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瑜琳 陶利娟 +5 位作者 杨俊芳 罗俊 杜芬 肖志刚 邓姿峰 唐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566-568,共3页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最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屈光参差 斜视 形觉剥夺 弱视 立体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介导的丰富环境对成年弱视小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罗瑜琳 罗诗诗 +4 位作者 刘政海 王曦琅 陶利娟 吴小影 涂艳琼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4-229,共6页
目的:检测丰富环境干预对单眼剥夺成年弱视小鼠视皮质中IGF-1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对成年弱视小鼠初级视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正常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单眼剥夺+标准环境组(MD+SE),单眼剥夺+... 目的:检测丰富环境干预对单眼剥夺成年弱视小鼠视皮质中IGF-1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对成年弱视小鼠初级视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正常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单眼剥夺+标准环境组(MD+SE),单眼剥夺+丰富环境组(MD+EE),单眼剥夺+氟西汀组(MD+FLX)。在小鼠21日龄时构建单眼剥夺模型,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每组选取18只小鼠按照预先分组放置在标准环境或丰富环境中饲养4wk,单眼剥夺+氟西汀组小鼠饮水中加入氟西汀。通过前爪触地反射实验检测小鼠视敏度,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客观视功能;小鼠处死后取材,使用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间隙宽度、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结果:(1)视敏度检测结果:MD+S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低于Nor组(P<0.001);MD+EE组及MD+FLX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无差异(P=0.816)。(2)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Nor组比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均P<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均P<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无差异(P>0.05)。(3)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超微结构:与N or组比较,M D+SE组小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间隙增宽(P <0.01),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P <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 <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小鼠较MD+SE组突触间隙变窄(P=0.0035),突触活性区长度延长(P<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P<0.01),MD+EE组突触超微结构各项指标较MD+FLX组比较无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MD+SE组小鼠IGF-1及IGF-1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or组(均P<0.01);MD+EE组小鼠IGF-1及IGF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1),然而仍显著低于Nor组(均P<0.01)。各组间小鼠IGFBP5蛋白表达异常无差异(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重新激活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小鼠视皮质可塑性,改善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GF-1及受体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丰富环境 弱视 视皮层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伴发视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罗瑜琳 唐璟 +3 位作者 谭艺兰 邓姿峰 肖志刚 陶利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782-783,共2页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常见的视觉障碍情况,为临床早期行眼部筛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促进脑瘫患儿的视觉康复。方法:对223例确诊为脑瘫的患儿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间接检眼镜或RetcamⅡ检查眼底,散瞳验光检查了解屈光...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常见的视觉障碍情况,为临床早期行眼部筛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促进脑瘫患儿的视觉康复。方法:对223例确诊为脑瘫的患儿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间接检眼镜或RetcamⅡ检查眼底,散瞳验光检查了解屈光状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了解视觉通路传导,记录并分析常见的视觉障碍。结果:脑瘫患儿223例中,主要的视觉障碍表现为斜视、屈光不正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部分患儿还同时伴有不同类型的眼底病变。其中有174例伴有不同类型的斜视,内斜最常见为121例,外斜次之为36例,垂直性斜视者15例,眼球震颤者2例。129例247眼存在屈光不正,复性远视散光118眼,单纯远视51眼,混合散光33眼,复性近视散光19眼,单纯远视散光21眼,单纯近视散光4眼,单纯近视1眼。194例381眼存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主要表现为P2波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51例伴有不同类型的眼底改变,视神经萎缩及眼底出血最为常见。结论:脑瘫患儿常常伴发不同类型的视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视觉质量及全身康复,重视眼部常规检查及视觉训练,对患儿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及脑瘫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斜视 屈光不正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P1-40对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瑜琳 吴小影 +1 位作者 刘双珍 陶利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NEP1-40对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意义。方法:6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正常+PBS治疗组(Nor+PBS)、正常+NEP1-40治疗组(Nor+NEP)、模型对照组(MD)、模型+PBS治疗组(MD+P... 目的:探讨NEP1-40对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意义。方法:6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正常+PBS治疗组(Nor+PBS)、正常+NEP1-40治疗组(Nor+NEP)、模型对照组(MD)、模型+PBS治疗组(MD+PBS)及模型+NEP1-40治疗组(MD+NEP)。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21d缝合右侧眼睑建立单眼剥夺弱视模型,于45日龄时打开剥夺眼,对各组大鼠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确定单眼剥夺模型建立成功后,对需给药的各组大鼠按组别给予NEP1-40或PBS侧脑室注药治疗7d。于52日龄时对各组大鼠再次行F-VEP检测后处死动物,取左侧视皮层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45日龄时F-VEP检测示,MD组、MD+PBS组及MD+NEP组与Nor组比较,P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52日龄时F-VEP检测示,MD+NEP组与MD组、MD+PBS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与Nor组比较,MD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大,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突触界面曲率减小,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0.05)。MD+NEP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均较MD组、MD+PBS组明显改善(P<0.05),与Nor组相比除突触间隙外(P<0.05),其余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P1-40可使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界面结构参数得以恢复,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水平,重新"激活"被抑制的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为成年弱视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1-40 单眼剥夺 视皮层 可塑性 闪光视觉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威胁视功能的婴儿眼部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罗瑜琳 王曦琅 +3 位作者 熊丹 李芬 谢琳辉 陶利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75-1278,共4页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威胁视功能的婴儿眼部血管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6-06/2018-06在我院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威胁视功能的眼部血管瘤患儿54例54眼,随访6mo以上,观察患儿血管瘤外观,通过血管瘤彩超或眼眶核磁共振...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威胁视功能的婴儿眼部血管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6-06/2018-06在我院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威胁视功能的眼部血管瘤患儿54例54眼,随访6mo以上,观察患儿血管瘤外观,通过血管瘤彩超或眼眶核磁共振评估血管瘤体积及瘤体变化,通过散瞳检影检测患眼散光度,并记录患儿的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儿51例51眼,治疗1wk后所有患儿眼部血管瘤均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治疗后1、3、6mo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96%、98%,治愈率分别为25%、35%、67%。治疗前伴随眼部功能障碍的患儿,治疗后随着血管瘤体缩小,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球突出逐渐改善并在停药时均表现为正常。治疗前,本组患儿检影验光确诊患眼散光者36眼,治疗前血管瘤体积为3254.00(2016.00,7600.00)mm3,停药时缩小至150.00(0.00,378.00)mm3(P<0.001);治疗前散光度数为2.25(1.00,3.50)D,停药时降低至0.75(0.50,1.44)D(P<0.001)。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详尽评估患儿全身情况后,口服推荐剂量的普萘洛尔治疗威胁视功能的婴儿巨大眼部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婴儿 眼部血管瘤 视功能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单眼剥夺对大鼠视网膜中BDNF及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罗瑜琳 罗俊 +5 位作者 邓姿峰 郭燕 王曦琅 谭艺兰 陶利娟 吴秀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单眼剥夺对大鼠视网膜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28日龄正常组、35日龄正常组、42日龄正常组、28日龄模型组、35日龄模型组及42日龄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21d... 目的:探讨早期单眼剥夺对大鼠视网膜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28日龄正常组、35日龄正常组、42日龄正常组、28日龄模型组、35日龄模型组及42日龄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21d缝合右侧眼睑建立单眼剥夺弱视模型,采用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BDNF及受体TrkB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在出生后视觉发育关键期内,随年龄增长视网膜中BDNF及受体TrkB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早期单眼剥夺后,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BDNF及受体TrkB蛋白表达在28日龄立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然而随着剥夺时间延长35日龄时表达剧烈下调,并持续至42日龄。BDNF表达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及外核层,而TrkB受体仅表达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早期单眼剥夺可使28日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中BDNF及受体TrkB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但随着视觉剥夺时间延长,35日龄至42日龄时两者的阳性细胞数目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BDNF及受体TrkB的表达呈现一定的视觉经验依赖性,其参与了单眼剥夺弱视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TrkB受体 神经节细胞层 单眼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综合征106例手术情况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曦琅 谭艺兰 +2 位作者 罗瑜琳 周立军 郭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738-1740,共3页
目的: 分析A-V型斜视的病因,了解A-V综合征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收集2011-01/2012-12我科住院接受手术的A-V综合征106例,斜肌异常者70例,行斜肌减弱手术解决A-V征,无斜肌及上下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 目的: 分析A-V型斜视的病因,了解A-V综合征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收集2011-01/2012-12我科住院接受手术的A-V综合征106例,斜肌异常者70例,行斜肌减弱手术解决A-V征,无斜肌及上下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15△者26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半个至一个肌腱。而对于无明显斜肌及垂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斜视度相差≤15△者10例,仅行常规水平直肌手术。结果: 术后观察A-V征消失情况,无A-V征为正位;A-V征>10△为过矫或欠矫。106例患者,V征消失75例,过矫5例,欠矫4例;A征消失15例,过矫3例,欠矫4例。水平斜视>±10△为过矫或欠矫,正位85例,欠矫11例,过矫10例。结论: A-V征主要由眼外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A-V征伴有斜肌运动异常患者,行斜肌手术,无斜肌运动异常及垂直肌异常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均能很好地矫正A-V现象,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好。双眼斜肌减弱术能改变原在位眼位,对于伴有斜肌异常的A-V型斜视设计水平斜视手术量时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综合征 手术 立体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vin基因沉默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姿峰 罗瑜琳 汤文权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0-1134,共5页
目的探讨Livin基因沉默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Liv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Y79细胞... 目的探讨Livin基因沉默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Liv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Y79细胞分为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si-Livin组(转染Livin小干扰RNA)和si-NC组(转染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与ARPE-19细胞中Livin的mRNA(1.01±0.06)和蛋白(0.18±0.07)表达比较,Y79细胞中Livin的mRNA(1.81±0.10)和蛋白(0.51±0.10)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与对照组细胞存活率(99.87±1.36)%、细胞迁移能力(126.89±8.54)个、细胞侵袭能力(100.89±7.92)个或si-NC组细胞存活率(98.43±1.22)%、细胞迁移能力(120.44±7.51)个、细胞侵袭能力(99.56±7.23)个比较,si-Livin组Y79细胞存活率(46.27±1.73)%、细胞迁移能力(58.00±5.68)个和细胞侵袭能力(37.56±4.30)个及VEGF、Ang-2、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Livin基因沉默可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的侵袭性,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管形成相关因子VEGF、Ang-2、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LIVIN 血管形成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斜视儿童眼外肌及血清中的表达
9
作者 陶利娟 罗瑜琳 +3 位作者 王平 王曦琅 郭燕 谭艺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543-1546,共4页
目的: 探讨正常眼位及斜视儿童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差异,以期进一步认识斜视发病机制与IGF-1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儿的眼位情况及斜视类型分组:共同性内斜视组67例86眼,共同... 目的: 探讨正常眼位及斜视儿童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差异,以期进一步认识斜视发病机制与IGF-1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儿的眼位情况及斜视类型分组:共同性内斜视组67例86眼,共同性外斜视组129例183眼,正常眼位组23例23眼,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及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儿童眼外肌及血清中IGF-1的含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IGF-1在眼外肌细胞中主要表达在胞浆,细胞外基质中有少量的表达。正常眼位组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多于共同性内斜视组及共同性外斜视组(P<0.05)。(2)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眼位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相比较,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增多(P<0.05)。(3)正常眼位组、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儿童血清中IGF-1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同性内斜及共同性外斜等儿童常见单纯眼位异常的发生,可能与眼球血供中IGF-1含量的多少相关性不大,其影响在于控制眼球运动的眼外肌局部IGF-1含量的多少,提示应用IGF-1在眼外肌局部注射对于治疗斜视等眼外肌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眼外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眼外伤2298例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冬嫦 付婧 +2 位作者 王滔 王曦琅 罗瑜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1-524,共4页
目的:对2016~2020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眼外伤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儿童眼外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12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急诊及住院治疗的眼外伤患儿2298例2332眼的临床资料,... 目的:对2016~2020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眼外伤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儿童眼外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12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急诊及住院治疗的眼外伤患儿2298例2332眼的临床资料,对患儿性别、年龄、受伤眼别、就诊时间、致伤月份、致伤原因、受伤部位、眼外伤类型、并发症、治疗方法和视力进行分析。结果:眼外伤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3~6岁,占患儿总数的44.26%,其中男1718例1745眼,女580例587眼,男女比例为2.96∶1.00。2月份和11月份是儿童眼外伤的高发期。撞伤和摔伤是其主要的致病原因,占40.95%;其次为钝物击伤及锐器伤,共占40.82%。眼外伤患儿受伤部位主要在眼睑等眼附属器,占65.40%。患儿受伤后采取清创、包眼或局部点眼药等保守治疗方式占58.62%,行清创缝合术患儿占38.38%,复杂性眼内手术占3.00%。大多数患儿难以配合检查视力,在完成视力检查的患儿中,眼外伤影响患儿视力者占60.60%,治疗后患儿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严重影响视力主要集中在角膜挫裂伤、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球内异物及眼球破裂等患儿。结论:儿童眼外伤较常见,多为意外伤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眼外伤患儿以男性、学龄前儿童为主,绝大多数患儿病情相对较轻,视力预后良好。儿童眼外伤重在预防,受伤后及时就诊能有效降低外伤对视力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伤 儿童 视力损伤 意外伤害 预防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失禁症患儿33例的眼底表现及临床分析
11
作者 乔静 谢琳辉 罗瑜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8-700,共3页
目的:分析色素失禁症(IP)患儿的眼部表现及IP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12于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IP患儿33例的临床资料,随访1a,观察患儿的全身发育情况及眼底表现,根据眼底具体... 目的:分析色素失禁症(IP)患儿的眼部表现及IP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12于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IP患儿33例的临床资料,随访1a,观察患儿的全身发育情况及眼底表现,根据眼底具体情况给予治疗。结果:纳入患儿中女31例,男2例,首次就诊年龄5d~23月龄(平均3.38±5.02月龄)。眼部异常患儿14例,其中单眼受累5例,双眼受累9例,表现为角膜混浊1例1眼、白内障1例1眼、外斜视2例2眼、视网膜病变14例23眼。眼部异常患儿中1例在随访过程中因神经系统病变死亡;1例行右眼玻璃体切除+左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1例患儿行右眼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左眼FF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末次随访时,13例眼部异常的存活患儿中1例眼底检查示IP相关性1期视网膜病变,其余患儿眼底病变消退。结论:IP患儿眼部临床表现多样,以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因此对确诊患儿进行规范的眼底筛查与随访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失禁症 视网膜病变 临床特征 随访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