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被引量:16
1
作者 何伯伟 潘慧锋 罗仁宏 《浙江农业科学》 2006年第1期6-10,共5页
调查并论述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工作措施,分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前景,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及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加快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大产品开... 调查并论述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工作措施,分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前景,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及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加快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建立现代中药先进制药产业链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中药材 发展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车型发动机舱稳态和瞬态的CFD分析
2
作者 郭健忠 吴建立 +1 位作者 程峰 罗仁宏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9-202,共4页
某前置客车在复杂的行驶工况下导致发动机舱过热,出现电子器件过早老化的问题。运用三维分析软件STAR-CCM+对稳态的客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试验标定仿真结果,通过分析导致机舱温度过高的原因,提出机舱结构改进方法。在稳态分析的... 某前置客车在复杂的行驶工况下导致发动机舱过热,出现电子器件过早老化的问题。运用三维分析软件STAR-CCM+对稳态的客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试验标定仿真结果,通过分析导致机舱温度过高的原因,提出机舱结构改进方法。在稳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瞬态工况下的机舱环境分析,得出机舱高温的变化云图区域,通过更改敏感元器件的布置或增加防护罩等措施,保护机舱内的电子器件,防止部件老化,延长敏感部件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舱 瞬态 稳态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氢燃料电池的均温板传热性能多因素优化研究
3
作者 徐玉蓉 罗仁宏 +2 位作者 崔嵘 王之丰 杨建青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1,共6页
为提升氢燃料电池温度的一致性以及散热效能,以均温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搭建均温板计算模型。选取影响均温板传热性能的冷凝段长度、布置角度、冷却工质类型和充液率4个重要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利用极差分... 为提升氢燃料电池温度的一致性以及散热效能,以均温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搭建均温板计算模型。选取影响均温板传热性能的冷凝段长度、布置角度、冷却工质类型和充液率4个重要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利用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各水平对均温板热阻和蒸发段工作面最大温差影响的权重关系。结果显示:在均温板热阻方面,冷却工质类型影响最为显著,冷却工质充液率次之,冷凝段长度对其影响最弱;在均温板蒸发段工作面最大温差方面,冷却工质充液率影响最为显著,冷凝段长度次之,冷却工质类型对其影响最弱。结合分析得到全组最佳组合方案,其热阻值为0.175 K/W,蒸发段最大温差为1.2 K,传热性能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均温板 燃料电池 正交试验 热阻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全育人”理念下《液压与气动》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4
作者 蔡俊琼 罗仁宏 《汽车与驾驶维修》 2024年第12期92-94,共3页
聚焦于“三全育人”理念在《液压与气动》课程中的深入贯彻与实践。通过对《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剖析与挖掘,精准定位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思政内涵,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以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实践。... 聚焦于“三全育人”理念在《液压与气动》课程中的深入贯彻与实践。通过对《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剖析与挖掘,精准定位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思政内涵,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以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本课程思政改革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水冷型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飞 罗仁宏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3,共6页
针对传统温度控制方法在水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冷却系统中应用时出现温度波动较大、调控时间长、能耗高等问题,以某款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一维软件搭建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计算模型,并对标台架试验,验证了计算... 针对传统温度控制方法在水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冷却系统中应用时出现温度波动较大、调控时间长、能耗高等问题,以某款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一维软件搭建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计算模型,并对标台架试验,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模型预测控制器,经计算分析可得,相比于原有PID控制器,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策略的PEMFC温控能力更强,温度波动明显得到改善,同时降低了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的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冷却系统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 PID控制策略 温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商用车发动机舱冷却模块布局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周东辉 罗仁宏 王之丰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8-385,共8页
为了改善某商用车发动机出水温度和整车风阻,提出了一种对发动机前舱冷却模块位置参数化研究方法。联合一维和三维计算平台建立了样车发动机舱计算模型,基于计算模型对以发动机舱内中冷器、散热器、冷却风扇和发动机本体之间距离为优化... 为了改善某商用车发动机出水温度和整车风阻,提出了一种对发动机前舱冷却模块位置参数化研究方法。联合一维和三维计算平台建立了样车发动机舱计算模型,基于计算模型对以发动机舱内中冷器、散热器、冷却风扇和发动机本体之间距离为优化变量的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进行发动机出水温度和整车风阻因数计算,利用极差法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各因素、各水平对发动机冷却效果和机舱气动阻力影响主次关系,从而确定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最优方案相比原始发动机出水温度下降了2.3℃,比原始风阻因数降低了9.03,该优化方法能有效降低发动机出水温度和整车风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舱 冷却模块 风洞试验 正交试验 一维和三维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薄均温板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堆散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建青 罗仁宏 +2 位作者 崔嵘 王之丰 郦亦含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62-2970,共9页
为了提升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堆散热性能,文章提出了将一种超薄均温板作为目标电池堆散热结构。基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方法搭建了基于均温板的氢燃料电池堆计算模型,并探究了均温板蒸发段换热系数以及布置角度对目标电池堆散热性能... 为了提升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堆散热性能,文章提出了将一种超薄均温板作为目标电池堆散热结构。基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方法搭建了基于均温板的氢燃料电池堆计算模型,并探究了均温板蒸发段换热系数以及布置角度对目标电池堆散热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标电池堆平均温度和温度均匀性指数随均温板冷凝段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而降低;水平布置角度下电池堆平均温度和温度均匀性表现最佳,而反重力布置角度表现最差;随着负载的增大,目标电池堆平均温度最高值不超过341.15 K,温度均匀性指数低于1.1,最大温差为4.1 K,使用超薄均温板可使目标电池堆有效散热且具有较好温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均温板 温度分布 布置角度 对流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模型灰色关联算法的高功率动力电池包冷却结构优化研究
8
作者 杨建青 罗仁宏 +1 位作者 李小庆 王之丰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2,84,共7页
针对液冷型动力电池包冷却结构多因素参数化研究,搭建电芯电-热耦合仿真模型,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电芯仿真计算的有效性。对显著影响液冷型电池包性能的冷却液流速、冷却液温度及冷管宽度和高度4个关键参数进行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计算... 针对液冷型动力电池包冷却结构多因素参数化研究,搭建电芯电-热耦合仿真模型,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电芯仿真计算的有效性。对显著影响液冷型电池包性能的冷却液流速、冷却液温度及冷管宽度和高度4个关键参数进行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计算,基于正交模型的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四因素对电池模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的影响权重。结果显示:对于电池模组最高温度,冷却液的温度对其影响最大,冷却液流速次之,冷却管道宽度影响最小;而对于电池模组最大温差,冷却液流速对其影响最大。通过结果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方案,计算得到优化方案能使得电池组最高温度下降到32.8℃,最大温差控制在3.3℃内,冷却性能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包 冷却性能 电-热耦合模型 正交试验 模糊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冷型高功率动力电池包冷却性能研究
9
作者 高欣 罗仁宏 《汽车维修技师》 2023年第11期93-95,共3页
为解决某新能源汽车液冷型动力电池在50C高倍率放电工况下温升过快和温差较大问题,提出了5种电池液冷板水管改进方案,并采用仿真结合试验的方法对电芯模组温度云图、最高温度、最大温差以及平均温度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改... 为解决某新能源汽车液冷型动力电池在50C高倍率放电工况下温升过快和温差较大问题,提出了5种电池液冷板水管改进方案,并采用仿真结合试验的方法对电芯模组温度云图、最高温度、最大温差以及平均温度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改进方案5的冷却效果最佳,其最高温度为40℃,最大温差为10.7℃,均优于其他方案,满足电芯模组冷却要求。可为提升新能源汽车高功率动力电池冷却性能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电池 液冷板 冷却性能 仿真结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