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液体小容量复苏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肾损伤及其NO和H_2S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晨芳 高婉菱 +2 位作者 黎尚荣 王艳玲 黑子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小容量复苏对大鼠内毒素休克肾损伤的影响,并观察肾皮质硫化氢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方法】清洁级SD大鼠30只,根据复苏所用液体种类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组)、内毒素休克组(LPS,E组)、75 g/L高渗氯化钠组(LPS+HSS,...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小容量复苏对大鼠内毒素休克肾损伤的影响,并观察肾皮质硫化氢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方法】清洁级SD大鼠30只,根据复苏所用液体种类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组)、内毒素休克组(LPS,E组)、75 g/L高渗氯化钠组(LPS+HSS,HSS组)、羟乙基淀粉液130/0.4(万汶)组(LPS+HES,HE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霍姆)组(LPS+HSH,HSH组)。各组在静注LPS(1 mg/kg)30 min后予小容量复苏(4 mL/kg),测量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复苏60min后处死大鼠,取肾标本行病理学及干湿质量比检测,肾皮质匀浆测定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2S)水平。【结果】①内毒素休克大鼠右颈总动脉收缩压进行性下降,予不同液体复苏后血压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HSH效果最为明显;②内毒素休克大鼠肾切片病理观察发现肾小管局部坏死、肾小球足突融合、基底膜有沉积物,复苏组病理改变减轻,HSH组病变最轻;③各组大鼠肾干湿质量比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④内毒素休克组肾皮质H2S浓度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容量复苏后,HES和HSH复苏组肾皮质H2S浓度明显升高,HSH组NO水平明显回落(P<0.05)。【结论】内毒素休克大鼠肾损伤明显,应用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小容量复苏后肾脏病理改变减轻,肾皮质H2S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小容量复苏 肾脏 一氧化氮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吸入对肝移植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iNOS、IL-1β及IL-6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晨芳 刘德昭 +1 位作者 张瑷兰 池信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吸入对肝移植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诱导型NO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与意义。【方法】选用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自体原位肝移植组(M组)和NO...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吸入对肝移植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诱导型NO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与意义。【方法】选用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自体原位肝移植组(M组)和NO吸入组(T组),每组8只。对照组开腹游离肝叶后即关腹,后两组行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对照组及自体原位肝移植组术后于室内吸空气,NO吸入组术后即放入特制的密封盒内(NO体积分数为20×10-6)。手术结束后8 h行肺脏病理检查,测定肺组织干湿质量比(W/D),并检测iNOS、IL-1β、IL-6水平。【结果】①C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M组肺组织炎症损伤明显,T组肺组织炎症损伤较M组明显减轻。②M组肺组织W/D明显高于对照组,T组则低于M组,但仍高于对照组。③M组iNOS活性及蛋白表达、IL-1β、IL-6水平较C组明显升高,T组则较M组降低,但仍高于C组。【结论】肝移植术后NO吸入可抑制肺组织iNOS活性及蛋白表达,降低IL-1β、IL-6水平,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干湿质量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肺损伤 一氧化氮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性心肌病:肝移植手术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晨芳 黑子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6期2458-2460,共3页
1953年Kowalski首先报道.肝硬化患者存在高动力循环,表现为心排血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随后20世纪60年代末期.有研究报道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存在心室收缩功能障碍。近年动物及临床研究则表明: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潜在心肌损害.且不... 1953年Kowalski首先报道.肝硬化患者存在高动力循环,表现为心排血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随后20世纪60年代末期.有研究报道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存在心室收缩功能障碍。近年动物及临床研究则表明: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潜在心肌损害.且不依赖于酒精的损害作用而存在。这种损害在静息时并不明显.但在生理或病理应激时就突出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性心肌病 手术 肝移植 肝硬化患者 收缩功能障碍 损害作用 高动力循环 心排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围术期血浆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4
作者 罗晨芳 黑子清 +4 位作者 罗刚健 黎尚荣 马武华 刘德昭 付咏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29-2232,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肝移植围术期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用放免法、比色法分别测定肝移植围术期5个时点血浆NO2-/NO3-水平和NOS活性,观察其动态变化。同... 目的动态观察肝移植围术期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用放免法、比色法分别测定肝移植围术期5个时点血浆NO2-/NO3-水平和NOS活性,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步抽取桡动脉和肺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不同时期的PO2、PCO2、SO2、Hb,根据肺内分流标准模型公式计算(Qs/Qt)。并监测围术期心输出量(CO)、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BP)、体循环阻力(SVR)。结果(1)无肝前10min NO2-/NO3-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后术前。无肝期30min NO2-/NO3-显著低于无肝前10min。新肝期30min NO2-/NO3-显著高于麻醉后术前、无肝期30min。(2)TNOS活性各时点无显著差异。无肝前10min、新肝30min时iNOS活性明显高于麻醉后术前。与无肝30min值比较,新肝期30miniNOS活性显著升高。(3)MABP在开放下腔静脉后1min明显下降,CO和CVP在无肝期下降,新肝期增高。SVR在无肝期增高,新肝期明显下降。(4)Qs/Qt在无肝期下降,新肝期30min升高。结论在肝移植围术期各个时段,NO水平及iNOS活性各不相同。高NO水平可能是新肝期低阻力、肺内分流增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通过其局麻作用而非全身作用减轻异丙酚注射痛 被引量:10
5
作者 梁凌 黄品婕 +1 位作者 罗晨芳 罗刚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减轻异丙酚注射痛机制是通过其对血管壁的局部麻醉作用还是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的全身作用。方法:选择在静脉全麻下行胃肠镜检的患者430例,根据诱导方式不同随机分为:A组,右手背最大静脉予生理盐水2 m L;B组,右手背最...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减轻异丙酚注射痛机制是通过其对血管壁的局部麻醉作用还是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的全身作用。方法:选择在静脉全麻下行胃肠镜检的患者430例,根据诱导方式不同随机分为:A组,右手背最大静脉予生理盐水2 m L;B组,右手背最大静脉给予利多卡因40 mg;C组,左侧手背最大静脉给予利多卡因40 mg,3组给予上述预处理液2 min后,右侧对称静脉泵注异丙酚(总量为2 mg/kg)。异丙酚泵注量达0.5 mg/kg时,行VRS评分。酌情追加异丙酚。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结果:无痛率:B组低于A和C组。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1、3、5 min平均动脉压有下降。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5min心率有下降。结论 :同条手背静脉预注利多卡因40 mg可以减少异丙酚注射痛。一侧手背静脉预注利多卡因40 mg不能减轻另一侧手异丙酚注射痛,考虑利多卡因减轻异丙酚注射痛主要以局部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注射痛 利多卡因 VR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浆TXA_2和PGI_2水平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黑子清 罗晨芳 +3 位作者 黎尚荣 付咏梅 马武华 罗刚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前列环素(PG I2)、血栓素(TXA2)的变化、在肝移植围术期的意义及对体、肺循环的影响。方法:24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监测围术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平均肺动脉压(MPAP)、...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前列环素(PG I2)、血栓素(TXA2)的变化、在肝移植围术期的意义及对体、肺循环的影响。方法:24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监测围术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心指数(C 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 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 I)。分别于麻醉后术前、无肝前10 m in、无肝期30 m in、新肝期30 m in和术毕5个时点抽取中心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TXB2及6-keto-PGF1α水平。结果:①MABP在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断及开放后短期内有一过性下降。②CVP、MPAP和PAWP在肝血管阻断后显著下降;供体肝脏复流后,显著升高。③C I在无肝期明显下降,新肝期10 m in后升高至较术前更高水平。④SVR I和PVR I在无肝期均显著增高;新肝期15 m in内SVR I和PVR I高于术前水平,新肝期30 m in后SVR I显著低于术前水平。⑤与术前值相比,6-keto-PGF1α和TXB2各期显著增加;与阻断前相比,6-keto-PGF1α在新肝期缓慢降低,在术毕时显著降低。结论: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浆TXA2、PG I2水平变化显著,一定程度影响了体肺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移植 血流动力学 血栓烷A2 依前列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灌注前干预肥大细胞功能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肝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品婕 李晓芸 +2 位作者 罗晨芳 张瑷兰 刘健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肠缺血后再灌注前干预肥大细胞功能对SD大鼠继发肝脏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5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组)、缺血再灌注+酮替芬组(IR+K组)和缺血再灌注+compound 48... 目的:探讨肠缺血后再灌注前干预肥大细胞功能对SD大鼠继发肝脏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5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组)、缺血再灌注+酮替芬组(IR+K组)和缺血再灌注+compound 48/80组(IR+CP组)。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IR+C、IR+K和IR+CP组分别在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给予相应药物,S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4 h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及评分,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组胺含量,检测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R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P<0.05),血清ALT、AST水平、组胺含量、肝LDH活性、MDA、TNF-α、IL-8水平升高,SOD活性减弱(P<0.05)。与IR组相比,IR+C和IR+K组肝脏损伤减轻,以上指标呈相反趋势(P<0.05),IR+CP组则加重肝损伤及恶化检测结果(P<0.05)。结论:再灌注前抑制肥大细胞功能可以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组胺释放、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肠缺血再灌注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对NRK52E细胞生长及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位静 甘小亮 +3 位作者 罗晨芳 李晓芸 陈景辉 黑子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内毒素(LPS)对NRK52E细胞生长和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RK52E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LPS处理组,LPS处理组分别用5个不同浓度的LPS(10ng/mL、50ng/mL、100ng/mL、500ng/mL、1000ng/mL)作用24h...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内毒素(LPS)对NRK52E细胞生长和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RK52E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LPS处理组,LPS处理组分别用5个不同浓度的LPS(10ng/mL、50ng/mL、100ng/mL、500ng/mL、1000ng/mL)作用24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NRK52E细胞的生长;细胞荧光免疫示踪法测定NRK52E细胞间缝隙连接传递的功能;WesternBlotting测定对照组、LPS10ng/mL组和LPS100ng/mL组Cx4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和LPS10ng/mL组相比,LPS50ng/mL、100ng/mL、500ng/mL及1000ng/mL组细胞生长明显降低(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LPS100ng/mL、500ng/mL及1000ng/mL组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明显降低(P<0.01)。③内毒素浓度与NRK52E细胞生长和细胞间缝隙连接传递数目呈负相关(r=-0.941,-0.872,P<0.01)。④与对照组比较,LPS10ng/mL组和LPS100ng/mL组的Cx4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LPS对NRK52E细胞的生长呈浓度相关性的抑制,这种作用与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NRK52E细胞 缝隙连接 细胞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脉高压症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池信锦 黑子清 +1 位作者 罗晨芳 刘德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5-599,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门脉高压症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为临床处理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35例静吸复合全麻下因终末期肝病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按照患者术前是否合并门脉高压分为门脉高压组(PHT组,n=19)和... 【目的】总结分析门脉高压症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为临床处理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35例静吸复合全麻下因终末期肝病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按照患者术前是否合并门脉高压分为门脉高压组(PHT组,n=19)和非门脉高压组(NPHT组,n=16),比较分析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与NPTH组比较,PTH组无肝期血液动力学较平稳(P<0.05),为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无肝期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较少(P<0.05)。在新肝开放后两组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相似;PTH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高于术前水平和NPTH组,且持续时间较长。与NPTH组比较,PTH组无肝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MPAP变化幅度较小,而新肝期PTH组MPAP和PVRI升高幅度较大。【结论】PTH患者在无肝期体肺循环相对稳定;但在新肝开放后出现MPAP和PVRI升高,且持续时间长,有发生急性肺动脉高压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肝移植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蛋白TAT-RabGEF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虹仪 郭娜 +1 位作者 邢纪斌 罗晨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构建PET28a-TAT-RabGEF1重组质粒载体,在E.coli Rosetta(DE3)菌株中高效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研究TAT-RabGEF1融合蛋白对肥大细胞的跨膜转导活性。【方法】以小鼠组织cDNA为模板,设计上游和下游含有限制性酶切位点和TAT序列的引... 【目的】构建PET28a-TAT-RabGEF1重组质粒载体,在E.coli Rosetta(DE3)菌株中高效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研究TAT-RabGEF1融合蛋白对肥大细胞的跨膜转导活性。【方法】以小鼠组织cDNA为模板,设计上游和下游含有限制性酶切位点和TAT序列的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TAT-RabGEF1,并通过双酶切构建PET28a-TAT-RabGEF1重组质粒载体,在E.coli Rosetta(DE3)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产物用亲和层析柱纯化后测量浓度及鉴定。CCK-8检测融合蛋白的细胞毒性,并用荧光显微镜及荧光分光光度计定性定量观察其对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的转导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TAT-RabGEF1重组载体,高效表达了具有较高特异性,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7 ku的融合蛋白TAT-Rab GEF1,0.1、1、10μmol/L浓度的TAT-RabGEF1蛋白对细胞无明显毒性,荧光显微镜显示1μmol/L浓度的融合蛋白TAT-RabGEF1具有快速转导进入P815细胞内的能力,且为进入细胞的饱和浓度。【结论】通过TAT-RabGEF1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分析,证实了TAT-PTD的跨膜转导活性,为研究RabGEF1在肥大细胞激活途径中的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1 TAT蛋白 融合蛋白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转导Rab GEF1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肺损伤
11
作者 方虹仪 程楠 +1 位作者 谢汉镔 罗晨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0-345,共6页
目的:探讨转录反式激活因子-Rab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1(Tat-RabGEF1)融合蛋白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所致肺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雄性C57BL/6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IR组和Tat-RabGEF1组,每组8... 目的:探讨转录反式激活因子-Rab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1(Tat-RabGEF1)融合蛋白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所致肺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雄性C57BL/6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IR组和Tat-RabGEF1组,每组8只。采用肝脏缺血90 min再灌注4 h制备肺损伤模型,Tat-Rab-GEF1组于再灌注即刻经尾静脉注射Tat-RabGEF1 (10 mg/kg)。再灌注4 h后处死小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测定湿/干重比、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 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水平。结果:(1)肝缺血90 min再灌注4 h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湿/干重比增高,Tat-RabGEF1尾静脉注射明显减轻肺脏病理损伤。(2)与IR组比较,Tat-RabGEF1组BALF中TNF-α、IL-6和IL-1β浓度,以及肺组织β-Hex A、MPO水平和类胰蛋白酶表达显著降低(P <0.05)。结论:体内蛋白转导Rab GEF1减轻肝IR所致的肺损伤,减少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缺血再灌注 肺损伤 肥大细胞 Tat-RabGEF1融合蛋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