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山前眉县低温地热水及伴生氦气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韩元红 吕俊 +3 位作者 张育平 罗娜宁 李兵 申小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6,共9页
秦岭山前眉县地热水资源丰富,伴生气中氦气丰度较高,专门针对该区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尚未开展。通过对地热流体的化学组分、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断裂分析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地热水矿化度为638.96~1026... 秦岭山前眉县地热水资源丰富,伴生气中氦气丰度较高,专门针对该区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尚未开展。通过对地热流体的化学组分、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断裂分析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地热水矿化度为638.96~1026.83 mg/L,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地热水变质程度低,属于未平衡或部分平衡水,溶质主要来自硅酸盐类岩石风化;地热水δD为-77.3‰~-70.8‰,δ^(18)O为-10.9‰~-9.8‰,均位于大气降水线附近;地热水平均补给高程约为1030 m,补给水源温度4.9~7.0℃,最大循环深度约为3200 m。地热水伴生气以氮气为主,烃类气体含量低,氦气丰度相对较高;地热水伴生气中甲烷δ^(13)C平均值为-52.8‰,δD平均值为-247‰,伴生气具有较小的R/Ra值和较大的^(4)He/^(20)Ne值。研究揭示:秦岭山区的大气降水通过大断裂及其次生断裂下渗并储存于断裂裂隙和砂岩孔隙中,经地温加热后形成地热水;地热水水源近且充足,封闭性差,循环速度快且深度浅,是秦岭山前眉县地热水低温量大的主要原因;地热水伴生气中的氦主要来自壳源,由地壳岩石中铀、钍元素放射性衰变形成。研究成果为开发利用秦岭山前眉县地区的地热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地热水 氦气 氢氧同位素 成因机制 秦岭山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 被引量:25
2
作者 汪集暘 孔彦龙 +8 位作者 段忠丰 张吉雄 罗昔联 黄永辉 罗娜宁 程远志 周楠 张伟尊 庞忠和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开发煤田地热不仅可以改善煤田开采的温度环境,还可以通过地热能的清洁利用变“害”为“利”,尤其是在目前“双碳”目标下利用煤田采空区储能大有前景。评估获得我国主要赋煤区地热资源热储量为1.12×10^(19) kJ,折合标煤3795.39亿t... 开发煤田地热不仅可以改善煤田开采的温度环境,还可以通过地热能的清洁利用变“害”为“利”,尤其是在目前“双碳”目标下利用煤田采空区储能大有前景。评估获得我国主要赋煤区地热资源热储量为1.12×10^(19) kJ,折合标煤3795.39亿t,可采热储量1.71×10^(18) kJ,折合标煤569.31亿t。其中,华北赋煤区的可采热储量约占74.7%,特别西区(晋陕蒙宁分区)拥有神东、晋北、晋东、晋中、陕北、黄陇(华亭)、宁东7大煤炭基地,资源最为丰富,占近48.7%。进一步指出“煤−热共采”是煤田区地热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充填埋管取热、采空区矿井水取热和深部煤矿含水层取热等。此外,提出将采空区以及排水后腾出来的空间作为“储层”加以利用是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并对回填(相变)材料储热、废弃煤田抽水蓄能和废弃煤田压缩空气蓄能做了详细评述。最后,对煤田热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评述。总之,煤田规模化储能与热害防治和地热利用将成为煤田地热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实现煤矿绿色转型和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地热 双碳 储能 地热利用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MT法在福建省惠安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任小庆 余鸿 +2 位作者 罗娜宁 李超民 王启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523,共9页
通过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聚龙小镇地区进行地热水探测以解决当地的温泉洗浴用水问题。该区域主要为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通过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深部从构造分析出发,共布设了6条CSAMT勘探线,共166个测点,测线总长度3.96... 通过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聚龙小镇地区进行地热水探测以解决当地的温泉洗浴用水问题。该区域主要为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通过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深部从构造分析出发,共布设了6条CSAMT勘探线,共166个测点,测线总长度3.96 km。在对野外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反演、解释之后,根据反演解释结果共发现3条断裂构造,确定了4个可能含水的低阻带,查明了区域内含水层系的埋藏深度。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1口地热井的施工,井深1 150 m,井底温度44℃,井口出水量600 m^(3)/d,出水温度34℃,很好地验证了CSAMT在花岗岩地区进行地热水探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 地热勘查 地热 惠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