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马尾松第2代育种群体的组建 被引量:27
1
作者 冯源恒 李火根 +3 位作者 杨章旗 黄永利 罗群凤 张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基于广西马尾松第1代育种群体的8片20年生及以上的子代测定林测定试验,在综合评价育种目标性状与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建立马尾松第2代育种群体,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研究提供重要材料。【方法】采用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 【目的】基于广西马尾松第1代育种群体的8片20年生及以上的子代测定林测定试验,在综合评价育种目标性状与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建立马尾松第2代育种群体,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研究提供重要材料。【方法】采用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子代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进行第2代优树选择。采用SSR分子标记对第2代优树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本分析及遗传距离估算,根据优树间遗传距离对第2代育种群体进行结构划分。【结果】在参试的子代测定林中,参试家系间在生长性状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多数子代林的材积指标家系遗传力处于中等以上水平(h^2≥0.2),适于开展优良家系选择。基于此,采用配合选择与单株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出第2代育种群体材料163株,平均遗传增益为21.95%。采用16对SSR引物对该第2代育种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6个位点共检测到45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2.7,多态率为1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4;Shannon多样性指数(I)平均为0.49;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32。采用Coancestry Version 1.0软件计算出第2代育种群体的平均共祖系数为0.042,育种群体状态数为11.9;根据16对SSR引物的扩增结果,采用CERVUS2.0软件对构建的第2代育种群体材料进行父本分析,发现在包含163个优树的第2代群体中,有57个个体在置信度95%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父本,另有102个个体在置信度80%的情况下能够确定父本。为了有效避免高世代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生近交,以遗传距离为指标对第2代育种群体材料进行聚类,根据距离聚类结果将163个体划分为10个亚系,编号为桂GC2-A—桂GC2-J。在建立马尾松第2代种子园时,拟采用以下策略:从每个亚系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最佳无性系作为精选群体建园;在进行下一代杂交育种时,进行亚系间的交配,使育种群体整体的近交程度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初步建立了由163株优树组成的广西马尾松第2代育种群体。该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个体间的近交程度较低。根据遗传距离对第2代育种群体进行亚系划分,设计出"系间杂交、系内慎交"的高世代杂交育种策略,可有效避免近交,为有计划地开展马尾松高世代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育种群体 SSR 遗传多样性 亲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色地区香合欢种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群凤 胡拉 +3 位作者 谭健晖 贾婕 冯源恒 杨章旗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7,共6页
为了揭示香合欢自然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百色地区6个居群香合欢种子的5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讨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合欢种子的5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局群... 为了揭示香合欢自然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百色地区6个居群香合欢种子的5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讨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合欢种子的5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局群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在10.68%~49.30%之间,各性状在居群间、居群内个体间均达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7.36%,居群间(31.67%)变异略大于居群内(28.67%)变异,说明二者均是香合欢的主要变异来源。种子性状均与海拔呈正相关,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香合欢良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对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香合欢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合欢 自然居群 种子性状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鹅掌楸LtCHS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与组织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罗群凤 胥猛 +2 位作者 冯源恒 徐嘉娟 李火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5,共9页
【目的】鹅掌楸属花色种间差异较大,是研究木本植物花色形成与调控机制的较理想材料。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与植物花色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研究科以下系统发育的理想基因,种间进化差异较大,... 【目的】鹅掌楸属花色种间差异较大,是研究木本植物花色形成与调控机制的较理想材料。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与植物花色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研究科以下系统发育的理想基因,种间进化差异较大,因此CHS基因用于研究鹅掌楸属花色差异形成机制有较强的可行性。本研究克隆北美鹅掌楸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以期为鹅掌楸属树种花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北美鹅掌楸的花芽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查尔酮合成酶基因(Lt CHS),并进一步扩增该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Lt CHS基因在鹅掌楸属种间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得2个查尔酮合成酶基因:Lt CHS1与Lt CHS2。Lt CHS1基因的c DNA全长875 bp,包含1个702 bp的ORF,其基因组DNA(g DNA)只含有1个外显子,没有内含子,编码233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1.88 k Da,等电点为5.09。Lt CHS2基因的c DNA全长1 457 bp,包括1个1 185 bp的ORF,其g DNA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3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120.0 k Da,等电点为4.97。2个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Lt CHS基因不仅在同一树种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而且在种间也存在表达差异。Lt CHS1基因仅在北美鹅掌楸中表达,Lt CHS2基因在鹅掌楸中表达,在杂交鹅掌楸中二者均有表达。【结论】获得的2个Lt CHS基因属于同一基因家族,但执行不同功能。二者在种间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鹅掌楸属花色形成有关。结合鹅掌楸属种间花色特征,可初步推测,Lt CHS1基因与Lt CHS2基因可能分别调控不同类型花青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鹅掌楸 查尔酮合成酶 基因克隆 半定量RT-PCR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不同改良水平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群凤 杨章旗 +2 位作者 颜培栋 冯源恒 李火根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9-1024,共6页
该研究以马尾松三个不同改良水平的良种生产群体子代为材料,用天然群体作为对照,采用16对SSR引物对试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探究遗传改良对马尾松林分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群体、母树林子代、1代种子园子代及1.... 该研究以马尾松三个不同改良水平的良种生产群体子代为材料,用天然群体作为对照,采用16对SSR引物对试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探究遗传改良对马尾松林分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群体、母树林子代、1代种子园子代及1.5代种子园子代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53、0.53、0.53、0.46;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6、0.36、0.39、0.35;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2、0.32、0.33、0.27。在这三项主要遗传多样性指标上,马尾松母树林、1代种子园及1.5代种子园的子代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在广西马尾松的遗传改良进程中,遗传多样性并未因改良选择而受到明显的影响。良种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较,马尾松良种人工林在三项主要指标上无明显下降,说明广西三类主要的良种群体都具有较好的群体缓冲能力和个体缓冲能力。该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马尾松育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改良水平 生产群体 遗传多样性 种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大明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罗群凤 冯源恒 +1 位作者 吴东山 杨章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67-1373,共7页
大明松是广西和贵州特有的高山松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自然种群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不利于该树种长期稳定发展。为了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大明松天然遗传资源,该文利用12个SSR分子标记对大明松3个天然群体进行遗... 大明松是广西和贵州特有的高山松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自然种群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不利于该树种长期稳定发展。为了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大明松天然遗传资源,该文利用12个SSR分子标记对大明松3个天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其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为该物种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12对引物共检测到37个等位基因,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每个位点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3.0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8,不同位点间有效等位基因数差异较大;每个位点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35,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1。(2)3个群体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48~0.65,Nei’s基因多样度的变化范围为0.27~0.39,与其他近缘种松类相比遗传多样性偏低。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8。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变异均存在群体内。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2.74,说明大明松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比较充分。该研究可为大明松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科学利用大明松资源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明松 天然群体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罗群凤 冯源恒 +2 位作者 贾婕 陈虎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18年第4期396-402,共7页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为丰富马尾松基因组信息,弄清松属植物内部亲缘关系,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马尾松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和聚类关系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马...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为丰富马尾松基因组信息,弄清松属植物内部亲缘关系,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马尾松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和聚类关系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19 743 bp,GC含量为38.54%;共注释得到126个基因,包括84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4个r RNA基因,其结构无典型的反向重复序列;共检测到15个散在重复序列和26个串联重复序列;蛋白编码基因对应的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并且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编码半胱氨酸的密码子数最少。系统发育研究表明,马尾松与拉雅松(Pinus crassicorticea)亲缘关系最近,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两个南亚松(Pinus latteri)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建立了适于松属植物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其特征分析的方法,对叶绿体基因组工程研究及松属种间的分子标记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松属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提供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叶绿体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对黑格不同家系种子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罗群凤 谭健晖 +2 位作者 贾婕 胡拉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19年第3期313-317,共5页
以5个黑格(Albizia odoratissima)家系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4种播种基质对黑格不同家系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茎长在家系间及各基质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采用黄心土和椰糠播种,根系和茎生长发育好于其他2种基... 以5个黑格(Albizia odoratissima)家系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4种播种基质对黑格不同家系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茎长在家系间及各基质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采用黄心土和椰糠播种,根系和茎生长发育好于其他2种基质,但黄心土播种发芽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基质,椰糠播种发芽率最高;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8号家系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高于其他家系,76号和16号家系根茎生长较好,57号和84号家系各方面表现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 播种基质 家系 发芽率 发芽势 根长 茎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1代育种群体不同种源亲本表现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罗群凤 杨章旗 +2 位作者 黄永利 陈新华 余慧连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为深入了解选自优良种源的育种亲本在遗传改良中的表现,以马尾松1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子代家系生长量、亲本育种值、实际改良增益及选择2代优树等,评价广西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优良种源在马尾松传统改... 为深入了解选自优良种源的育种亲本在遗传改良中的表现,以马尾松1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子代家系生长量、亲本育种值、实际改良增益及选择2代优树等,评价广西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优良种源在马尾松传统改良中的表现与价值。结果表明,19年生马尾松一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家系平均树高为15.99 m,平均胸径为19.66 cm,平均单株材积为0.246 0 m^3,比本地商品种和湿地松对照分别提高了65.10%和35.16%。与优良种源对照相比,获得了8.30%的树高实际改良增益、12.70%的胸径实际改良增益、33.33%的材积实际改良增益。来自不同种源的亲本在子代测定中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育种值方面,选自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种源的亲本分别为0.001 2、-0.000 8、0.001 1。子代树高生长量以古蓬种源亲本最高,平均为16.11 m,胸径生长量以桐棉种源亲本最大,平均为19.86 cm。16株2代优树中,母本来自桐棉、古蓬、云开大山种源的分别有2、10、4株。母本来自云开大山种源的家系,生长表现非常突出的单株比例更高。结果还表明,亲本来自桐棉种源的家系相对桐棉种源混系对照在树高上获得了较高的实际改良增益;而来自古蓬种源的家系相对古蓬种源混系对照在胸径上获得了较大的实际改良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遗传测定 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处理对南亚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贾婕 罗群凤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14年第3期271-274,共4页
采用不同浸泡时间、催芽温度以及不同浓度的CaCl2和GA3对南亚松(Pinus latteri)种子进行引发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南亚松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0.5 mg/L的GA3浸种24 h,于30℃恒温箱催芽是促进南亚松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法... 采用不同浸泡时间、催芽温度以及不同浓度的CaCl2和GA3对南亚松(Pinus latteri)种子进行引发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南亚松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0.5 mg/L的GA3浸种24 h,于30℃恒温箱催芽是促进南亚松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法,CaCl2不适合用于南亚松种子的引发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松 种子引发 发芽率 发芽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生长性状显著关联标记PCZ090所在基因的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0
作者 罗群凤 吴志铭 +2 位作者 冯源恒 龚桂芳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84-189,共6页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基于马尾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PCZ090,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其所在基因的全长序列及生理功能。结果表明,基因全长1636 bp,包含1个795 bp...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基于马尾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PCZ090,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其所在基因的全长序列及生理功能。结果表明,基因全长1636 bp,包含1个7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0.88 kDa,理论等电点为9.27;参与谷胱甘肽代谢过程,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通过NCBI CDD进一步确定PCZ090所在基因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蛋白成员,命名为PmGSTTCHQD1,根据同源基因的注释结果,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催化氯代异源物质的代谢过程,在细胞解毒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解析细胞解毒能力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关联分析 SSR 生长性状 马尾松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胁迫下马尾松二代家系苗生长规律与筛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鹏 谭健晖 +5 位作者 杨章旗 罗群凤 凌金燕 陈虎 陈钊铭 贾婕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30,共10页
[目的]铝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严重制约我国南方酸性土壤森林生产力水平。为探明酸铝环境下马尾松幼苗生长变异规律,筛选出适应酸性环境耐铝毒家系和敏感性家系,为马尾松耐铝胁迫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55个马... [目的]铝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严重制约我国南方酸性土壤森林生产力水平。为探明酸铝环境下马尾松幼苗生长变异规律,筛选出适应酸性环境耐铝毒家系和敏感性家系,为马尾松耐铝胁迫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55个马尾松二代优良家系(201~255)幼苗为材料,采用沙培方式研究酸性环境(pH=4.0)不同铝浓度(0、0.1、0.3、0.6、1.2、2.4 mmol·L^(−1))马尾松苗生长和根系形态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马尾松耐铝特性进行分等定级,筛选和鉴定马尾松幼苗耐铝优良家系。[结果]苗高、地径、高径比、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家系间和铝浓度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铝浓度增加马尾松幼苗地径、苗高、生物量和根系形态指标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0.6 mmol·L^(−1)铝浓度下最大,显著高于0、2.4 mmol·L^(−1)处理,而与0.3 mmol·L^(−1)处理无显著差异,其中根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变异系数较大,平均为30.79%,属中等变异,根系可作为马尾松幼苗适应酸铝环境敏感性器官。用上述10个指标计算家系间耐铝特性综合评价值(CEV)和系统聚类,筛选出强度耐铝型家系3个(占5.45%),中度耐铝型家系11个(占20%),一般耐铝型家系37个(占67.28%),铝敏感型家系4个(占7.27%)。[结论]适宜铝浓度能够促进马尾松生长,尤其是0.3~0.6 mmol·L^(−1)铝浓度下促进效果佳,筛选得到耐铝型和敏感型家系对马尾松耐铝性状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二代家系 铝胁迫 耐铝特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信号物质对马尾松幼苗松针挥发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俊康 陈虎 +3 位作者 谭健晖 罗群凤 汪挺 杨章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36,共8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幼苗松针挥发物的组分及其在外源信号物质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为松针挥发性物质在抗病虫害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抗病虫害马尾松的选育工作具有参考意义。【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6种信号物质对马尾松幼苗进行喷施,摘... 【目的】研究马尾松幼苗松针挥发物的组分及其在外源信号物质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为松针挥发性物质在抗病虫害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抗病虫害马尾松的选育工作具有参考意义。【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6种信号物质对马尾松幼苗进行喷施,摘取处理后的马尾松针叶,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不同处理下松针挥发物的组成及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总共分析和鉴定出22种挥发物组分,其中单萜6种,倍半萜12种,醇类2种和酯类2种。浓度较高的赤霉素(GA)和水杨酸(SA)处理后,单萜和α-蒎烯相对含量有所上升。不同浓度乙烯(ET)处理后,单萜和α-蒎烯相对含量均降低,但它们的变化程度不大。过氧化氢(H_(2)O_(2))在较低的处理浓度下,单萜和α-蒎烯相对含量降低明显。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处理后,单萜和α-蒎烯相对含量显著降低。不同外源信号物质处理后,可以改变松针中单萜和α-蒎烯的相对含量,但是α-蒎烯和单萜的相对含量的关系不变。【结论】外源信号物质处理可以引起松针中各挥发物组分的变化,挥发物组分变化与外源信号物质的种类及浓度有关。可以通过外源信号物质的作用,调节松针挥发物组成以达到抗病虫害的目的,进而减缓长期药物喷施带来的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针 外源信号物质 挥发物 相对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孙明升 胡颖 +2 位作者 陈旋 罗群凤 杨章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5-172,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2)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缓解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可行方法,为格木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材料,...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2)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格木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缓解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可行方法,为格木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BT、SA、MeJA和CaCl2溶液后,置于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PEG-4000)溶液环境中进行模拟干旱胁迫。设置2组对照(CK):CK1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正常土壤环境,CK2为喷施蒸馏水,置于浓度为30%的PEG-4000溶液环境。干旱胁迫处理10天时,测定格木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SPAD值)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与CK1相比,干旱胁迫显著抑制CK2格木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加重干旱条件对细胞膜的伤害,致使细胞膜结构受损,细胞膜功能被破坏,进而引起格木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上升。干旱胁迫也会导致叶绿体结构被破坏,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与CK2相比,叶面喷施调节物质可以显著提高格木幼苗叶片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减轻格木幼苗叶片因干旱而导致的细胞失水;提高POD、SOD、CAT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避免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显著降低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使细胞膜系统代谢正常,减轻干旱胁迫对格木幼苗叶片造成的伤害,并可提高叶片SPAD值,减弱干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除CaCl2溶液外,其余3种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干旱伤害的缓解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结论】叶面喷施浓度为500 mg·L^-1的BT、100 mg·L^-1的SA、1 mmol·L^-1的MeJA、5 mmol·L^-1的CaCl2溶液可明显减轻在干旱胁迫下对格木幼苗叶片的伤害,提高格木幼苗的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木 干旱胁迫 调节物质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树高生长性状SSR标记关联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凌金燕 冯源恒 +6 位作者 杨章旗 陈虎 谭健晖 龚桂芳 罗群凤 付军 翟章贵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60,共9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获得控制目标性状基因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马尾松二代全同胞家系为材料,选择4个课题组前期获得的与马尾松生长性状关联的SSR标记:PCZ002、PCZ023、PCZ142和PCZ187,每个标记选择4个杂交家系,分别有150、172、15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获得控制目标性状基因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马尾松二代全同胞家系为材料,选择4个课题组前期获得的与马尾松生长性状关联的SSR标记:PCZ002、PCZ023、PCZ142和PCZ187,每个标记选择4个杂交家系,分别有150、172、157、163份单株材料,结合树高生长性状数据对马尾松二代全同胞群体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标记PCZ142扩增出的PCZ142-AA和PCZ142-AB基因型与树高存在正相关性,且树高均显著高于PCZ142-BB基因型材料,而PCZ142-BB基因型与树高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标记PCZ187扩增出的PCZ187-BB基因型与树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且树高显著高于PCZ187-AA和PCZ187-AB基因型材料;标记PCZ002和PCZ023的各基因型与树高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标记PCZ142-BB和PCZ187-BB与马尾松树高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性,PCZ142-BB为显著负相关,PCZ187-BB为极显著正相关,这2种基因型材料可成为马尾松树高生长性状重要的基因资源。本研究结果为定位控制群体中马尾松树高生长性状位点提供重要信息,并为马尾松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SSR标记 树高 关联分析 辅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对木材霉变菌的抑菌效力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拉 杨章旗 +1 位作者 秦理哲 罗群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目的】植物精油是一类安全环保且具有抑菌特性的天然产物,在木材霉变防治领域的应用潜力很大。开展植物精油对我国常见木材霉菌及变色菌的综合抑菌效力的研究,可为天然环保型木材霉变防治剂的开发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配制经植物精... 【目的】植物精油是一类安全环保且具有抑菌特性的天然产物,在木材霉变防治领域的应用潜力很大。开展植物精油对我国常见木材霉菌及变色菌的综合抑菌效力的研究,可为天然环保型木材霉变防治剂的开发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配制经植物精油修正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通过评价霉变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对比分析19种植物精油对6种木材霉变菌的抑菌效力。【结果】在体积分数为0.05%的条件下,19种植物精油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桔青霉Penicillam citri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力分别为0~100%、0~100%、0~100%、0~100%、11%~100%和20%~100%。聚类分析表明,肉桂、丁香花和百里香精油的综合抑菌效力最高,在体积分数0.05%的条件下对6种霉变菌的抑菌效力均达到100%,而尤加利、甜橙和松树精油的综合抑菌效力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精油对6种霉变菌的抑菌效力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7~0.959。【结论】不同植物精油的抑菌效力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肉桂、丁香花和百里香精油是可以用于木材霉变防治的较优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木材霉变菌 抑菌效力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树高生长性状显著关联基因挖掘 被引量:2
16
作者 龚桂芳 冯源恒 +1 位作者 罗群凤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获得控制目标性状基因的重要方法。为挖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高生长性状所在基因序列并了解其基本功能,通过对9个SSR标记的转录组序列进行第2代测序与第3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将两者结果进行比对,获得9个位点所...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获得控制目标性状基因的重要方法。为挖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高生长性状所在基因序列并了解其基本功能,通过对9个SSR标记的转录组序列进行第2代测序与第3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将两者结果进行比对,获得9个位点所在基因的全长转录组序列,并在七大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9个基因的第2代测序结果与第3代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比对一致性平均为99.69%,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经第3代全长转录组测序,9个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1706 bp,比第2代测序结果稍短。经过数据库比对,经第3代全长转录组测序,9个基因分别在云杉(Picea asperata)、白云杉(Picea glauca)和油松(Picea tabuliformis)基因组中发现同源基因。8个基因在数据库中获得功能注释,分别属于转录因子、电子传递链参与基因、60S核糖体蛋白大亚基编码基因、ATP酶类编码基因及TCHQD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研究结论可为马尾松树高生长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测序 树高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松油醇的原料筛选和条件优化
17
作者 谢俊康 陈虎 +2 位作者 杨章旗 罗群凤 吴东山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07,115,共6页
为挑选适合一步水合制备松油醇的松节油原料及优化松节油水合反应条件,通过钻孔法收集马尾松、湿地松和湿加杂交松共3种松脂后,采用水蒸气蒸馏得到3种松节油,以Amberlyst-15为催化剂催化3种松节油一步水合制备松油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 为挑选适合一步水合制备松油醇的松节油原料及优化松节油水合反应条件,通过钻孔法收集马尾松、湿地松和湿加杂交松共3种松脂后,采用水蒸气蒸馏得到3种松节油,以Amberlyst-15为催化剂催化3种松节油一步水合制备松油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分析3种松节油组分、蒎烯的转化率和松油醇的得率;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投料比,探究较优的水合反应条件。结果显示:马尾松松节油是较优的制备松油醇的原料,在相同的催化条件下马尾松松节油水合反应中松油醇的产率最高;最优的反应条件为马尾松松节油和水的用量均为8.00 g,溶剂异丙醇用量为40.00 mL,催化剂Amberlyst-15的用量为0.80 g,催化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在最优催化条件下,蒎烯的转化率为87.863%,松油醇的产率为36.571%,松油醇的选择性为48.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节油 蒎烯 水合反应 松油醇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