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西南喀斯特区玉米—大豆轮作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氮形态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罗焱霞 肖孔操 +3 位作者 赵易艺 苏以荣 刘坤平 王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5-201,共7页
依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玉米—大豆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策略下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氮形态及酶活性特征,为提高喀斯特地区农田氮肥利用效率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包括不施肥(Contr... 依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玉米—大豆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策略下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氮形态及酶活性特征,为提高喀斯特地区农田氮肥利用效率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包括不施肥(Control)、单施化肥(NPK)、70%NPK+30%秸秆(LSNPK)、70%NPK+30%牛粪(LMNPK)、40%NPK+60%秸秆(HSNPK)、40%NPK+60%牛粪(HMNPK)6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氮形态和酶活性的影响因农田作物类型而异。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提高了玉米季非根际土壤和大豆季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整体低于非根际。施肥处理除增加大豆根际土铵态氮含量外,对玉米季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对施肥响应不显著,大豆季土壤MBN含量整体要低于玉米季土壤。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未对玉米季土壤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而显著提高了大豆季非根际土壤NAG活性。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变化对施肥响应不敏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硝态氮含量的关键因子。NAG和LAP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喀斯特农田土壤氮转化酶活性不受底物限制。可见,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氮形态及酶活性对长期施肥的响应特征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必要结合区域气候条件、地质背景以及耕作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轮作 施肥 根际 氮素 土壤酶活性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