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良军 张文凯 +2 位作者 胡晓文 罗彦萍 程立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9,共10页
针对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测试、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技术手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储层微孔隙类型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演化程度较高,原生孔隙发育较少,次生溶孔占总... 针对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测试、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技术手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储层微孔隙类型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演化程度较高,原生孔隙发育较少,次生溶孔占总孔隙的80%,包括微米级粒间溶孔、微米-纳米级粒内溶孔和杂基溶孔;高压压汞屏蔽了半径较大的孔隙,表征的孔喉半径为0.01~1.26μm,半径>0.1μm的喉道所占比例<10%;恒速压汞测试表明,渗透率不同的样品孔隙半径大小及分布范围相近,孔隙半径主要集中在145μm左右,分布范围为40~260μm;喉道半径大小相差悬殊,且分布范围较大,为0.1~2.7μm。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结合表征小河坝组致密砂岩的孔隙半径为0.01~260μm,喉道半径为0.01~2.7μm;致密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单位体积有效孔隙数量、有效孔隙半径大小的影响,而渗透率主要受控于有效喉道半径的大小和分布,储层物性的差异则是这些孔-喉结构参数共同影响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类型 孔隙结构 小河坝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坳陷安顺1井泥盆系生物礁滩溶孔溶洞型白云岩发育机制
2
作者 王强 罗彦萍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77,共5页
黔南坳陷安顺1井在中泥盆统独山组钻遇了600多米厚的层孔虫礁滩溶孔溶洞型白云岩。该套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高能沉积环境、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后期深埋热液作用。溶孔溶洞主要是准同生期海平面频繁进退、局部暴露与淡水淋滤溶蚀作用以及... 黔南坳陷安顺1井在中泥盆统独山组钻遇了600多米厚的层孔虫礁滩溶孔溶洞型白云岩。该套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高能沉积环境、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后期深埋热液作用。溶孔溶洞主要是准同生期海平面频繁进退、局部暴露与淡水淋滤溶蚀作用以及后期深埋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叠加的结果。白云岩主要为深埋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鞍状白云石、斑马状构造、次生颗粒状黄铁矿以及白云石碳氧同位素明显偏离背景值等均是热液作用的证据。独山组白云岩的这种独特发育机制,对预测本区生物礁滩良好储层发育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坳陷 生物礁滩相 白云岩储层 白云石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涪陵地区二叠系长兴组天然气气源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林雪梅 魏全超 +3 位作者 郑晶 罗彦萍 徐云强 曾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4,共7页
探讨四川盆地东南部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涪陵地区长兴组天然气特征进行研究,并且与川东邻区气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涪陵地区长兴组气藏天然气总体为高-过成熟的海相热成因气,... 探讨四川盆地东南部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涪陵地区长兴组天然气特征进行研究,并且与川东邻区气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涪陵地区长兴组气藏天然气总体为高-过成熟的海相热成因气,生气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涪陵地区长兴组天然气的气源岩主要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存在部分志留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长兴组 碳同位素 气源 混源 涪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