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实践及主要认识 被引量:30
1
作者 罗安湘 喻建 +3 位作者 刘显阳 焦创赟 韩天佑 楚美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60,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 三叠系 侏罗系 湖盆 勘探启示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断裂及对油藏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罗安湘 刘广林 +2 位作者 刘正鹏 沈田丹 马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共12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县古峰庄地区断裂系统复杂和油藏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精细识别断裂分布,刻画断面形态,恢复断层的启闭性,明确了断裂的形成期次和有利成藏条件。古峰庄地区发育3组断裂:印支期...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县古峰庄地区断裂系统复杂和油藏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精细识别断裂分布,刻画断面形态,恢复断层的启闭性,明确了断裂的形成期次和有利成藏条件。古峰庄地区发育3组断裂:印支期断裂多为正断层,呈雁列式NWW向展布,在早白垩世开启,具有沟通油源、高效输导油气的作用;燕山期断裂在工区西部发育,呈近NS向,多为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强烈,不利于油藏保存;喜马拉雅期断裂为NEE向,平行分布于工区,多为正断层,在成藏后形成,调整或破坏原生油藏。断裂发育区的成藏条件为:通源断裂在成藏期开启;圈闭在成藏期和现今条件好,且位于断层面凸面脊附近(源上成藏)或凹面脊附近(源下成藏)。研究成果对于断裂系统发育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脊 石油运聚 天环拗陷 盐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9段多源成藏模式 被引量:28
3
作者 姚泾利 赵彦德 +4 位作者 刘广林 齐亚林 李元昊 罗安湘 张晓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对长9段油源、运移动力、运聚方式、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姬塬、陇东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志丹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姬塬地区西北部...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对长9段油源、运移动力、运聚方式、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姬塬、陇东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志丹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姬塬地区西北部古峰庄—麻黄山地区发育岩性-构造油藏,姬塬东部地区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华池—庆阳地区和志丹地区发育岩性油藏。长7段过剩压力是石油运移的动力,埋藏史表明,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2期成藏,晚侏罗世烃类充注范围和规模较小,早白垩世为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和长9段原油运聚主成藏期。伴随构造运动,盆地长7段底面构造经历了由沉积后西高东低到成藏期东高西低,再到现今平缓的西倾单斜的构造演化过程。早白垩世,环县—华池—吴起—定边以西地区长7段底面构造最低,原油进入储集层后,向周边高部位发生侧向运移。主成藏期长7段底面在姬塬西部麻黄山—红井子一带存在古背斜构造,控制姬塬西部油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 长9段 烃源岩 运移动力 运聚方式 成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 被引量:53
4
作者 付金华 罗安湘 +5 位作者 张妮妮 邓秀芹 吕剑文 吴康军 王克 刘洛夫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6期82-88,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在湖盆中心大面积连续分布,孔隙度主要分布在4%~ 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而划分致密油含油边界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在测井解释、试油数据、储层物性分析等地质资...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在湖盆中心大面积连续分布,孔隙度主要分布在4%~ 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而划分致密油含油边界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在测井解释、试油数据、储层物性分析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统计学原理和超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机理,分别采用经验统计法、物性试油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法、油气驱替模拟实验法以及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5种方法,对该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展开研究.经过研究和综合对比,确定了长7油层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为孔隙度5.7%、渗透率0.0276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储层 物性下限值 致密砂岩储层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大油田多层系复合成藏机理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27
5
作者 付金华 李士祥 +3 位作者 刘显阳 杨时雨 罗安湘 惠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5期1-9,共9页
姬塬地区侏罗系直罗组、延安组、富县组和三叠系延长组均已发现了油藏,发现了储量规模超10×108t级的姬塬大油田。姬塬地区发生了多期湖平面的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湖平面的变化形成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 姬塬地区侏罗系直罗组、延安组、富县组和三叠系延长组均已发现了油藏,发现了储量规模超10×108t级的姬塬大油田。姬塬地区发生了多期湖平面的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湖平面的变化形成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滨浅湖砂质滩坝等多种类型的砂体。姬塬地区烃源岩厚度大,具有强大的生排烃能力,生烃增压产生的过剩压力为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沿着裂缝型、裂缝—砂体型、裂缝—不整合面型、裂缝—砂体—不整合面型和砂体型等多种输导体系运移成藏,形成了多层系复合成藏的含油局面。储层致密与油气成藏基本同步进行,具有边成藏边致密的特征。研究认为姬塬地区具有"生烃增压、双向主动排烃、近源运聚、多种输导、差异聚集"的成藏特征,姬塬大油田的发现得益于地质理论的创新、勘探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的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大油田 成藏机理 多层系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与展望 被引量:55
6
作者 王道富 付金华 +1 位作者 雷启鸿 罗安湘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3期126-130,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勘探开发对象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油气藏。由于储层物性差、油气藏隐蔽性强及复杂的黄土、沙漠地表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勘探开发难度愈来愈大。近年来,长庆油...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勘探开发对象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油气藏。由于储层物性差、油气藏隐蔽性强及复杂的黄土、沙漠地表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勘探开发难度愈来愈大。近年来,长庆油田成功实现了0.5×10-3μm2以上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形成了高分辨率地震预测、隐蔽性油气藏综合勘探、井网优化、超前注水等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岩性油气藏 勘探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藏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斯扬 张文选 +2 位作者 罗安湘 孙勃 朱玉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6,共12页
基于地层水分析数据对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地层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在研究长9油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分析长9油层组原油地化参数与地层水化学特征,探讨长9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9油层组地层水矿化度平均为28.7 g... 基于地层水分析数据对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地层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在研究长9油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分析长9油层组原油地化参数与地层水化学特征,探讨长9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9油层组地层水矿化度平均为28.7 g/L,地层水类型主要为CaCl_2型,其次为Na_2SO_4型及少量MgCl_2型和NaHCO_3型,属于整体封闭的,局部相对开放水文地质环境;从油藏运移的角度来看,长9地层水矿化度与示踪油气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参数(nC_(21)^-+nC_(22)^+)/(nC_(28)+nC_(29))及nC_(21)^-/nC_(22)^+比值有着良好正相关性,长9油藏总是从低矿化度区域向高矿化度运移,且在运移路径上均存在显示地层水化学异常的Na_2SO_4型和NaHCO_3型地层水,其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断层及裂缝等优势运移通道存在的响应,同时CaCl_2型地层水可作为良好的油藏保存条件的响应,因此长9油藏大多分布在Na_2SO_4型和NaHCO_3型地层水分布区域附近的CaCl_2型地层水中;结合油藏分布区地层水化学参数的分布,提出长9油藏聚集的有利水文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长9油层组 水化学参数 油气运移 地层水与油藏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地层水与油藏保存条件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齐亚林 罗安湘 +3 位作者 张晓磊 刘鑫 孙勃 李涛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45-49,5,共5页
系统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特征和水型构成,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核磁录井等油层评价手段对基于苏林成因分类方案确定的保存条件进行分析,借鉴了水文地质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地层水型的控制因素及... 系统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特征和水型构成,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核磁录井等油层评价手段对基于苏林成因分类方案确定的保存条件进行分析,借鉴了水文地质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地层水型的控制因素及其与油藏保存条件的关系。研究认为:沉积水体化学组成和盐类溶解度共同控制了水型,而水型控制了矿化度;原生沉积水和后期局部可能存在的地表渗入水共同控制了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及水型分布;NaHCO3型地层水和Na2SO4型地层水一般代表油藏保存条件较差,而MgCl2型地层水和CaCl2型地层水一般代表保存条件较好,但并非绝对,苏林的地层水成因分类方案在确定油藏保存条件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沉积水 地层水类型 保存条件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马海勇 罗安湘 +2 位作者 王朝阳 欧阳征健 冯娟萍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2-759,共8页
为研究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特征,以六盘山弧形构造带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弧形构造为例,采用野外面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弧形构造带形成规律进行区域块体应力定量化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弧形构造带受到青藏地块向北... 为研究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特征,以六盘山弧形构造带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弧形构造为例,采用野外面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弧形构造带形成规律进行区域块体应力定量化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弧形构造带受到青藏地块向北东向的推挤,北祁连地块也向北东向位移并推挤北祁连弧后盆地,北祁连弧后盆地被相对坚硬的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阻挡。早古生代晚期六盘山区域北东向挤压的构造应力是早期弧形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的古生代晚期的数值模型,进行构造应力与地质块体形变规律数值模拟计算,使地质模型处于平衡状态后获得x方向、y方向位移,在x方向的位移,计算结果显示六盘山区域范围内古生代地质块体向东最大位移约为向北最大位移的25%,位移向量的位移方向总体表现为向北东弧形突起的构造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弧形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定量化分析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六盘山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位移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长9沉积特征及湖岸线确定依据 被引量:8
10
作者 余威 罗安湘 +3 位作者 王峰 邓秀芹 刘哲 刘鑫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6-770,共5页
湖岸线位置的确定对于寻找优质储层非常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为例,在沉积环境标志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层厚度、砂体发育特征、砂地比、岩性及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剖面结构、地球化学指标等多方面入手,明确了长9... 湖岸线位置的确定对于寻找优质储层非常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为例,在沉积环境标志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层厚度、砂体发育特征、砂地比、岩性及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剖面结构、地球化学指标等多方面入手,明确了长9沉积时期的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岸线对储集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期为长9油层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湖岸线 长9油层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PbS(方铅矿)的远红外反射光谱 被引量:3
11
作者 毛念新 叶红娟 +2 位作者 沈学础 胡志宏 罗安湘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1-87,共7页
研究了天然形成的方铅矿的远红外反射光谱中低频端Plasmon反射边产生的物理原因,并根据不同反射边的斜率与样品中所含杂质量的相关性,定性解释了不同样品中不同杂质组份和结构上的特点对Plasmon反射边的影响.又根据不... 研究了天然形成的方铅矿的远红外反射光谱中低频端Plasmon反射边产生的物理原因,并根据不同反射边的斜率与样品中所含杂质量的相关性,定性解释了不同样品中不同杂质组份和结构上的特点对Plasmon反射边的影响.又根据不同杂质的正负相关性在自然成因上的因果关系,证明了从反射光谱特性中获得对矿物成因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信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铅矿 反射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县-正宁地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梦娜 罗安湘 +5 位作者 李军 时孜伟 赵靖舟 邵晓州 耳闯 白卓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15,共7页
运用ZEISS双通道荧光-透射光显微镜、雷尼绍inVia Relflex型显微拉曼光谱仪和Linkam MDS-600冷热台,对研究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和古压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厘定了石油的充注... 运用ZEISS双通道荧光-透射光显微镜、雷尼绍inVia Relflex型显微拉曼光谱仪和Linkam MDS-600冷热台,对研究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和古压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厘定了石油的充注史,恢复了长9油层组原油充注时的动力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盐水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内的裂隙中,其次在石英次生加大边、胶结物和穿石英颗粒的裂纹中。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主要为长7烃源岩生烃增压驱动的一期石油充注,对应地质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05~125Ma),其中石英颗粒内裂隙中与石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5~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0~1.5;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0~125℃,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1~1.3;穿石英颗粒裂纹的主要分布在120~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2~1.4;总体上充注次序为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略早于石英颗粒内裂纹略早于穿石英颗粒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古压力 长9油层组 环县-正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油成藏组合与模式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婷 王克 +1 位作者 罗安湘 韩天佑 《矿产勘查》 2021年第2期295-302,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盆地内沉积构造背景、源储条件及其组合造成了成藏动力及过程的复杂性。该文综合利用理论计算、压汞测试、成藏物理模拟及盆地模拟等方面资料分析当前致密油成藏动力条件;利用地球化...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盆地内沉积构造背景、源储条件及其组合造成了成藏动力及过程的复杂性。该文综合利用理论计算、压汞测试、成藏物理模拟及盆地模拟等方面资料分析当前致密油成藏动力条件;利用地球化学资料、成藏物理模拟结果以及成岩-成藏耦合过程来研究致密油的成藏规律,对源储组合进行分类并分析石油在其中的充注规律,总结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表明,长7优质烃源岩生烃增压是致密油充注成藏的主要动力,生烃物理模拟及盆地模拟过剩压力分别高达38MPa、25 MPa,远大于致密储层成藏阻力,具备大规模成藏的动力条件;微观上看致密油在充注过程中优先充注到相互连通的大孔隙中,其次才充注到小孔隙中,孔喉极小的储层石油难以充注;宏观上看,优先充注在紧邻优质烃源岩的连续式主砂带或透镜砂体中,然后逐步通过连通砂体、微裂缝等通道运移至与优质烃源岩不直接接触的连续式主砂带中,其运移规模及距离受成藏动力、储层物性条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机理 成藏动力 成藏模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