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休克蛋白B6中和性抗体对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作者 陈惠康 张济明 +4 位作者 李龙标 钱益勇 刘高勤 罗宝根 费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1-1036,共6页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是血管发生的主要环节。新近的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B6(HspB6)可促进多种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分泌,导致病理状态下新生血管的发生,研究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能...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是血管发生的主要环节。新近的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B6(HspB6)可促进多种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分泌,导致病理状态下新生血管的发生,研究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株进行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应用逆转录PCR(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spB6mRNA及其蛋白在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将基质胶铺于96孔板中,凝固后加入细胞悬液,细胞密度为2×10^4个/孔,将不同质量浓度(100μg/L、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分别加入培养孔,未加入HspB6中和性抗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每组设3个复孔。细胞孵育12h后,采用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各组完整管腔形成的数量,以评价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96孔板培养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孵育24h,然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的增生值。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HspB6中和性抗体作用24h后各组穿过小室膜的“贴壁”细胞数目,以评估人脉络膜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情况。收集HspB6中和性抗体干预后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HspB6中和性抗体作用后各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可表达HspB6分子。0、100、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管腔形成数目分别为(67.25±5.75)、(60.39±6.41)和(39.76±10.73)个/视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0,P=0.012),其中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管腔形成数目明显少于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着HspB6中和性抗体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细胞增生和迁移的抑制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质量浓度=7.485,P=0.002;F时间=16.684,P=0.001)。Transwell小室法检测显示,0、50、100、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14.0±2.5)、(11.1±0.8)、(6.6±0.1)、(6.7±0.2)个,其中100μg/L、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干预24h后细胞迁移数目较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发现,HspB6中和性抗体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为(22.73±2.53)%,对照组为(13.3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7,P=0.008)。结论HspB6中和性抗体对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以及促进细胞的凋亡等途径发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B6 中和性抗体 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 迁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