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道教崇山信仰视域下白玉蟾隐修观与山林审美意蕴
- 1
-
-
作者
罗筠筠
王鑫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琴历史与文化美学研究”(19BZX127)。
-
文摘
道教自东汉产生以来即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其将山林崇拜吸纳进自己的信仰体系渊源于古代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先秦神仙学说和魏晋神仙道教“长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伴随唐宋三教融合心性论的发展,道教由外丹修炼转向内丹使道教修行场所由山林兼具市廛的特性,分化出“大隐”与“小隐”之说。受此影响,金丹派南宗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在阐发“隐山之乐”时将市廛与山林的“大小之隐”的归宿指向“隐心”,揭示出其核心隐修观念。“心即是道”是金丹派南宋内丹修行的核心思想义理,“隐心”隐修观是白玉蟾“道心”关系论在修行环境上的突出表现,“心”的凸显看似疏远了道教与山林崇奉的关系,却又为山林作为自然审美对象安置了足够空间,为“清净”与“隐密”之美的山林审美意蕴找寻到落脚点。
-
关键词
白玉蟾
道教
山林
隐修
心
-
分类号
B95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蔡元培:说美育到死方休的教育家
被引量:5
- 2
-
-
作者
罗筠筠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3,共7页
-
文摘
该文讨论了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美育方面的思想特点及其在今天的意义。蔡氏美育思想的核心是认为审美教育的本质乃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在教育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人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只有科学、知识与理性的教育与进步是不完备的,对人类感性的忽略与压抑会带来各种社会弊端。蔡元培还提出了具有可操性的美育实施措施,在今天也值得重视。
-
关键词
蔡元培
美育
健全人格
-
Keywords
Cai Yuanpei
Aesthetic education
Complete personality
-
分类号
G40-014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罗筠筠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
文摘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些颇具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思想传统,并与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观点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某些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中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和审美特点,在中国古人那里就已经存在了。换言之,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与实践中的许多新尝试很接近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思考。这里主要讨论几方面:1.对相关性的重视;2.轻视模仿再现,重视创新与表现;3.流动的空间与时间意识。
-
关键词
关学
相关性
意境
-
Keywords
aesthetics
relativity
vitality artistic conception
-
分类号
B830.9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精神分析视野中艺术的本原
被引量:2
- 4
-
-
作者
罗筠筠
周钦珊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美育学刊》
2018年第1期53-60,共8页
-
文摘
精神分析理论是艺术治疗理论的心理学依据,通过对弗洛伊德、荣格以及新精神分析师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里斯、夏普、西格尔、密尔内等人对艺术在心理学层面上的描述,可揭示艺术在精神医学方面的特殊含义。
-
关键词
精神分析
艺术
心理治疗
-
Keywords
psychoanalysis
art
psychotherapy
-
分类号
J0-05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言不尽的琴诗意境
- 5
-
-
作者
罗筠筠
杨赟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9-155,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19BZX127)。
-
文摘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诗与琴是中国古人言志缘情的最佳途径,通过优美感人的琴诗,古人将诗乐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其中寄托了其审美理想与人生哲理。
-
关键词
琴诗
意境
美学
-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21世纪我国学校美育的操作设计
被引量:12
- 6
-
-
作者
樊美筠
罗筠筠
王德胜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北方论丛》
2002年第4期115-121,共7页
-
文摘
面向 2 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 ,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从小学至大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 ;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 ,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 ;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 ,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 ,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 (敏锐感知 ,激发情感与想象 ) ;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 (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 ;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塑造健康人格 )。
-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感性教育
理性教育
趣味教育
人格教育
美育课程设计
-
Key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rational education
taste eduation
personality education
curricular desig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
分类号
G40-014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图像的文化底蕴
被引量:1
- 7
-
-
作者
罗筠筠
-
出处
《艺术广角》
2001年第5期27-30,共4页
-
文摘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基本的感觉,其中视觉因素更为重要。美国艺术学教授卡洛琳·M·布鲁墨女士在《视觉原理》一书中说:“视觉过程是人类生存中这样基本而又奥妙的经历,以至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活动与视觉联结在一起了。”据统计,在人类的所有感觉活动中,视觉占87%。今天,有关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全球化)。
-
关键词
视觉
图像文化
大众文化
审美心理
-
分类号
J06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烹饪艺术的哲理调、和、味
- 8
-
-
作者
罗筠筠
-
出处
《餐饮世界》
2002年第3期22-23,共2页
-
文摘
在张起钧先生的《烹调原理》中,从中国饮食文化哲学背景出发,对其精髓进行了分析,并由此看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本质不同。他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以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我们中国圣贤设教把人生的倾泄导向于饮食,因此在这方面形成高度的发展。”
-
关键词
烹饪艺术
饮食文化
烹调
中国饮食
标准
女人
形成
先生
发展
美国
-
分类号
G45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饮食文化美的最高境界:和
- 9
-
-
作者
罗筠筠
-
出处
《餐饮世界》
2002年第1期25-26,共2页
-
文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所追求的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和”。从孔子开始,就把政治与知识的最高境界看成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境界,这便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平舞雩,咏而归。”在这幅人间乐图中,春风固然怡人,美景固然难寻,但最难得的还是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由、轻松愉快,
-
关键词
概括
审美境界
政治
美景
愉快
中华民族文化
过程
春风
人间
审美理想
-
分类号
G6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清宫外的“御膳”与京味儿
- 10
-
-
作者
罗筠筠
-
出处
《餐饮世界》
2001年第5期24-25,共2页
-
文摘
口子的兴衰明初,主要是明太祖和明成祖时代,成批地从安徽、南京等地调到北京大量官吏、差役、军士、工匠,并从数省多次大批迁民定居北京,人数甚多,这在《明史·太祖本纪》、《明史·成祖本纪》等正史及许多史书中皆有详细记载,这里无须赘述,田子老师傅之有识者得自前辈口传,
-
关键词
明史
明成祖
明太祖
明初
史书
工匠
正史
北京
安徽
南京
-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四美”
- 11
-
-
作者
罗筠筠
-
出处
《餐饮世界》
2001年第5期26-27,共2页
-
文摘
“四美”者、美食、美味、美器、美境也。具体来讲,就是食物诉诘视觉色型的美感,食品诉诸嗅觉和味觉香醇的美感,饮食器具的工艺美及它与食物协调搭配的美感,进餐环境舒适怡人及其装饰点缀的美感回者完美的结合。
-
关键词
食文化
点缀
美器
美味
美食
中国饮食
食品
食物
味觉
视觉
-
分类号
G6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