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贡献 被引量:20
1
作者 侯正猛 罗佳顺 +1 位作者 曹成 丁国生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在此目标导向下,中国的能源供需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高碳污染向低碳绿色过渡的重要使命。分析研究天然气对于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及在... 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在此目标导向下,中国的能源供需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高碳污染向低碳绿色过渡的重要使命。分析研究天然气对于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及在新形势下行业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为此,本文首先对碳中和概念及其内涵和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阐述了天然气对于“双碳”目标的贡献;同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和学者对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前景预测,并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构建了3种发展情景:基准情景、低速情景和高速情景;通过定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对中国“双碳”目标时期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天然气消费量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天然气的供需两端论述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最后,还对天然气在碳中和时代与其他绿色能源的耦合式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天然气清洁、便利等特性,应快速提高其使用量及在能源系统中的占比,在碳中和时代替代煤炭成为化石能源中的主体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共同构建起清洁能源体系;2)在假设情景中,预计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5.14×10^(8)~60.78×10^(8) t(吨标准煤),天然气消费量在5 449×10^(8)~6 006×10^(8) m^(3)之间;206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3.43×10^(8)~68.20×10^(8) t,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达到5 280×10^(8)~6 740×10^(8) m^(3),天然气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1)在供给端加大对常规天然气探勘开发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对页岩气、煤层气、生物天然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试采,同时,促进进口LNG和管道气等贸易,巩固能源供应安全,丰富供应类型;燃气发电和工业用热将成为天然气在消费端的主要使用途径,尤其在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气电将发挥快速响应等优势承担电网调峰调频作用;工业领域需大力推动以气代煤,提高天然气在高耗能行业的使用量;2)结合可再生能源产业现状从生产、储运、利用3方面提出了天然气产业与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系统深度耦合发展的思路: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引入更多电驱设备,大力发展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开采、CCUS等负排放技术;重视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尤其是应急调峰能力建设,实现电转气、储氢、碳封存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新型电网,通过数字和智能技术改造管理和控制模式,实现天然气储集运输及消费的智能化,助力天然气与新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确保“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转型 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 耦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下生化合成天然气耦合地热利用:技术系统、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侯正猛 吴林 +10 位作者 张烈辉 方琰藜 黄亮朝 曹成 郭彤楼 谢亚辰 罗志锋 孙伟 罗佳顺 吴旭宁 陈前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190,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人工负碳技术将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现有技术存在实施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此,首次提出CO_(2)地下生化合成天然气耦合地热利用技术系统,其耦合过程为:①地热利用降低储层...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人工负碳技术将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现有技术存在实施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此,首次提出CO_(2)地下生化合成天然气耦合地热利用技术系统,其耦合过程为:①地热利用降低储层温度,为CO_(2)生化合成天然气营造适宜的地温条件;②CO_(2)生化合成天然气释放反应热,增加储层温度,提升地热利用效率。为区别于传统CCUS技术,将其称为碳捕集、循环利用与封存(CCCUS)技术,并对其技术经济可行性及综合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首创的CCCUS技术系统功能包括地下生化合成与储存再生天然气、地热利用、强化天然气开采、CO_(2)地质封存等;②与传统人工负碳技术相比,CCCUS的优势为降低碳捕集难度及成本、提升碳封存效率,同时变废为宝实现碳循环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及碳循环经济;③若在全国常规气藏开展CCCUS,单次循环可利用CO_(2)约4.35×108 t、合成CH4约2178.8×108 m3、储能8675.6×1012 kJ、产生地热(化学反应热)1614.4×1012 kJ,多次循环最终可封存CO_(2)达22.8×108 t。结论认为,CCCUS技术系统为中国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可实现碳循环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可弥补传统CCUS技术的不足,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人工负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CCUS CCCUS 碳循环经济 强化天然气开采 地下生物甲烷化 再生天然气 天然气地下储存 地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碳中和技术路线与行动方案 被引量:13
3
作者 曹成 侯正猛 +4 位作者 熊鹰 罗佳顺 方琰藜 孙伟 廖建兴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可再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盐穴、枯竭油气藏等地下空间进行储能,结合二氧化碳生化反应合成甲烷及矿井抽水蓄能等技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与能源大规模储存。云南省应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开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等相关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并推动能源产、储、运、用一体化建设。云南省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条件,推进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若采用地质封存技术将六大主要碳排放领域的二氧化碳封存30%,则有望在2037年实现碳中和。研究成果对于碳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对云南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云南省 能源转型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层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冯国庆 潘丽燕 +1 位作者 孔冰 罗佳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3期30-34,39,共6页
针对H油藏开发现状的不足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层系优化,对储层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据此优化层系,以达到减少层间矛盾,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目的。首先,利用灰色关联... 针对H油藏开发现状的不足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层系优化,对储层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据此优化层系,以达到减少层间矛盾,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目的。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出油藏小层的采出程度、水驱动用程度、含水率、剩余油储量丰度、孔隙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储层深度、含油面积和渗透率9个特征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小层进行重组分类,得到层系优化后的三套方案,每套方案分为两套层系。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10年后3套方案的年产油量、采出程度、含水率对比情况,得出最佳方案。实例结果证明了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层系优化中的实际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油藏 层系优化 模糊聚类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