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层民用建筑水泵房和地下水池的设计
1
作者 罗谨 《广东建材》 2003年第11期39-40,共2页
本文分析了影响高层民用建筑地下水池有效水深的因素,对水泵吸水管不同的设置方法作了比较,提出了降低停泵水位,提高水池利用率的方法。
关键词 地下水池 有效水深 毛容积 停泵保护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对重庆开县明水村82户农户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蒋修念 罗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389-1392,共4页
以重庆开县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收入高的家庭发生流转的比例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发生土地流转影响不大;农户对发生土地流转的时间意愿很短;农户发生土地流转后的生活来... 以重庆开县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收入高的家庭发生流转的比例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发生土地流转影响不大;农户对发生土地流转的时间意愿很短;农户发生土地流转后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外出打工和子女赡养;大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发生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确定土地流转关系的方式主要是口头协议;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社和本村内。提出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针对性建议:发挥农民的法律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权力意识;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服务性和责任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 农户调查 土地制度 土地流转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胺导电聚合物膜的光谱电化学 被引量:6
3
作者 吴玲玲 罗谨 林仲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657-1663,共7页
运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现场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和紫外一可见反射光谱技术研究了邻苯二胺导电聚合物(P-o-PD)膜在酸性溶液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聚邻苯二胺的氧化还原过程受表面过程控制,并且在该过程中存在3种... 运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现场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和紫外一可见反射光谱技术研究了邻苯二胺导电聚合物(P-o-PD)膜在酸性溶液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聚邻苯二胺的氧化还原过程受表面过程控制,并且在该过程中存在3种稳定的氧化还原态.现场共振拉曼光谱结果证实存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稳定性的3种稳定态,并明确指出聚邻苯二胺是一种以吩嗪环为主要结构单元的梯形聚合物.3种状态的P-o-PD表现出不同的紫外-可见光谱特点.进一步用现场时间分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研究聚邻苯二胺氧化还原的动态过程,提出了聚邻苯二胺可能的氧化还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电化学 聚邻苯二胺 氧化还原 导电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土壤容重及持水能力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祝景彬 贺慧丹 +4 位作者 李红琴 杨永胜 未亚西 罗谨 李英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71,共6页
为探讨不同放牧梯度对高寒草甸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以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对照(CK)、轻牧(LG)、中牧(MG)、重牧(HG)的土壤持水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度放牧会使土壤容重减小,... 为探讨不同放牧梯度对高寒草甸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以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对照(CK)、轻牧(LG)、中牧(MG)、重牧(HG)的土壤持水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度放牧会使土壤容重减小,而放牧强度超过一定强度后会使土壤容重增加,并且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增大,短期放牧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层。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在不同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整体上表现为LG,MG相对较大,而CK,HG相对较小,所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而完全禁牧和重度放牧都不利于土壤持水能力的提高。另外,也可看出土壤的持水能力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短期放牧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层。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三者之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三者对于不同牧压梯度表现出一致的响应;土壤容重与持水能力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地下生物量、有机质和土壤持水能力的相关性虽然不显著,但仍能说明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同土壤持水能力呈弱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适度放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对草场恢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压梯度 高寒草甸 容重 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冯良恩 张强 +3 位作者 李瑞龙 黄文 罗谨 杨刘柱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9期126-128,共3页
目的 :探讨分析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2例),为A组患者实施前路内固定手术,为B组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手术,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 :探讨分析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2例),为A组患者实施前路内固定手术,为B组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手术,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3.75%,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毕1个月后、术毕3个月后及术毕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手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B组患者VAS评分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毕3个月后,B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手术 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