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三亚蜈支洲岛毗邻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罗惠桂
汪佳仪
谢珍玉
李建龙
章翔
-
机构
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86,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D0901304)
国家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基金项目(202111)
+1 种基金
海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KYQD(ZR)20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6181)。
-
文摘
准确掌握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是鱼类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作者采用底拖网在蜈支洲岛毗邻海域进行年际(2020年8月和11月、2021年1月和4月)的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174种,隶属2纲、12目、65科、123属,趋礁性鱼类物种数有较高的比重(35.6%)。常年种(宽条鹦天竺鲷(Ostorhiegnchus fasciatus)、准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少鳞䲢(Uranoscopus oligolepis))为主导该海域鱼类资源量季度变化的主要类群,但季节种(印度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dicus)、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和鹿斑仰口鲾(Secutor ruconius)等)也能在一定程度扰动由常年种鱼类主导的鱼类群落结构,从而使得群落结构呈季节性变化。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组成主要为幼鱼,表明毗邻海域的岛礁生境有聚集鱼类和保育幼鱼的重要作用。与该海域2019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比较,其鱼类组成丰富度与均匀度高度一致,鱼类群落未发生生态位交替失调现象,表明蜈支洲岛毗邻海域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且资源状况良好。本研究所获得的相关数据将有助于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效果评估的工作开展。
-
关键词
群落结构
渔业资源
拖网
蜈支洲岛
-
Keywords
community structure
fishery resources
bottom trawling
Wuzhizhou Island
-
分类号
P71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S931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
-
题名竹?鱼微卫星标记开发及跨物种扩增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梁镇邦
吴仁协
牛素芳
罗惠桂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5-12,共8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资助项目(2016A030310329)
广东海洋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HDYQ2017002)
+2 种基金
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R17040)
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7A030303077)
广东省海洋和渔业发展专项(科技攻关与研发,A201708D07)
-
文摘
【目的】筛选高多态性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微卫星(SSR)标记,并验证其在鲹科鱼类中的通用性。【方法】采用SLAF-seq技术识别竹?鱼基因组SSR标记,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筛选高多态性位点,并进行跨物种PCR扩增。【结果与结论】识别出43264个二至六碱基重复SSR标记,二、三碱基重复SSR标记较多(90.33%)。筛选出37个多态性的二、三碱基SSR位点,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26,期望杂合度为0.481~0.935,多态信息含量为0.440~0.934。有30个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且各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共有28个竹.鱼SSR标记可在1种以上鲹科鱼类中有效扩增,分别有24、21、20、19和11个SSR位点可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长身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无斑圆鲹(Decapterus kurroides)、颌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及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中稳定扩增,可为竹?鱼遗传资源评估和部分鲹科鱼类的系统进化分析提供重要遗传物质基础及有力的分析手段。
-
关键词
竹.鱼
微卫星标记
跨物种扩增
SLAF-Seq技术
-
Keywords
Trachurus japonicus
microsatellite loci
cross-species amplification
SLAF-seq
-
分类号
Q78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Q959.483.3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