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8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
159
1
作者
罗龙新
吴小崇
+1 位作者
邓余良
傅尚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3-60,共8页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渥堆
生化成分
品质形成
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汁膜分离浓缩工艺与热蒸发浓缩工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28
2
作者
罗龙新
尹军峰
钱晓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0-35,共6页
采用蒸发 (EC)、超滤 +反渗透 (UF +RO)、超滤 +蒸发 (UF +EC)、反渗透 (RO)浓缩工艺分别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汁的浓缩试验 ,并对各个样品的主要化学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四种工艺对三种茶浓缩汁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保留率及感官品...
采用蒸发 (EC)、超滤 +反渗透 (UF +RO)、超滤 +蒸发 (UF +EC)、反渗透 (RO)浓缩工艺分别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汁的浓缩试验 ,并对各个样品的主要化学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四种工艺对三种茶浓缩汁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保留率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明显不同。UF +RO和RO浓缩工艺保留主要的化学成分及香味品质最佳 ;UF +RO和UF +EC工艺从茶汁中去除蛋白质和果胶的效果及茶汁的澄清度最佳 ;因此U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汁
蒸发浓缩
膜浓缩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绿茶加工过程中水分解吸与生化成分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
18
3
作者
罗龙新
郭炳莹
殷鸿范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3-48,共6页
在杀青过程的湿热作用下,酯溶性色素的变化最为明显,随着水分的解吸,β-胡萝卜素、叶绿素a、b及叶黄素明显下降,脱镁叶绿素a、b、叶绿酸酯b、脱镁叶绿酸酯b相应增加;茶多酚在闷杀后增加,而后呈下降趋势;游离糖含量有所增...
在杀青过程的湿热作用下,酯溶性色素的变化最为明显,随着水分的解吸,β-胡萝卜素、叶绿素a、b及叶黄素明显下降,脱镁叶绿素a、b、叶绿酸酯b、脱镁叶绿酸酯b相应增加;茶多酚在闷杀后增加,而后呈下降趋势;游离糖含量有所增加,但总糖变化不大;游离氨基酸总量有所减少。在炒干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较杀青更为复杂,但含量变化不如杀青工序中激烈,并且表现为随茶叶水分解吸速率由恒率向降率的转变,色素、游离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总量也呈较大的起伏变化。这些变化对绿茶风味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水分解吸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
被引量:
21
4
作者
罗龙新
吴小崇
傅尚文
《中国茶叶》
1995年第5期8-10,共3页
普洱茶是原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特种茶,由云南大叶种鲜叶经特殊加工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滋味醇厚、陈香显著、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品质特点,在港澳及东南亚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近年来还出口到日本、欧洲、北美洲,同样深受消费者...
普洱茶是原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特种茶,由云南大叶种鲜叶经特殊加工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滋味醇厚、陈香显著、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品质特点,在港澳及东南亚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近年来还出口到日本、欧洲、北美洲,同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从70年代开始,广东、广西也开始生产普洱茶,80年代以来,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也批量生产普洱茶.由于多口岸出口,我国普洱茶的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在港澳市场上,越南、泰国、印尼等国仿制的普洱茶乘虚而入,特别是越南的河江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对我国普洱茶的出口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提高和改善我国普洱茶的品质,在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不同产地普洱茶的品质进行了调查,本文重点对搜集到的国内外普洱茶样品进行的感官审评和理化测定结果作一分析,以期对改进我国普洱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普洱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绿茶揉捻叶的水分解吸和吸附特性
被引量:
2
5
作者
罗龙新
殷鸿范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对揉捻叶在20、30、40℃及不同的水分活度(0.11—0.98)下的解吸和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揉捻叶的等温解吸和吸附曲线符合 Halsey 方程,解吸和吸附过程存在着滞后现象。在相同的水分活度下(等压线),温度升高,平衡含水率下降;在相...
对揉捻叶在20、30、40℃及不同的水分活度(0.11—0.98)下的解吸和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揉捻叶的等温解吸和吸附曲线符合 Halsey 方程,解吸和吸附过程存在着滞后现象。在相同的水分活度下(等压线),温度升高,平衡含水率下降;在相同的平衡含水率下(等量线),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则降低。同时,解吸和吸附过程中的焓随含水率的下降而增加。此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解吸和吸附速率有明显的影响。本文还对揉捻叶的解吸和吸附特性与茶叶品质及花茶窨制技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揉捻叶
解吸
吸附
平衡含水率
水分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技术及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6
6
作者
罗龙新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灭菌组合技术对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效果,获得了乌龙茶汁中微生物的耐热特性参数D值、TDT值、TRT值和Z值,并计算了乌龙茶汁的杀菌值F和F0。结果表明,采用10min升至121℃,恒温10min,...
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灭菌组合技术对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效果,获得了乌龙茶汁中微生物的耐热特性参数D值、TDT值、TRT值和Z值,并计算了乌龙茶汁的杀菌值F和F0。结果表明,采用10min升至121℃,恒温10min,再用10min降至室温的杀菌技术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罐装茶水
灭菌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液体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
被引量:
13
7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6年第4期11-13,共3页
液体茶饮料是国内近年来开发生产的极具发展前景的饮料新品种。目前,国内已有20多家饮料生产厂推出了系列茶饮料30多个品种,包括混合型(添加糖、酸、奶、水果汁等)和纯茶水饮料(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两大类。包装方式以马口铁易拉罐为...
液体茶饮料是国内近年来开发生产的极具发展前景的饮料新品种。目前,国内已有20多家饮料生产厂推出了系列茶饮料30多个品种,包括混合型(添加糖、酸、奶、水果汁等)和纯茶水饮料(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两大类。包装方式以马口铁易拉罐为主,此外还有聚酯瓶(PET瓶)和利乐包等。混合型花果风味茶饮料多属酸性饮料,pH在4.5以下,饮料中茶的成分含量不高,通常在加工中也添加少量的防腐剂,因此,经过巴氏杀菌后一般可保存一年左右,而且品质变化较小。纯茶水饮料以茶叶可溶性成分为主,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茶
贮藏期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综观我国罐装茶饮料工业之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
4
8
作者
罗龙新
《茶叶》
1996年第3期9-12,共4页
我国罐装茶类饮料生产企业现有30多家,上市产品已有40~50种;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也达到较高水准。茶饮料在市场已处于引入期。国内诸多大型企业和合资企业参与开发茶饮料,必将促进茶饮料的加速发展.茶饮料生产企业也将成为饮料工业...
我国罐装茶类饮料生产企业现有30多家,上市产品已有40~50种;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也达到较高水准。茶饮料在市场已处于引入期。国内诸多大型企业和合资企业参与开发茶饮料,必将促进茶饮料的加速发展.茶饮料生产企业也将成为饮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传统的制茶工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
饮料
工业
现状
罐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外绿茶加工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
1
9
作者
罗龙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0-13,共4页
日本和苏联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较大的绿茶生产国。日本的绿茶产品主要是蒸青绿茶,其产量已占全国茶叶产量的80%。日本绿茶制造工艺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从18世纪,日本学习了中国唐朝蒸青绿茶的加工技术,至本世纪50年代,已实...
日本和苏联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较大的绿茶生产国。日本的绿茶产品主要是蒸青绿茶,其产量已占全国茶叶产量的80%。日本绿茶制造工艺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从18世纪,日本学习了中国唐朝蒸青绿茶的加工技术,至本世纪50年代,已实现了单机机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内外制茶工业多样化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
3
10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7年第6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茶叶
制茶工业
产品
生产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加工方法茶叶外形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
3
11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2年第6期34-35,共2页
各种茶叶的外形特征(如条索状、颗粒状、片状等)都是由鲜叶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而形成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既反应了加工因素(如温度、作用力、水分蒸发等)所给予的影响,也反映了茶叶吸附性能的物理本质(如表面积、微孔结构)。本文通过对...
各种茶叶的外形特征(如条索状、颗粒状、片状等)都是由鲜叶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而形成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既反应了加工因素(如温度、作用力、水分蒸发等)所给予的影响,也反映了茶叶吸附性能的物理本质(如表面积、微孔结构)。本文通过对炒青、烘青、龙井茶,珠茶四种茶叶的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和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茶叶结构的影响及与吸附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制造
外形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6
12
作者
罗龙新
《饮料工业》
1999年第2期26-30,共5页
讨论了茶饮料中主要化学成分在茶饮料加工中的变化及pH值、温度对这些成分和品质的影响,并给出了上述因素的最佳参数。
关键词
茶饮料
可溶性
化学成分
加工过程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内外茶饮料生产技术现状
被引量:
19
13
作者
罗龙新
《饮料工业》
1998年第2期6-9,共4页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不同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水质、茶叶原料、工艺技术、包装方式及材料等因素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并介绍了茶饮料生产中解决混浊或沉淀的技术及色香味的保持技术。
关键词
饮料
茶饮料
生产技术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内外茶饮料的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
8
14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加工》
1995年第1期9-12,30,共5页
从80年代开始,我国饮料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80年代前,全国年产量不足20万吨,至1993年,我国已有非酒精饮料生产厂家3000多个,总产量达500万吨。从1990年至1993年,以平均年递增17%的速度发展,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从80年代开始,我国饮料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80年代前,全国年产量不足20万吨,至1993年,我国已有非酒精饮料生产厂家3000多个,总产量达500万吨。从1990年至1993年,以平均年递增17%的速度发展,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作为我国传统饮料的茶叶则不断地受到现代饮料的冲击。同时,茶叶生产又受外贸出口波动的影响,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形势下,国内一些茶叶厂家已难以招架。1994年全国茶叶生产又一次跌入低谷。而在海外,茶饮料却以一种全新的饮用方式飞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
茶
现状
发展
市场
食品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罐装茶饮料主要生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被引量:
2
15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6年第5期12-13,共2页
液体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由提取、过滤、调配、灌装、灭菌、外包装6个主要工序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单元操作是茶汁提取、过滤、灌装、灭菌工序,每一个单元又是通过不同的设备来达到作业目的的.因此,了解每一单元设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
液体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由提取、过滤、调配、灌装、灭菌、外包装6个主要工序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单元操作是茶汁提取、过滤、灌装、灭菌工序,每一个单元又是通过不同的设备来达到作业目的的.因此,了解每一单元设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对罐装茶饮料生产设备的选型配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为山东龙喜集团公司茶饮料厂的设备选型配套及生产实践,阐述罐装茶饮料茶汁提取、过滤、灌装、灭菌工序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一、茶汁提取设备茶汁的提取就是用热水浸泡茶叶,使茶叶中的可溶性化学成分溶于热水中.在茶饮料加工过程中,茶汁提取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序.本工序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萃取茶叶的内含成分和尽可能地保持茶叶的品质风味,目前,最常用的提取设备有以下几种.1.单级浸泡式提取罐.该设备由不锈钢主体罐、提升气缸、搅拌装置、加料口、出渣门组成.进料口和进水口及搅拌电机装于主体罐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罐装茶
饮料
设备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内外制茶工业多样化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续)
被引量:
1
16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8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茶叶
产品
生产现状
发展趋势
制茶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罐装茶饮料主要生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续)
被引量:
1
17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6年第6期12-13,共2页
三、灌装生产线 灌装生产线由空罐卸垛机、空罐清洗机、灌汁机、封盖机及输送机组成,其功能是将成垛的易拉罐拆卸下来,然后进行清洗,经灌装机将液料装入空罐,最后封盖,完成这一自动化作业。灌装生产线的整个生产过程由输送机连接,从而...
三、灌装生产线 灌装生产线由空罐卸垛机、空罐清洗机、灌汁机、封盖机及输送机组成,其功能是将成垛的易拉罐拆卸下来,然后进行清洗,经灌装机将液料装入空罐,最后封盖,完成这一自动化作业。灌装生产线的整个生产过程由输送机连接,从而实现了连续化作业。 1.空罐卸垛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
罐装茶
设备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饮料发展前景与生产技术
被引量:
2
18
作者
罗龙新
《中国食品工业》
1998年第11期4-6,共3页
茶叶是中国乃至国际上历史最悠久、饮用最普遍的无酒精饮料之一,全世界日均消费量约30亿杯。近10多年来,茶饮料作为茶叶再加工产品,在国际饮料市场的增长极为显著,并由于其清淡、解渴、天然、保健的特性,在亚洲许多地区已成为消费者的...
茶叶是中国乃至国际上历史最悠久、饮用最普遍的无酒精饮料之一,全世界日均消费量约30亿杯。近10多年来,茶饮料作为茶叶再加工产品,在国际饮料市场的增长极为显著,并由于其清淡、解渴、天然、保健的特性,在亚洲许多地区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饮料;在欧美国家,冰茶也成为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饮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定义
种类
发展前景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续)
19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5年第1期18-19,共2页
二、工艺流程 名优绿茶的工艺流程是在绿茶的杀青、揉捻、干燥这些基本工艺上发展过来的。然而,由于名优茶特有的外形要求和鲜叶特性的不同,使得名优茶的工艺流程比大宗绿茶更为精湛复杂。根据对150多种名优绿茶工艺流程的分析,摊放、...
二、工艺流程 名优绿茶的工艺流程是在绿茶的杀青、揉捻、干燥这些基本工艺上发展过来的。然而,由于名优茶特有的外形要求和鲜叶特性的不同,使得名优茶的工艺流程比大宗绿茶更为精湛复杂。根据对150多种名优绿茶工艺流程的分析,摊放、杀青、揉捻三道工序较为一致,而干燥工序基本上可分三种类型,即锅炒干型(占24%左右)、烘笼烘干型(占1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工艺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
20
作者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4年第6期20-21,共2页
近几年来,我国名优茶的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汁,1992年全国名优茶生产量达3.15万吨,比1991年增长12%,产量已占全国毛茶总产量的5%以上,产值占全国毛茶总产值(41.19亿元)的25.1%,全国现有省级以上名优茶500多...
近几年来,我国名优茶的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汁,1992年全国名优茶生产量达3.15万吨,比1991年增长12%,产量已占全国毛茶总产量的5%以上,产值占全国毛茶总产值(41.19亿元)的25.1%,全国现有省级以上名优茶500多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宗茶的加工已逐步实现机械化,然而,名优茶的加工基本上仍保留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名优茶千姿百态的外形,是在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通过不同大小、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作用力而实现的,这也是目前机械难以替代手工制作名优茶的最重要原因。加工手法对名优茶的造型十分关键,而工艺流程则为造型创造条件,促进名优茶内质的形成。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工艺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
159
1
作者
罗龙新
吴小崇
邓余良
傅尚文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3-60,共8页
文摘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渥堆
生化成分
品质形成
茶
Keywords
Yunnan Puer tea Pile-fermentation Biochemical components Quality
分类号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汁膜分离浓缩工艺与热蒸发浓缩工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28
2
作者
罗龙新
尹军峰
钱晓军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0-35,共6页
基金
农业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专题
文摘
采用蒸发 (EC)、超滤 +反渗透 (UF +RO)、超滤 +蒸发 (UF +EC)、反渗透 (RO)浓缩工艺分别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汁的浓缩试验 ,并对各个样品的主要化学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四种工艺对三种茶浓缩汁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保留率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明显不同。UF +RO和RO浓缩工艺保留主要的化学成分及香味品质最佳 ;UF +RO和UF +EC工艺从茶汁中去除蛋白质和果胶的效果及茶汁的澄清度最佳 ;因此UF
关键词
茶汁
蒸发浓缩
膜浓缩
品质
Keywords
Tea juice
Membrane separating
Heating evaporation
Quality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绿茶加工过程中水分解吸与生化成分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
18
3
作者
罗龙新
郭炳莹
殷鸿范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3-4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在杀青过程的湿热作用下,酯溶性色素的变化最为明显,随着水分的解吸,β-胡萝卜素、叶绿素a、b及叶黄素明显下降,脱镁叶绿素a、b、叶绿酸酯b、脱镁叶绿酸酯b相应增加;茶多酚在闷杀后增加,而后呈下降趋势;游离糖含量有所增加,但总糖变化不大;游离氨基酸总量有所减少。在炒干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较杀青更为复杂,但含量变化不如杀青工序中激烈,并且表现为随茶叶水分解吸速率由恒率向降率的转变,色素、游离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总量也呈较大的起伏变化。这些变化对绿茶风味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水分解吸
生化成分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
被引量:
21
4
作者
罗龙新
吴小崇
傅尚文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5年第5期8-10,共3页
文摘
普洱茶是原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特种茶,由云南大叶种鲜叶经特殊加工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滋味醇厚、陈香显著、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品质特点,在港澳及东南亚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近年来还出口到日本、欧洲、北美洲,同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从70年代开始,广东、广西也开始生产普洱茶,80年代以来,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也批量生产普洱茶.由于多口岸出口,我国普洱茶的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在港澳市场上,越南、泰国、印尼等国仿制的普洱茶乘虚而入,特别是越南的河江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对我国普洱茶的出口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提高和改善我国普洱茶的品质,在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不同产地普洱茶的品质进行了调查,本文重点对搜集到的国内外普洱茶样品进行的感官审评和理化测定结果作一分析,以期对改进我国普洱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叶
普洱茶
品质
分类号
TS272.5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绿茶揉捻叶的水分解吸和吸附特性
被引量:
2
5
作者
罗龙新
殷鸿范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对揉捻叶在20、30、40℃及不同的水分活度(0.11—0.98)下的解吸和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揉捻叶的等温解吸和吸附曲线符合 Halsey 方程,解吸和吸附过程存在着滞后现象。在相同的水分活度下(等压线),温度升高,平衡含水率下降;在相同的平衡含水率下(等量线),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则降低。同时,解吸和吸附过程中的焓随含水率的下降而增加。此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解吸和吸附速率有明显的影响。本文还对揉捻叶的解吸和吸附特性与茶叶品质及花茶窨制技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揉捻叶
解吸
吸附
平衡含水率
水分活度
Keywords
Rolled leaves
Desorption
Adsorption
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Water activity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技术及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6
6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文摘
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灭菌组合技术对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效果,获得了乌龙茶汁中微生物的耐热特性参数D值、TDT值、TRT值和Z值,并计算了乌龙茶汁的杀菌值F和F0。结果表明,采用10min升至121℃,恒温10min,再用10min降至室温的杀菌技术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
乌龙茶
罐装茶水
灭菌
品质
Keywords
Oolong tea Canned tea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分类号
TS295.9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液体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
被引量:
13
7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6年第4期11-13,共3页
文摘
液体茶饮料是国内近年来开发生产的极具发展前景的饮料新品种。目前,国内已有20多家饮料生产厂推出了系列茶饮料30多个品种,包括混合型(添加糖、酸、奶、水果汁等)和纯茶水饮料(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两大类。包装方式以马口铁易拉罐为主,此外还有聚酯瓶(PET瓶)和利乐包等。混合型花果风味茶饮料多属酸性饮料,pH在4.5以下,饮料中茶的成分含量不高,通常在加工中也添加少量的防腐剂,因此,经过巴氏杀菌后一般可保存一年左右,而且品质变化较小。纯茶水饮料以茶叶可溶性成分为主,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关键词
液体茶
贮藏期
品质变化
分类号
TS272.5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S275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综观我国罐装茶饮料工业之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
4
8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
1996年第3期9-12,共4页
文摘
我国罐装茶类饮料生产企业现有30多家,上市产品已有40~50种;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也达到较高水准。茶饮料在市场已处于引入期。国内诸多大型企业和合资企业参与开发茶饮料,必将促进茶饮料的加速发展.茶饮料生产企业也将成为饮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传统的制茶工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茶
饮料
工业
现状
罐装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外绿茶加工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
1
9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0-13,共4页
文摘
日本和苏联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较大的绿茶生产国。日本的绿茶产品主要是蒸青绿茶,其产量已占全国茶叶产量的80%。日本绿茶制造工艺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从18世纪,日本学习了中国唐朝蒸青绿茶的加工技术,至本世纪50年代,已实现了单机机械化;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发展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内外制茶工业多样化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
3
10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7年第6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茶叶
制茶工业
产品
生产现状
发展趋势
分类号
TS272.5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加工方法茶叶外形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
3
11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2年第6期34-35,共2页
文摘
各种茶叶的外形特征(如条索状、颗粒状、片状等)都是由鲜叶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而形成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既反应了加工因素(如温度、作用力、水分蒸发等)所给予的影响,也反映了茶叶吸附性能的物理本质(如表面积、微孔结构)。本文通过对炒青、烘青、龙井茶,珠茶四种茶叶的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和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茶叶结构的影响及与吸附性能的关系。
关键词
茶叶
制造
外形
结构
分类号
TS272.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6
12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饮料工业》
1999年第2期26-30,共5页
文摘
讨论了茶饮料中主要化学成分在茶饮料加工中的变化及pH值、温度对这些成分和品质的影响,并给出了上述因素的最佳参数。
关键词
茶饮料
可溶性
化学成分
加工过程
品质
Keywords
solubl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ea drinks,influence of pH and temperature on colour
分类号
TS275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内外茶饮料生产技术现状
被引量:
19
13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饮料工业》
1998年第2期6-9,共4页
文摘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不同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水质、茶叶原料、工艺技术、包装方式及材料等因素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并介绍了茶饮料生产中解决混浊或沉淀的技术及色香味的保持技术。
关键词
饮料
茶饮料
生产技术
现状
Keywords
Tea drinks,Production technique, Pesent status
分类号
TS2754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内外茶饮料的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
8
14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1995年第1期9-12,30,共5页
文摘
从80年代开始,我国饮料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80年代前,全国年产量不足20万吨,至1993年,我国已有非酒精饮料生产厂家3000多个,总产量达500万吨。从1990年至1993年,以平均年递增17%的速度发展,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作为我国传统饮料的茶叶则不断地受到现代饮料的冲击。同时,茶叶生产又受外贸出口波动的影响,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形势下,国内一些茶叶厂家已难以招架。1994年全国茶叶生产又一次跌入低谷。而在海外,茶饮料却以一种全新的饮用方式飞速发展。
关键词
饮料
茶
现状
发展
市场
食品工业
分类号
F407.8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罐装茶饮料主要生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被引量:
2
15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6年第5期12-13,共2页
文摘
液体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由提取、过滤、调配、灌装、灭菌、外包装6个主要工序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单元操作是茶汁提取、过滤、灌装、灭菌工序,每一个单元又是通过不同的设备来达到作业目的的.因此,了解每一单元设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对罐装茶饮料生产设备的选型配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为山东龙喜集团公司茶饮料厂的设备选型配套及生产实践,阐述罐装茶饮料茶汁提取、过滤、灌装、灭菌工序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一、茶汁提取设备茶汁的提取就是用热水浸泡茶叶,使茶叶中的可溶性化学成分溶于热水中.在茶饮料加工过程中,茶汁提取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序.本工序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萃取茶叶的内含成分和尽可能地保持茶叶的品质风味,目前,最常用的提取设备有以下几种.1.单级浸泡式提取罐.该设备由不锈钢主体罐、提升气缸、搅拌装置、加料口、出渣门组成.进料口和进水口及搅拌电机装于主体罐顶部。
关键词
罐装茶
饮料
设备
原理
分类号
TS275.5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内外制茶工业多样化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续)
被引量:
1
16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8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茶叶
产品
生产现状
发展趋势
制茶工业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罐装茶饮料主要生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续)
被引量:
1
17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6年第6期12-13,共2页
文摘
三、灌装生产线 灌装生产线由空罐卸垛机、空罐清洗机、灌汁机、封盖机及输送机组成,其功能是将成垛的易拉罐拆卸下来,然后进行清洗,经灌装机将液料装入空罐,最后封盖,完成这一自动化作业。灌装生产线的整个生产过程由输送机连接,从而实现了连续化作业。 1.空罐卸垛机
关键词
饮料
罐装茶
设备
工作原理
分类号
TS275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TS295.9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饮料发展前景与生产技术
被引量:
2
18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食品工业》
1998年第11期4-6,共3页
文摘
茶叶是中国乃至国际上历史最悠久、饮用最普遍的无酒精饮料之一,全世界日均消费量约30亿杯。近10多年来,茶饮料作为茶叶再加工产品,在国际饮料市场的增长极为显著,并由于其清淡、解渴、天然、保健的特性,在亚洲许多地区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饮料;在欧美国家,冰茶也成为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饮料之一。
关键词
茶饮料
定义
种类
发展前景
生产技术
分类号
TS275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续)
19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5年第1期18-19,共2页
文摘
二、工艺流程 名优绿茶的工艺流程是在绿茶的杀青、揉捻、干燥这些基本工艺上发展过来的。然而,由于名优茶特有的外形要求和鲜叶特性的不同,使得名优茶的工艺流程比大宗绿茶更为精湛复杂。根据对150多种名优绿茶工艺流程的分析,摊放、杀青、揉捻三道工序较为一致,而干燥工序基本上可分三种类型,即锅炒干型(占24%左右)、烘笼烘干型(占13%左右)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工艺流程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
20
作者
罗龙新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1994年第6期20-21,共2页
文摘
近几年来,我国名优茶的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汁,1992年全国名优茶生产量达3.15万吨,比1991年增长12%,产量已占全国毛茶总产量的5%以上,产值占全国毛茶总产值(41.19亿元)的25.1%,全国现有省级以上名优茶500多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宗茶的加工已逐步实现机械化,然而,名优茶的加工基本上仍保留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名优茶千姿百态的外形,是在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通过不同大小、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作用力而实现的,这也是目前机械难以替代手工制作名优茶的最重要原因。加工手法对名优茶的造型十分关键,而工艺流程则为造型创造条件,促进名优茶内质的形成。因此。
关键词
绿茶
加工
工艺流程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罗龙新
吴小崇
邓余良
傅尚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
15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茶汁膜分离浓缩工艺与热蒸发浓缩工艺的比较研究
罗龙新
尹军峰
钱晓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绿茶加工过程中水分解吸与生化成分变化的关系
罗龙新
郭炳莹
殷鸿范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4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
罗龙新
吴小崇
傅尚文
《中国茶叶》
1995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绿茶揉捻叶的水分解吸和吸附特性
罗龙新
殷鸿范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罐装乌龙茶水的灭菌技术及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
罗龙新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液体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6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综观我国罐装茶饮料工业之现状与前景
罗龙新
《茶叶》
199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国外绿茶加工技术新进展
罗龙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国内外制茶工业多样化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不同加工方法茶叶外形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对品质的影响
罗龙新
《饮料工业》
1999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国内外茶饮料生产技术现状
罗龙新
《饮料工业》
1998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国内外茶饮料的现状与前景
罗龙新
《中国茶叶加工》
199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罐装茶饮料主要生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国内外制茶工业多样化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续)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罐装茶饮料主要生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续)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茶饮料发展前景与生产技术
罗龙新
《中国食品工业》
199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续)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
罗龙新
《中国茶叶》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