲料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疾病 死亡因素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养大熊猫竹粉配合料与常规料粗纤维素消化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玉村 翁妮娜 +2 位作者 邹兴淮 王爱民 郑丁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38,共3页
为探索提高大熊猫日粮粗纤维素的消化吸收率以及防治肠梗阻等消化道疾病的有效方法,对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进行了“竹粉+精料”和“竹子+精料”日粮粗纤维素消化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大熊猫对“竹粉+精料... 为探索提高大熊猫日粮粗纤维素的消化吸收率以及防治肠梗阻等消化道疾病的有效方法,对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进行了“竹粉+精料”和“竹子+精料”日粮粗纤维素消化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大熊猫对“竹粉+精料”和“竹子+精料”粗纤维素消化率差异极显著;对不同种的竹子、竹粉粗纤维素消化率差异不显著;试验组大熊猫对竹粉粗纤维素消化率个体间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则存在极显著差异;机械性粉碎大熊猫常食竹子配合于营养成分平衡的精料中饲喂大熊猫,有利于提高大熊猫对日粮粗纤维素的消化率,在提高饲料报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竹子的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粗纤维素 消化率 竹粉配合饲料 常规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性小熊猫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修云芳 邵良平 +4 位作者 徐素慧 王德春 陈婷 翁妮娜 陈玉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60,共6页
在5只雌性成体小熊猫发情期和妊娠期内(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连续23次采集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雌性小熊猫进入发情期,血清E2含量迅速升高,并多次出现峰值,仅有... 在5只雌性成体小熊猫发情期和妊娠期内(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连续23次采集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雌性小熊猫进入发情期,血清E2含量迅速升高,并多次出现峰值,仅有一个峰值与交配行为一致,发情周期14-48 d,平均(28.26±13.24)d(n=5);在怀孕小熊猫的妊娠期内和未孕小熊猫的黄体期内都出现血清E2峰值.(2)血清P含量的升高出现在怀孕小熊猫的妊娠期和未孕小熊猫的黄体期,P含量在配种后开始升高.可见:(1)小熊猫在发情季节出现多次发情;(2)在妊娠期和黄体期可能仍有卵泡发育;(3)根据血清P含量的变化趋势,未发现福州地区圈养小熊猫胚胎延迟着床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雌二醇 孕酮 发情周期 延迟着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小熊猫胫腓骨骨折的诊治
4
作者 徐素慧 修云芳 +3 位作者 施飞宁 翁妮娜 陈玉村 邵良平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129,共2页
一例右后肢跛行的小熊猫,经X光摄影确诊为胫骨和腓骨发生骨折,在钢丝捆绑法固定失败的情况下,采用髓内针进行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最终取得成功,结果表明,髓内固定治疗长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胫腓骨 骨折 髓内固定 小熊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中霉菌毒素引发小熊猫中毒性肝炎的临床调查
5
作者 修云芳 邵良平 +4 位作者 徐素慧 王德春 陈婷 翁妮娜 陈玉村 《福建畜牧兽医》 2008年第S1期67-70,共4页
该文报道了小熊猫霉菌毒素中毒性肝炎的群发病案。35只小熊猫中有21只发病、5只死亡。通过日粮成分调查、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查、血液参数测定、病理学检查和动物试验,确诊为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中毒。... 该文报道了小熊猫霉菌毒素中毒性肝炎的群发病案。35只小熊猫中有21只发病、5只死亡。通过日粮成分调查、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查、血液参数测定、病理学检查和动物试验,确诊为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中毒。依据调查结果对小熊猫进行治疗,小熊猫预后良好。结论:(1)小熊猫对霉菌毒素(DON和F-2毒素)极其敏感,应予以高度重视。(2)DON和F-2毒素存在相互增强作用,对小熊猫的毒性作用主要为肝毒性和肾毒性,并可导致小熊猫机体免疫功能降低。(3)小熊猫对霉菌毒素的耐受性与环境的适应性有关,应激因素能提高小熊猫对霉菌毒素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霉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呕吐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