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运动致灾机制
1
作者 朱卫兵 郭春雷 +3 位作者 罗讯 柴发英 谢建林 柴毅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结构形式及致灾机制。结果表明:40 m累计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远大于20 m采厚区域,导致后者上方易形成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确定该结构破断运动是造成顶板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模拟结果的验证。根据4个地面钻孔钻进过程中的冲洗液漏失及掉钻情况,发现首采4 m厚油页岩解放层的裂隙发育高度仅为75 m,位于亚关键层2底界;煤二层20,40 m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289,504 m,大致位于亚关键层4和主关键层底界,揭示了不同采厚区域顶板采动裂隙发育差异,进一步证实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的客观存在。结合ZY1地面钻孔内部岩移光纤断点高度变化与大能量事件之间的关联,明确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破断结构运动引发采场强矿压显现的致灾机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非均厚煤层赋存或特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厚开采 特厚煤层 组合悬臂板 顶板灾害 深部开采 内部岩移监测 关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免疫的新型入侵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均才 王凤碧 +2 位作者 罗讯 佘堃 周明天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5,99,共4页
分析研究了人工免疫原理在网络入侵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结合人工免疫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一个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对抗体生成过程中的关键算法进行了描述。为克服在抗体生成阶段由于采用遗传算子导致时空效率不佳的缺陷,将数据... 分析研究了人工免疫原理在网络入侵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结合人工免疫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一个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对抗体生成过程中的关键算法进行了描述。为克服在抗体生成阶段由于采用遗传算子导致时空效率不佳的缺陷,将数据流分割成字符串集合,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讨论了分割参数和检测器数目的选定,使它在通用性、鲁棒性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免疫理论 入侵检测系统 参数选定 抗体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多级安全系统安全标记的格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谭良 罗讯 周明天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2-445,共4页
分析了安全标记的概念,给出了安全标记的形式化定义,并建立了动态多级安全标记的格模型理论。格模型理论回答了动态多级安全系统的安全标记集合在数学上应形成格,解决了两安全标记比较时上、下确界的存在性问题,为多级安全性从静态安全... 分析了安全标记的概念,给出了安全标记的形式化定义,并建立了动态多级安全标记的格模型理论。格模型理论回答了动态多级安全系统的安全标记集合在数学上应形成格,解决了两安全标记比较时上、下确界的存在性问题,为多级安全性从静态安全政策,通过该策略的历史敏感性特征转化为动态安全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 动态多级安全 BLP(Bell LaPadula)安全模型 多安全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信认证网关系统的原理与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谭良 罗讯 周明天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0-502,共3页
提出基于可信计算集团(TCG)可信平台模型TPM的可信认证网关系统(TAGS)的解决方案,介绍了其原理和设计,并对TAGS的缺陷进行了分析。由于可信平台模型(TPM)中保存着与芯片所在平台相关的密钥和证书,验证者可以通过TAGS系统确定何时可以安... 提出基于可信计算集团(TCG)可信平台模型TPM的可信认证网关系统(TAGS)的解决方案,介绍了其原理和设计,并对TAGS的缺陷进行了分析。由于可信平台模型(TPM)中保存着与芯片所在平台相关的密钥和证书,验证者可以通过TAGS系统确定何时可以安全地向一个网络请求开放网络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关 可信平台模型 可信认证 可信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化混合电磁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舒一洋 唐得山 +1 位作者 饶云博 罗讯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7-212,共6页
面向无线通信系统对带通滤波器高选择度小型化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电磁交叉耦合拓扑结构的滤波器。该种混合电磁交叉耦合拓扑可以克服传统三阶滤波器通过交叉耦合只能产生一个传输零点的问题,在通带两边同时产生零点,从而极大提... 面向无线通信系统对带通滤波器高选择度小型化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电磁交叉耦合拓扑结构的滤波器。该种混合电磁交叉耦合拓扑可以克服传统三阶滤波器通过交叉耦合只能产生一个传输零点的问题,在通带两边同时产生零点,从而极大提高了三阶滤波器的选择度,为小型化高选择度滤波器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案。基于该拓扑结构,设计了一款基于传统微带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器的三阶滤波器,并验证了该拓扑结构产生零点的原理。为了适应不同带宽的需求,进一步减小滤波器尺寸,又设计了一种混合微带/槽线谐振器的滤波器。该结构可以实现更高的谐振器耦合强度,从而实现更宽的滤波器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通滤波器 混合电磁交叉耦合 微带 小型化 槽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