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文艺思潮的“后人文主义”转向——从“人性”到“物性”的流变研究
1
作者 罗崇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6,共13页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肇始于对“人学”问题的思考,伴随着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人性”“新启蒙”等概念,标志着人文主义理论思潮的形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源自西方的诸如身体、事件论、思辨实在论以及物性论等新概念的翻译和引...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肇始于对“人学”问题的思考,伴随着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人性”“新启蒙”等概念,标志着人文主义理论思潮的形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源自西方的诸如身体、事件论、思辨实在论以及物性论等新概念的翻译和引介,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中的人文主义逐渐为后人文主义所取代。如果从文艺理论演绎的内在逻辑来看,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变,也可视为从人与物主客二元对立的建构论(语言论),转向人与物交融互通的物性论(反语言论),并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新变提供契机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身体转向 物性 后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明“民众”:“五四”运动后革命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力量的认识及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崇宏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01,共7页
"五四"运动之后,"共产主义"视域中的"民众"经历了从"合群"到"到民间去"的语义嬗变过程。"民众"由此而成为了一个被赋予特殊"阶级"特性,并指向"工农"... "五四"运动之后,"共产主义"视域中的"民众"经历了从"合群"到"到民间去"的语义嬗变过程。"民众"由此而成为了一个被赋予特殊"阶级"特性,并指向"工农"这一现实群体的政治话语。从话语机制来看,革命知识分子通过发明"民众"这一权力话语,以期实现把工人、农民转化成为革命主力军的目的。这种民众话语的生成,也为上世纪30、40年代把"工农"视为革命主体力量的"大众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调。同时,从20世纪的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形来看,革命知识分子所发明的以"工农"为主体的"民众"话语,为中国革命主体力量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准备和话语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工农 民众 到民间去 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论的生产模式及“理论”话语的生成--以建构、语境和先验等概念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崇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24,共13页
以语言论为理论内核的当代文论形成了建构主义和语境主义生产模式。前者强调在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过程中文学意义的生成;后者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语境之于意义的决定性作用,而语境也具有流动性且内部存在着权力的分配。此外,当代文... 以语言论为理论内核的当代文论形成了建构主义和语境主义生产模式。前者强调在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过程中文学意义的生成;后者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语境之于意义的决定性作用,而语境也具有流动性且内部存在着权力的分配。此外,当代文论还有个重要的生产模式就是“移植”,也即从其他学科领域或者异域空间尤其是西方借鉴新的理论知识,进行跨学科式的文学研究,体现出当代文学理论的先验性特征。而不论是建构主义、语境主义抑或是先验性文论模式,都或隐或显地行走在“语言论”的路途之中,使得文学理论逐步为理论所取代,也即理论话语得以生成。不过,由于语言论本身的先天性不足,使得以“思辨实在论”和“事件论”为代表的反语言论,与语言论之间形成了概念竞争的理论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文论的新变与突围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语境主义 先验性 理论话语 反语言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对“后文化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独立性”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崇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6-163,共8页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后文化研究时代,有关文学理论的讨论涉及文本转向、文学性、文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问题。相比文学实践,后文化研究时代的文学理论知识生...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后文化研究时代,有关文学理论的讨论涉及文本转向、文学性、文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问题。相比文学实践,后文化研究时代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凸显出特有的“独立性”,即文学理论知识并不完全源于文学实践,而是具有不同于文学实践的“先验性”。而且,文学理论的“独立性”又是伴随着从“文学理论”到“理论”这一话语逻辑的流变过程呈现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文化研究时代 文本转向 文学性 先验性 独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当代“大众”话语的生成机制
5
作者 罗崇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0-211,共12页
当代"大众"话语生成于"人文主义""后革命"等文化语境之中,以"文化"作为精英与大众划分的主要标准。同时,在"革命"话语缺失的消费时代,以"竞争"为话语表征的多元文化场域... 当代"大众"话语生成于"人文主义""后革命"等文化语境之中,以"文化"作为精英与大众划分的主要标准。同时,在"革命"话语缺失的消费时代,以"竞争"为话语表征的多元文化场域逐步形成。这其中,"大众"的消费色彩渐次呈现,而坚守精英立场的传统人文知识分子则针对"大众"的"消费"性口诛笔伐,由此引发了传统的精英与当代的大众之间的话语竞争与博弈。同时,由于大众文化的持续繁荣以及文化研究理论范式的不断深入,"大众"话语开始从以"mass"为中心向以"popular"为中心转移。于是,当代"大众"话语就经历了以"批判""抵抗""场域"为言说中心的生成过程。这就是当代"大众"话语生成的文化逻辑与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 人文主义 后革命 文化 消费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