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中医脉诊信息采集手套的研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葎菲 朱伟刚 +2 位作者 罗坚义 黄爱萍 谢勇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针对当前中医脉诊设备体积庞大、操作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灵敏度较低以及操作繁琐等问题,开发了一款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脉诊信息采集手套。该手套的柔性传感器由十字交叉的碳纤维构成传感单元,分别分布在手套食指、中指、无名指指尖位置... 针对当前中医脉诊设备体积庞大、操作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灵敏度较低以及操作繁琐等问题,开发了一款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脉诊信息采集手套。该手套的柔性传感器由十字交叉的碳纤维构成传感单元,分别分布在手套食指、中指、无名指指尖位置;以铜线为传导线,通过手指设计的夹层通道与传感单元连接,将脉诊信息传输至手背的电路板模块;信息数据通过电路板处理后发送至手机、计算机终端,并上传至云数据库。测试结果表明:在0~0.2 N脉压力范围内,传感器表现出超高的灵敏度(201.305 N-1),能有效识别微弱的脉冲信号;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均为82 ms,能够实时监测压力信号的变化;在2.0 N的外力作用下,经过1000次循环测试,该传感器前后电阻变化率基本保持不变,表明该传感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性。该装置可以将脉诊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可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更稳定、丰富的数据提示及参考,也为居家自助诊脉以及云端诊病提供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 中医脉诊 数字化 手套 信息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论形式下安培力的微观解释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坚义 陈飞 张瑀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0,共4页
从通电金属棒间安培力微观解释的传统观点出发,引出是否会出现在某个惯性参考系中相对静止同号电荷相互吸引的疑问.为了解答这个疑问,首先推导出相对论下的洛伦兹力,并把它应用于计算两个运动点电荷之间的电磁力,证明了在任何惯性系下... 从通电金属棒间安培力微观解释的传统观点出发,引出是否会出现在某个惯性参考系中相对静止同号电荷相互吸引的疑问.为了解答这个疑问,首先推导出相对论下的洛伦兹力,并把它应用于计算两个运动点电荷之间的电磁力,证明了在任何惯性系下相对静止的两个同号电荷不可能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最后,通过考虑金属棒中与电子等量的异号电荷的影响,对两根通电金属棒之间的安培力给出了一种比较全面的微观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培力 洛伦兹力 同号电荷 电磁场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钨薄膜气致变色机理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罗坚义 曾庆光 +3 位作者 龙拥兵 王忆 何鑫 张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52,65,共5页
首先介绍了氧化钨薄膜的气致变色效应及其潜在的应用,然后概述了氧化钨气致变色机理的双注入模型和氧空位扩散模型及其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由本研究组发展的气致变色结构水分子模型。最后,指出氧化钨薄膜气致变色机理... 首先介绍了氧化钨薄膜的气致变色效应及其潜在的应用,然后概述了氧化钨气致变色机理的双注入模型和氧空位扩散模型及其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由本研究组发展的气致变色结构水分子模型。最后,指出氧化钨薄膜气致变色机理的研究工作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薄膜材料的变色效应,有效地提高变色器件的性能,同时也能推动相关学科(如氢的储存、氢的探测、离子传输材料以及半导体表面催化等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钨薄膜 气致变色机理 WO3纳米线 结构水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热蒸发多孔氧化硅薄膜表面形貌研究其生长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丽特 范东华 +4 位作者 朱慧群 罗坚义 王忆 龙拥兵 文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42,共6页
薄膜的表面形貌与生长机理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研究薄膜表面形貌的演变来外推其生长机理。利用热蒸发法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对不同样品的形貌、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所制备的薄膜... 薄膜的表面形貌与生长机理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研究薄膜表面形貌的演变来外推其生长机理。利用热蒸发法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对不同样品的形貌、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所制备的薄膜是由线状结构或直立的片状结构所构成的多孔结构。利用马拉高尼效应和润湿理论,对薄膜的气-液-固生长机理和氧化物辅助生长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多孔氧化硅 纳米线 纳米片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角色的讨论 被引量:5
5
作者 唐秀凤 曾庆光 +1 位作者 罗坚义 张炯 《物理实验》 2017年第B12期32-36,共5页
相较于传统的理论课程,物理实验任课教师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及上课细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其角色的扮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及教学成效.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育人角色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 相较于传统的理论课程,物理实验任课教师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及上课细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其角色的扮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及教学成效.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育人角色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任课教师扮演好教书角色首先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思考如何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教师角色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纤维浆料的柔性薄膜弯曲传感器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廷亮 朱伟刚 +7 位作者 胡凤鸣 郑锦涛 王志乐 潘懿 刘贤哲 姚日晖 宁洪龙 罗坚义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2期323-328,共6页
以碳纤维粉末为功能性填料和乙基纤维素为胶粘剂,开发了一种低成本碳基传感浆料,将碳纤维浆料直接刮涂至聚酰亚胺薄膜表面而形成碳纤维传感层,在以铜箔为电极,制备出结构简单的碳纤维弯曲传感器。同时,探究了碳纤维含量对弯曲传感器性... 以碳纤维粉末为功能性填料和乙基纤维素为胶粘剂,开发了一种低成本碳基传感浆料,将碳纤维浆料直接刮涂至聚酰亚胺薄膜表面而形成碳纤维传感层,在以铜箔为电极,制备出结构简单的碳纤维弯曲传感器。同时,探究了碳纤维含量对弯曲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纤维含量为0.02 g·mL^(-1)时,碳纤维粉末被乙基纤维素完全包覆,难以形成导电通路,无弯曲传感特性;随着碳纤维含量的逐渐增加,碳纤维膜内部形成良好的导电通路,随之产生大量的孔洞甚至微裂纹,有利于传感器精准识别不同弯曲角度,并且具有双向识别特性。通过进一步深入探究碳纤维含量对弯曲传感器的迟滞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当碳纤维含量为0.04 g·mL^(-1)时,弯曲传感器具有较小的迟滞性、优异的稳定性和机械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浆料 碳基弯曲传感器 双向识别 柔性可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