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越所有权边界: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双刃剑效应
1
作者 罗映宇 朱国玮 +2 位作者 杨智 吴月燕 姜含笑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4,共15页
用户数据是企业刻画用户画像,开展个性化营销的重要决策基础。本文关注心理所有权背景下的用户隐私披露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提出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双刃剑效应”:在不同的隐私披露情境(利益交换或隐私控制)下,心理所有权... 用户数据是企业刻画用户画像,开展个性化营销的重要决策基础。本文关注心理所有权背景下的用户隐私披露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提出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双刃剑效应”:在不同的隐私披露情境(利益交换或隐私控制)下,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影响效果不同,其发生作用的机制也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在利益交换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减少了隐私披露行为。这种效应可以由隐私计算来解释,即在利益交换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提升了隐私价值感知,个体预期隐私披露的损失增加,导致其减少隐私披露。在隐私控制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增加了隐私披露行为。这种效应可以由隐私控制感知来解释,即在隐私控制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提升了隐私控制感知,个体的控制需求得到满足,导致其增加隐私披露行为。本文是较早连接心理所有权与隐私披露两个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研究结果为企业采取合适的策略以增加用户的隐私授权与信息分享提供重要的管理启示,也有利于帮助消费者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隐私披露过程,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隐私披露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所有权 隐私披露 隐私计算 控制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与“愿”违:默认选择对用户隐私披露意愿的反默认效应
2
作者 朱国玮 罗映宇 +1 位作者 陆金凤 高文丽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8,共15页
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默认选择能够引导消费者做出符合企业预期的选择。本文通过5项实验发现:有默认选择的授权选项呈现方式(相比于无默认选择)反而会导致更低的隐私披露意愿,即存在反默认效应。研究基于说服知识理论提出解释机制:用户会... 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默认选择能够引导消费者做出符合企业预期的选择。本文通过5项实验发现:有默认选择的授权选项呈现方式(相比于无默认选择)反而会导致更低的隐私披露意愿,即存在反默认效应。研究基于说服知识理论提出解释机制:用户会通过自身说服知识推测平台的默认行为具有商业性目的,由此产生被操纵感,进而对平台的默认选择行为产生心理抗拒。进一步地,研究发现认知负荷调节了授权选项呈现方式对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具体而言,当用户处于低认知负荷时,隐私授权的反默认效应依旧存在;当用户处于高认知负荷时,这一效应被削弱。研究揭示了隐私授权中的反默认效应及其内在机理,丰富了隐私披露和反默认效应相关的文献;同时为平台合理、有效地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披露 默认选项 感知被操纵 心理抗拒 认知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管理下的共享经济阴暗面:概念框架与展望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国玮 黄静 罗映宇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6,I0022,I0023,共13页
算法管理使共享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人们享受共享经济带来的积极体验的同时,算法管理引发的共享经济阴暗面也受到实践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尽管这一话题在近期引发了各种讨论,但现有研究对算法管理下共享经济的阴暗面仍缺乏概念... 算法管理使共享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人们享受共享经济带来的积极体验的同时,算法管理引发的共享经济阴暗面也受到实践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尽管这一话题在近期引发了各种讨论,但现有研究对算法管理下共享经济的阴暗面仍缺乏概念性的理解。针对上述背景,本研究从算法管理视角讨论了共享经济阴暗面的内涵和特征,并将其概念化为三个核心主题:数据获取阴暗面、代理行为阴暗面和社会互动阴暗面。本研究进一步从心理所有权理论、隐私担忧理论、劳动过程理论、期望不一致理论、数字歧视、心理契约理论和组织公平理论七个视角探讨了上述主题,并对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最后,本研究提供了实践启示和管理建议,基于三个核心主题提炼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经济 阴暗面 算法管理 数据获取 代理行为 社会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知觉理论视角下消费者隐私悖论行为研究:ERPs的证据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锐 罗映宇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3-160,I0028,I0029,共10页
文章基于自我知觉理论,探讨消费者隐私关注对推荐信息来源的接受行为及内在神经机制。研究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隐私关注(高/低)×广告透明度(可接受/不可接受)。实验结果发现:(1)可接受透明度比不可接受透明度接受率更高。(2... 文章基于自我知觉理论,探讨消费者隐私关注对推荐信息来源的接受行为及内在神经机制。研究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隐私关注(高/低)×广告透明度(可接受/不可接受)。实验结果发现:(1)可接受透明度比不可接受透明度接受率更高。(2)高隐私关注组,可接受透明度比不可接受透明度接受率更高。(3)低隐私关注组,可接受透明度与不可接受透明度接受率无显著差异。(4)高隐私关注组,不可接受透明度比可接受透明度诱发的N2成分更高。(5)低隐私关注组,不可接受透明度与可接受透明度N2成分波幅无显著差异。(6)高、低隐私关注组对不同接受透明度诱发的LPP成分波幅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认为,不可接受透明度的信息更易引发消费者的自我知觉意识,促使消费者的隐私态度和实际行为趋近一致,为隐私悖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悖论 解释水平 自我知觉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