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大井距高强度蒸汽吞吐开发规律及开发策略
1
作者 罗宪波 冯海潮 +3 位作者 刘东 郑伟 王树涛 王公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开发需求大,经过多年实践,实现了对薄层稠油、边底水稠油和特—超稠油的蒸汽吞吐开发。准确认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渗流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规律,进而对热采开发效果和开发状况准确评价,成为海上稠油热... 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开发需求大,经过多年实践,实现了对薄层稠油、边底水稠油和特—超稠油的蒸汽吞吐开发。准确认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渗流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规律,进而对热采开发效果和开发状况准确评价,成为海上稠油热采开发方案设计、调整、优化和增产增效的关键。通过对热液区实际温场分布和蒸汽超覆现象定量化表征的研究,表征加热半径变化,总结海上大井距蒸汽吞吐的产量递减、有效期、生产压差、伴生气的规律和开发经验,确定了海上蒸汽吞吐的3个递减阶段和平均递减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预测,提出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开发策略。海上大井距蒸汽吞吐型开发推荐水平井,边水油藏在距离内含油边界150~200 m以上布井,采用高干度、大周期注入量提高地层热利用率,海上大井距热采平均有效期为329 d,第一周期平均月递减率为13.5%,生产井的合理生产压差介于3.5~5.0 MPa。研究结果对海洋石油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递减规律 开发规律 开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罗宪波 蒲万芬 +1 位作者 武海燕 赵金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用两种非均质填砂模型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LPS)的调驱效果。实验温度60℃;LPS由HPAM(300mg/L)、10%AlCit(37 5mg/L)、稳定剂(55mg/L)、矿化度1×105mg/L、含Ca2+800mg/L、含Mg2+200mg/L的标准盐水配成,在60℃反应3天后使用,粘度为... 用两种非均质填砂模型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LPS)的调驱效果。实验温度60℃;LPS由HPAM(300mg/L)、10%AlCit(37 5mg/L)、稳定剂(55mg/L)、矿化度1×105mg/L、含Ca2+800mg/L、含Mg2+200mg/L的标准盐水配成,在60℃反应3天后使用,粘度为2 35mPa·s(60℃,45s-1)注入量0 5PV;模拟原油60℃粘度12 4mPa·s。并联双岩心组调驱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组渗透率级差较大时(14 9对5 74),进入低渗岩心的LPS比例较大(16%对2%),岩心组采收率提高幅度也较大(28 5%对21 0%)。仿五点井网井组(一注四采)平面非均质模型中渗透率递增的4个区域及全模型的水驱采收率分别为0%、1 77%、11 70%、15 60%及32 62%,注入0 5PVLPS后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 77%、2 34%、4 11%、6 03%及14 25%,即水驱采收率较高的区域注LPS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较大。调驱实验显示,LPS既具有深部调剖作用,又具有一定的驱油能力。表2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调驱 实验研究 多孔介质 水驱采收率 LPS Mg^2+ 非均质模型 实验温度 低渗岩心 五点井网 深部调剖 驱油能力 渗透率 稳定剂 矿化度 注入量 幅度 粘度 原油 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微观形态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罗宪波 蒲万芬 +2 位作者 武海燕 马喜平 董兆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0-62,共3页
用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交联聚合物溶液在盖玻片上形成的聚集体微观形态,并与相同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溶液、有机铝弱凝胶和有机复合弱凝胶的扫描电镜图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柠檬酸... 用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交联聚合物溶液在盖玻片上形成的聚集体微观形态,并与相同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溶液、有机铝弱凝胶和有机复合弱凝胶的扫描电镜图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交联聚合物溶液是以单个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大分子内交联为主,几个颗粒间以相互连接较弱的分子间交联为辅的胶态分散体系,形态为近似球形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微观结构 扫电镜 偏光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盐型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合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宪波 蒲万芬 +1 位作者 武海燕 赵金洲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0-353,共4页
采用相对分子质量高的AM/AMPS二元共聚物和交联剂柠檬酸铝 ,开展了以改善聚合物驱为目的的交联聚合物溶液 (LPS)体系研究 ,考察了影响抗盐型LPS的形成及其性能的多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该体系在矿化度为 10 0 0 0 0mg/l的模拟地层水... 采用相对分子质量高的AM/AMPS二元共聚物和交联剂柠檬酸铝 ,开展了以改善聚合物驱为目的的交联聚合物溶液 (LPS)体系研究 ,考察了影响抗盐型LPS的形成及其性能的多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该体系在矿化度为 10 0 0 0 0mg/l的模拟地层水中仍具有很强的成胶能力 ,表现出优异的抗盐性能 ,拓展了LPS的应用范围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合成条件 相对分子质量 二元共聚物 柠檬酸铝 体系研究 聚合物驱 研究结果 抗盐性能 应用范围 LPS 交联剂 地层水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低伤害压井液LW的研制 被引量:7
5
作者 罗宪波 何雁 +1 位作者 蒲万芬 武海燕 《钻采工艺》 CAS 2004年第5期82-83,87,共3页
采用粉状HPAM为增粘剂,以三价有机铬离子为交联剂,研制了一种新型低伤害LW压井液,该压井液运用弱交联原理配制而成,考查了LW压井液的腐蚀性、滤失量和抑制性。结果表明,LW压井液密度可调范围大(1.0~2.2g/cm3),室内岩心流动实验中含粘... 采用粉状HPAM为增粘剂,以三价有机铬离子为交联剂,研制了一种新型低伤害LW压井液,该压井液运用弱交联原理配制而成,考查了LW压井液的腐蚀性、滤失量和抑制性。结果表明,LW压井液密度可调范围大(1.0~2.2g/cm3),室内岩心流动实验中含粘土岩心的渗透率恢复率达91.4%,滤失量极低,对金属腐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井液 LW 聚丙烯酰胺 滤失量 乙酸铬交联剂 交联反应 粘度 井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数水驱砂岩中原油黏度、岩心润湿性时变规律核磁共振实验 被引量:3
6
作者 贾虎 张瑞 +2 位作者 罗宪波 周子力 杨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砂岩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定量表征了水驱过程岩石润湿性的时变规律。研究表明:岩心中剩余油黏度与过水倍数正相关,过水倍数较低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较快,过水倍数较高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趋缓。剩余油黏度的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相关,储层均质性越强,剩余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越高,黏度越高。注水后储层润湿性将发生改变,亲油储层向亲水储层转变,亲水储层则亲水性更强,且改变程度随过水倍数增加而增强。原油黏度的时变性与润湿性的时变性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原油的黏度变化不可忽略,考虑模拟原油黏度变化时计算得到NMR润湿性指数与测试Amott(自吸法)润湿性指数更具有一致性,更加符合储层润湿性时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高倍数水驱 核磁共振 原油黏度 岩石润湿性 时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蠕变回复效应及对驱油效率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宪波 蒲万芬 +1 位作者 武海燕 赵金洲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57-59,共3页
进行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试验 ,观察到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蠕变回复现象 ,说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产生了粘弹效应。通过交联聚合物溶液变流速 (6 7,16 1,6 7cm/d)与恒速 (6 7cm/d)驱油时 ,即存在蠕变回复效应和无... 进行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试验 ,观察到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蠕变回复现象 ,说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产生了粘弹效应。通过交联聚合物溶液变流速 (6 7,16 1,6 7cm/d)与恒速 (6 7cm/d)驱油时 ,即存在蠕变回复效应和无蠕变回复效应驱油 ,考察交联聚合物溶液蠕变回复效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 ,蠕变回复效应能增加原油采收率 1.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聚丙烯酰胺 多孔介质 蠕变回复 粘弹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伤害预凝胶型压井液的性能评价
8
作者 罗宪波 武海燕 +1 位作者 蒲万芬 赵金洲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4年第12期19-21,共3页
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交联剂C-2、缓蚀剂CT2-15、粘土稳定剂WD-1 等为原料,研制了一种低伤害预凝胶型压井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预凝胶型压井液密度可调范围大,室内岩芯流动实验中,岩芯的渗透率恢复值达0.891,滤... 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交联剂C-2、缓蚀剂CT2-15、粘土稳定剂WD-1 等为原料,研制了一种低伤害预凝胶型压井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预凝胶型压井液密度可调范围大,室内岩芯流动实验中,岩芯的渗透率恢复值达0.891,滤失量极低,对金属腐蚀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井液 低伤害 预凝胶 粘土稳定剂 滤失量 岩芯 渗透率 原料 交联剂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砂砾岩油藏层间与层内干扰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宪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3,132,共8页
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层间与层内干扰,对于纵向上没完全隔开的海上强非均质性巨厚砂砾岩油藏而言尤为如此,是油藏细分层系的基础和内因。矿场上,干扰数据主要由生产测井得到,开发经验表明干扰系数随开发阶段、时间变化而变化,生产... 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层间与层内干扰,对于纵向上没完全隔开的海上强非均质性巨厚砂砾岩油藏而言尤为如此,是油藏细分层系的基础和内因。矿场上,干扰数据主要由生产测井得到,开发经验表明干扰系数随开发阶段、时间变化而变化,生产测井普遍为单点测试,无法得到全周期干扰系数。因此,有必要对层间与层内干扰进行室内实验研究。干扰系数理论研究涉及参数众多且随时间变化,可以解释多层合采油井整体产油能力低于分层开采累加量现象,未能解决其形成的理论根源,所以采用了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进行了层间和层内干扰的研究,实验表明:巨厚砂砾岩油藏层间干扰随着时间推移,含水上升,干扰系数逐渐增大,但在高含水期有所下降,导致层间干扰的原因是单驱与合驱时各岩心驱替压力梯度不同;巨厚砂砾岩油藏层内干扰在早期采油指数干扰系数较大,随着含水增加,采油指数干扰系数逐渐变小,层内干扰产生的实质是不同储层渗流阻力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储层流量分配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油藏 层间干扰 层内干扰 干扰系数 岩心驱替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调剖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1
10
作者 武海燕 罗宪波 +1 位作者 张廷山 梁翠萍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3,7,106,共5页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有关深部调剖剂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介绍了预交水凝剂深部调剖剂、阴、阳离子聚合物深部调剖剂、醇致盐沉积法深部调剖剂、微生物深部调剖剂、粘土胶聚合物絮凝深部调剖剂、泡沫深部调剖剂、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重...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有关深部调剖剂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介绍了预交水凝剂深部调剖剂、阴、阳离子聚合物深部调剖剂、醇致盐沉积法深部调剖剂、微生物深部调剖剂、粘土胶聚合物絮凝深部调剖剂、泡沫深部调剖剂、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重点分析了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对比了弱凝胶、胶态分散凝胶及本体凝胶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调整 剖剂 弱凝胶 胶态分散凝胶 提高采收率 综述 研究进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铬/活性酚醛树脂交联聚合物弱凝胶及其在濮城油田调驱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蒲万芬 周明 +3 位作者 赵金洲 罗宪波 杨燕 王加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0-263,共4页
实验研究了用污水配制、可在58~120℃使用、室温粘度2.5~5.0Pa·s的聚合物弱凝胶调驱剂的配方;所用聚合物HPAM的分子量1.8×107,水解度25%;交联剂为有机铬与活性酚醛树脂复合物,与HPAM在水溶液中形成的弱凝胶具有互穿聚合物... 实验研究了用污水配制、可在58~120℃使用、室温粘度2.5~5.0Pa·s的聚合物弱凝胶调驱剂的配方;所用聚合物HPAM的分子量1.8×107,水解度25%;交联剂为有机铬与活性酚醛树脂复合物,与HPAM在水溶液中形成的弱凝胶具有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配液用水为中原濮二联污水,矿化度153g/L,含Ca2+3.2g/L,含Mg2+0.25g/L。弱凝胶中HPAM浓度用作主段塞时为1.2g/L,用作保护段塞时为1.0g/L。1.2g/LHPAM+0.5g/L有机铬+0.8g/L酚醛树脂+稳定剂溶液90℃成胶时间134h,90℃老化时间(凝胶保持完整,不脱水)>90d,90℃老化90d后粘度保持率>90%,在岩心上测得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15.4和56.9,剪切后粘度下降到45.3mPa·s,放置1d后恢复到186.7mPa·s。考察了HPAM、Cr3+、酚醛树脂浓度的影响,简述了pH值、HPAM分子量和水解度、成胶温度的影响。介绍了用该弱凝胶在濮城油田2口注水井调驱,对应6口油井的增产情况。图3表4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铬 活性酚醛树脂 聚合物 凝胶 濮城油田 水解度 矿化度 注水井 调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海燕 张廷山 +3 位作者 兰光志 罗宪波 李晓华 张莉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59,i005,共4页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沥青质组分所占比例大的特点,通过室内菌种筛选,选育出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微生物菌种,该菌种能够显著降解稠油中的沥青质。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六口油井措施有效率100%,累计增油936.883t,取得明显的经济效...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沥青质组分所占比例大的特点,通过室内菌种筛选,选育出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微生物菌种,该菌种能够显著降解稠油中的沥青质。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六口油井措施有效率100%,累计增油936.883t,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为新疆油田稠油蒸汽吞吐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工序简单、安全环保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吞吐 稠油 沥青质 降粘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超稠油油藏热化学协同作用研究
13
作者 罗宪波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2期188-193,共6页
渤海D油田属于典型的特稠油油藏,此类稠油在地层条件下流动性差,常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需要辅助化学增效来改善开发效果。通过一维高温驱替实验装置和高温高压微观驱替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利用室内物模实验研究了蒸汽复合化学增效过... 渤海D油田属于典型的特稠油油藏,此类稠油在地层条件下流动性差,常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需要辅助化学增效来改善开发效果。通过一维高温驱替实验装置和高温高压微观驱替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利用室内物模实验研究了蒸汽复合化学增效过程及热复合化学驱增效机理。研究发现:蒸汽复合化学驱能明显提高特稠油采收率,其增产机理体现在利用蒸汽热降黏,化学药剂辅助降低黏度,并通过调堵提高蒸汽利用率,蒸汽复合化学驱较单一蒸汽驱驱油效率提高幅度达到16%,蒸汽复合化学体系中降黏剂能溶解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降黏率达70%,并大幅度降低屈服值改变稠油流变性,降低启动压力,利于特稠油在储层渗流;120℃条件下,蒸汽复合化学增效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5)mN/m水平,提高驱油效率;此外,泡沫还能对高渗层进行封堵,提高低渗层驱油效率15%。研究成果为海上特稠油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特稠油 热复合化学 增效机理 降黏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隔夹层影响的平行水平井网三维水驱油实验及驱替特征研究
14
作者 孙广义 罗宪波 +2 位作者 王鹏 翟上奇 陈科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以相似理论为指导,根据渤海BZ油田目的层地质条件设计了具有不同封隔能力的50 cm×50 cm×30 cm(长×宽×高)非均质性三维储层模型,井网选择平行水平井网。在优选的1.0 mL/min的驱替速度条件下,采用平行水平井网进行2... 以相似理论为指导,根据渤海BZ油田目的层地质条件设计了具有不同封隔能力的50 cm×50 cm×30 cm(长×宽×高)非均质性三维储层模型,井网选择平行水平井网。在优选的1.0 mL/min的驱替速度条件下,采用平行水平井网进行2组水驱油实验,通过测量驱油过程中储层的电性特征、注入水、采油量和产水量等参数,将储层的电性特征换算成含油性,分析在具不同特征的储层中水驱特征。结果表明:平行水平井网在具不同夹层类型模型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在重力和不渗透夹层的遮挡作用下使得注入水在储层下部注采跟部区域突进更快、见水更早、波及范围小、总体采出程度低,在模型上部夹层之上区域剩余油饱和度高。对于具不渗透夹层的储层类型可以通过在夹层上方加密井网来提高采收率。对于具半渗透夹层的储层类型的储层剩余油的挖潜重点在夹层下部未受注采井控制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水平井网 驱油实验 水驱特征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对二次交联凝胶脱水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罗宪波 武海燕 +1 位作者 蒲万芬 赵金洲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7,共3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相同聚合物浓度的预凝胶和二次交联凝胶的微观形态结构,通过预凝胶和二次交联凝胶的形貌图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交联凝胶的网络状结构上布满细小的“孔隙”和巨大不规则的“空洞”,“空洞”大小可达200nm...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相同聚合物浓度的预凝胶和二次交联凝胶的微观形态结构,通过预凝胶和二次交联凝胶的形貌图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交联凝胶的网络状结构上布满细小的“孔隙”和巨大不规则的“空洞”,“空洞”大小可达200nm。综合分析了实验观察结果,对“空洞”的形成机理及二次交联凝胶易脱水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交联凝胶 凝胶 聚丙烯酰胺 微观结构 脱水机理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动态成胶时间确定及运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宪波 蒲万芬 +1 位作者 赵金洲 武海燕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4,共3页
进行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砂管多孔介质中动态成胶及其运移过程实验,确定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砂管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成胶时间,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砂管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动态成胶时间大于静态成胶时间... 进行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砂管多孔介质中动态成胶及其运移过程实验,确定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砂管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成胶时间,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砂管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动态成胶时间大于静态成胶时间,在该实验条件下,动态成胶时间为9~11天;LPS运移实验说明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砂管多孔介质中具有良好的传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聚丙烯酰胺 多孔介质 动态成胶时间 传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储层动用半径的确定 被引量:38
17
作者 罗宪波 李波 +1 位作者 刘英 程林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稠油在多孔介质中渗流偏离达西定律,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超过启动压力梯度时稠油才开始流动。基于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存... 稠油在多孔介质中渗流偏离达西定律,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超过启动压力梯度时稠油才开始流动。基于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储层动用半径的数学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简单实用,分析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启动压力梯度 流度 储层动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合理单井产能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波 罗宪波 +2 位作者 刘英 孙英涛 王学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43-245,共3页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具有特殊性,使得常规产能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海上油田产能评价采用基于DST测试资料的比采油指数法,由于校正系数是经验值,取值具有人为性,往往导致产能评价结果过高或过低。通过分析层间干扰、DST测试时间及...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具有特殊性,使得常规产能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海上油田产能评价采用基于DST测试资料的比采油指数法,由于校正系数是经验值,取值具有人为性,往往导致产能评价结果过高或过低。通过分析层间干扰、DST测试时间及地层伤害等因素对产能的影响,提出了海上稠油油田合理单井产能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将经验校正系数分解为3个分校正系数,即层间干扰校正系数、DST测试时间校正系数和地层伤害校正系数,并给出了各自的确定方法。实例应用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得到较传统的比采油指数法更加客观的产能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产能 评价方法 校正系数 比采油指数 稠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判断层间非均质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波 罗宪波 +3 位作者 刘英 孙英涛 王学军 翟广福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2期93-95,共3页
以往表征层间非均质性多采用渗透率这一储层物性参数,但对于多层合采、注水开发、生产井段长和流体性质变化大的稠油油藏来说,用此难以准确评判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强弱程度。在原油开采过程中,表示原油在地层中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是流动系... 以往表征层间非均质性多采用渗透率这一储层物性参数,但对于多层合采、注水开发、生产井段长和流体性质变化大的稠油油藏来说,用此难以准确评判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强弱程度。在原油开采过程中,表示原油在地层中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是流动系数,因此提出了用流动系数变异程度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系数变异程度的计算借鉴了洛伦茨曲线法。选取渤海海域有代表性的3个稠油油田的测压井资料,统计了层间干扰系数与流动系数变异程度的关系,给出了判断同类油田层间非均质性强弱程度的标准,从而更加客观地表征了层间非均质性。此外,通过计算单井的流动系数变异程度,可以估算层间干扰系数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表征 层间非均质性 流动系数变异程度 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投产初期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罗宪波 赵春明 刘英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0-633,共4页
近年来渤海海域新投产的几个稠油油田,初期产能与整体开发方案(ODP)设计值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合理确定油气井的产能,经济有效地开发好海上油田,已迫在眉睫。文中以海上某稠油油田为例,通过对油田投产初期产能再评价,对比投产初期与ODP阶... 近年来渤海海域新投产的几个稠油油田,初期产能与整体开发方案(ODP)设计值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合理确定油气井的产能,经济有效地开发好海上油田,已迫在眉睫。文中以海上某稠油油田为例,通过对油田投产初期产能再评价,对比投产初期与ODP阶段产能的差异,剖析了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生产压差、表皮系数、层间干扰及DST测试时间等因素对产能评价的影响,研究成果对在建设的油田产能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产能 比采油指数 影响因素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