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及末级沟道水质评价分析
1
作者 李涛 陈剑 +3 位作者 袁鹤龙 张状状 李江 缴锡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7,共8页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田沟水质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生育期内田沟水中TP浓度与COD浓度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田面水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两次升降的变化趋势,而沟道水中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田沟水中的各项水质指标浓度均较高,此时污染风险较大。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质超过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3.9%和88.0%,末级沟道水质评价超出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9.7%和76.9%。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综合标识指数分别为3.4105~5.1415和4.7204~6.2424,沟道水综合标识指数为3.2105~4.7305和4.1104~5.7314,主要为Ⅲ至劣Ⅴ类水质。两种水质评价方法对比发现,单因子评价法可以明确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时间跨度的田沟水中主要的污染指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更适合对田沟水质进行细致的评价和划分。本研究对水稻格田及其末级沟道水质进行精确把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制定稻田排水制度提供基础数据,为稻田面源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排水沟 水质 评价方法 单因子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加气灌溉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
2
作者 袁鹤龙 陈剑 +3 位作者 李涛 于笑天 李江 缴锡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7,共7页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微纳米加气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微纳米气泡水DO 8.04 mg/L)对水稻泡田期田面水、不同土层土壤溶液和渗漏水水质的影响,对TN、TP和COD 3类水质指标在泡田期内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和COD浓度增加,且对水稻泡田初期田面水及浅层土壤溶液的水质影响较为严重,泡田期内秸秆还田会导致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增加27.67%、27.27%和56.11%,0~10 cm土壤溶液的TN、TP峰值分别增加28.95%、57.34%,秸秆还田后0~10 cm土壤溶液COD平均浓度增加43.44%。微纳米加气灌溉可有效降低秸秆还田后泡田期内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微纳米加气灌溉使秸秆还田后的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减少10.65%、16.67%和15.69%,使泡田期内田面水TN、TP和COD平均浓度分别减少10.97%、5.88%和5.7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及COD浓度升高,秸秆还田后采用微纳米加气灌溉可以降低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试验可以实现减轻秸秆还田导致的稻田水质污染的目的,同时可为控制稻田污染物扩散以及减少氮磷流失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泡田期 加气灌溉 COD 水质 土壤溶液 渗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气预报的风险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与知识图谱实现
3
作者 李攀 吴天傲 +3 位作者 孙文渊 吴秋明 顾哲 缴锡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共8页
为探究基于公共天气预报的风险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相应的节水潜力,探索水稻风险灌溉知识图谱实现方法以服务于智慧灌溉决策。研究开展了基于天气预报的风险灌溉策略下的水稻测坑试验,探讨了基于“浅水勤灌”的常规灌溉和两种风险灌... 为探究基于公共天气预报的风险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相应的节水潜力,探索水稻风险灌溉知识图谱实现方法以服务于智慧灌溉决策。研究开展了基于天气预报的风险灌溉策略下的水稻测坑试验,探讨了基于“浅水勤灌”的常规灌溉和两种风险灌溉策略(低风险和高风险)对水稻耗水特性、产量效果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了灌溉决策知识图谱。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低风险和高风险灌溉策略分别节约了50.40 mm和84.35 mm的灌水量,田间节水率分别为16.05%和26.86%,减产率分别为0.88%和1.19%,有效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构建的灌溉决策知识图谱能够辅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检索和灌溉策略查询,为实现田间水分的智慧管理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可为水稻节水灌溉和智能化灌溉系统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风险灌溉 天气预报 灌溉决策 Neo4j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quaCrop模型的水稻多目标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马超 吴天傲 +2 位作者 章伟忠 李江 缴锡云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优化现有水稻灌溉制度,节约灌溉用水量,减少稻田氮磷流失量以降低面源污染风险。【方法】构建了基于AquaCrop模型和NSGA-Ⅱ算法的水稻灌溉制度模拟优化模型,利用水稻田间试验数据,开展以产量最大、氮磷流失量最小、灌水次数最少... 【目的】优化现有水稻灌溉制度,节约灌溉用水量,减少稻田氮磷流失量以降低面源污染风险。【方法】构建了基于AquaCrop模型和NSGA-Ⅱ算法的水稻灌溉制度模拟优化模型,利用水稻田间试验数据,开展以产量最大、氮磷流失量最小、灌水次数最少的3种目标组合(产量-氮磷流失量(Y-TNP)、产量-灌水次数(Y-N)、产量-氮磷流失量-灌水次数(Y-TNP-N))下的灌溉制度优化模型研究,提出适应不同生育期降水年型的稳产-控污-提效灌溉制度。【结果】(1)与常规灌溉相比,Y-TNP灌溉制度优化水稻产量下降2.14%,氮磷流失量减少23.09%;Y-N灌溉制度优化水稻产量下降1.76%,灌水次数减少53%;Y-TNP-N灌溉制度优化水稻产量下降2.64%,氮磷流失量减少22.83%,灌水次数减少2次。(2)不同典型年以Y-TNP-N为目标优化的稳产-控污-提效灌溉制度水稻产量介于7.74~7.78 t/hm^(2),同时大幅度减少灌水量进而降低氮磷流失量。【结论】AquaCrop模型可模拟试验区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本文构建的模拟-优化耦合模型可用于优化不同生育期降水年型下稳产-控污-提效的灌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制度 AquaCrop模型 NSGA-Ⅱ优化算法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过程因素对土壤氮素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增健 李江 +2 位作者 缴锡云 郭维华 顾哲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3-97,共5页
【目的】评估秸秆还田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农田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基于Meta分析,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及Science of Direct搜集秸秆还田文献42篇,共得到314对数据,量化秸秆种类、土壤初始条件、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 【目的】评估秸秆还田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农田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基于Meta分析,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及Science of Direct搜集秸秆还田文献42篇,共得到314对数据,量化秸秆种类、土壤初始条件、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氮肥配施量以及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种类秸秆还田均能够提高土壤总氮量;相比黏土,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砂土和壤土的氮素积累;在碱性土壤条件下进行秸秆还田,土壤固氮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后土壤氮素提升率随土壤碳氮比的增加而下降;采用翻耕、旋耕和免耕进行秸秆还田分别提升了9.11%、7.84%、5.34%的土壤总氮量;秸秆还田过程中少量(≤150 kg/hm^(2))和中量(150~250 kg/hm^(2))配施氮肥条件下的土壤固氮效果较为接近,氮肥施用量˃250 kg/hm^(2)时,土壤氮素积累效果显著提升;长期秸秆还田(>10 a)与短期秸秆还田(1~4 a)取得的土壤增氮效果接近。【结论】碱性、低碳氮比的非黏性土壤更有利于秸秆腐解及氮素释放,为促进土壤氮素积累,建议在合理配施氮肥条件下将秸秆以翻耕的方式进行中短期(≤10a)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还田 土壤 氮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田期稻田养分流失特征与回用效果分析
6
作者 王星朗 巫纾予 +2 位作者 刘凯华 缴锡云 王欣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06-113,共8页
[目的]揭示太湖地区泡田期田-沟-河灌排系统稻田养分流失特征及其在尾水回用下养分拦截回用比例及效果。[方法]基于原位试验记录各级灌排单元中的水量、水质,分析泡田期稻田养分流失特征,选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识别各级灌排单元的... [目的]揭示太湖地区泡田期田-沟-河灌排系统稻田养分流失特征及其在尾水回用下养分拦截回用比例及效果。[方法]基于原位试验记录各级灌排单元中的水量、水质,分析泡田期稻田养分流失特征,选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识别各级灌排单元的关键水质因子,并结合水量、水质数据计算尾水回用格局下各水质因子的回用率。[结果]泡田期内各指标浓度在田-沟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河道级延后1~2 d后升高,泡田结束时均高于初始水平,各水质指标浓度随水流流向呈梯级递减趋势。田-沟级关键水质因子为氮,随水流至河道级后转变为化学需氧量(COD)。在尾水回用格局下,总回用水量达到泡田定额的45.56%,总氮(TN)、铵态氮(NH_(4)^(+)-N)、总磷(TP)、COD回用率分别达到51.96%、33.68%、57.61%、42.65%。[结论]泡田期灌溉定额大,稻田养分流失风险高,通过尾水回用可有效减少泡田定额,并将稻田排水中的养分回归入田以降低污染物外排风险。本研究有助于从灌排单元尺度上提高节水、减排水平,助力太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田期 面源污染 养分流失 尾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加固土质排水沟边坡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罗丹虎 缴锡云 +3 位作者 巫纾予 刘凯华 郭维华 李焕弟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1-78,共8页
【目的】探究应用微生物诱导CaCO3沉淀(MICP)固结土壤技术对于土质排水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土工直剪试验和数值模拟法研究不同工况下MICP加固的土坡稳定性,为MICP生物护坡措施应用于土坡加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OD600=0... 【目的】探究应用微生物诱导CaCO3沉淀(MICP)固结土壤技术对于土质排水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土工直剪试验和数值模拟法研究不同工况下MICP加固的土坡稳定性,为MICP生物护坡措施应用于土坡加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OD600=0.97的巴氏芽孢杆菌和1 mol/L的固结液(CO(NH_(2))_(2)∶CaCl_(2)=1∶1),固菌比为5∶3,添加15%固结液质量的脲酶抑制剂。布置4个试验土箱,设置对照组CK和固结组C1、C2、C3,对照组喷洒清水,设计入渗10 cm土层,固结组按先固结液后菌液顺序喷洒设计入渗5、10、15 cm土层。对固结后的风干土、饱和土、落干土进行直剪试验,利用直剪结果分析不同工况土坡稳定性。【结果】MICP处理的土体抗剪强度均有所提升;饱和处理后CK、C1、C2、C3的内摩擦角降幅为46.67%,39.73%,28.98%和27.85%,黏聚力降幅76.37%,62.83%,39.09%和51.62%,CK土坡处于欠稳定,C1、C2、C3土坡满足安全要求,黏聚力是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结论】MICP可以提高土质排水沟边坡的稳定性,其最佳固结深度是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P固结 土质边坡 固结深度 边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调控要素对水流运动过程的影响
8
作者 苏维良 刘凯华 缴锡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自动调控畦灌是提高灌水质量、减少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措施。为探究自动调控畦灌系统如何合理选取调控要素,通过畦灌观测试验获取畦田自然参数,结合WinSRFR模型模拟畦灌过程,分析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停水距离、停水时间和入畦流量对水流运... 自动调控畦灌是提高灌水质量、减少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措施。为探究自动调控畦灌系统如何合理选取调控要素,通过畦灌观测试验获取畦田自然参数,结合WinSRFR模型模拟畦灌过程,分析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停水距离、停水时间和入畦流量对水流运动过程和土壤水分入渗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停水距离和停水时间在田面水流推进过程、消退过程、土壤水分入渗分布以及灌水质量等方面的调节效果相似。对于100 m畦长的典型试验畦田,七成改水、七五改水、八成改水、八五改水、九成改水的调控效果分别对应灌水量70、80、90、100、110 mm。停水时机对畦田后段的水流推进、消退过程影响较大,而对畦田前段的水流推进、消退过程影响较小,不同改水成数或灌水量并不能显著改变畦田前段的土壤水分入渗分布。调控流量较停水距离和停水时间可以更有效地调控畦田前段的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因此在优先考虑经济性的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推荐调控灌水量,而在追求精准调控的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推荐调控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SRFR模型 畦灌过程模拟 自动调控 灌水技术要素 水流运动过程 灌水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充分灌溉制度对Jensen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缴锡云 雷志栋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2,共3页
分析了非充分灌溉中作物各生育阶段最优耗水量及产量对Jensen模型的敏感性。基于灌溉制度优化模型,构建了非充分灌溉制度对Jensen模型的敏感度计算公式,并以北京永乐店试验站1998~1999年度冬小麦的水分生产函数为例,进行了非充分灌溉... 分析了非充分灌溉中作物各生育阶段最优耗水量及产量对Jensen模型的敏感性。基于灌溉制度优化模型,构建了非充分灌溉制度对Jensen模型的敏感度计算公式,并以北京永乐店试验站1998~1999年度冬小麦的水分生产函数为例,进行了非充分灌溉制度对Jensen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Jensen模型参数λi的波动对最优灌溉制度以及产量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2与返青—拔节、灌浆—成熟阶段相比,拔节—孕穗、孕穗—灌浆阶段的最优耗水量计算结果受参数λi波动的影响比较小;3与返青—拔节、灌浆—成熟阶段相比,拔节—孕穗、孕穗—灌浆阶段的Jensen模型参数λi波动对各阶段最优耗水量及产量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NSEN模型 非充分灌溉制度 敏感性分析 水分生产函数 1999年度 计算结果 最优灌溉制度 成熟阶段 耗水量 参数λ 生育阶段 优化模型 计算公式 拔节 灌浆 产量 敏感度 冬小麦 试验站 波动 返青 相比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稳健回归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缴锡云 雷志栋 彭世彰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3,共4页
针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中存在对异常值抵抗能力较弱的问题,采用稳健回归方法建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基于北京永乐店试验站1998~1999和1999~2000年度的冬小麦灌溉试验资料,将Jensen模型线性化后利用稳健回归方法求得各... 针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中存在对异常值抵抗能力较弱的问题,采用稳健回归方法建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基于北京永乐店试验站1998~1999和1999~2000年度的冬小麦灌溉试验资料,将Jensen模型线性化后利用稳健回归方法求得各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并与常规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Jensen模型的建立,稳健回归方法精度较高、抵抗数据污染的能力较强,优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健回归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JENSE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畦灌表施肥料条件下氮素入渗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缴锡云 虞晓彬 +1 位作者 张仙 王志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10,13,共4页
研究畦灌表施肥料条件下的氮素入渗量估算模型,旨在可以利用水分入渗模型及地表水流运动与氮素浓度观测值,估算出灌后肥料在土壤中沿畦长方向的分布,避免取土样化验测定灌水前后土壤中氮素含量方法工作量大的缺陷.试验于2010年3月在河... 研究畦灌表施肥料条件下的氮素入渗量估算模型,旨在可以利用水分入渗模型及地表水流运动与氮素浓度观测值,估算出灌后肥料在土壤中沿畦长方向的分布,避免取土样化验测定灌水前后土壤中氮素含量方法工作量大的缺陷.试验于2010年3月在河北省南皮县双庙育种农场的冬小麦畦田中进行,共设计6个试验方案,分别观测地表水流的推进与消退时间、地表水流中尿素浓度及灌水前后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态氮浓度.与取土化验的实测值相比,利用本文氮素入渗量估算模型得到的氮素入渗量值的相对误差均值在6.71%~12.35%之间.结果表明,构建的畦灌表施肥料下氮素入渗量估算模型,只需观测田面水流推进、消退过程和地表水流中的浓度变化过程,便可估算沿畦长方向各点氮素入渗量并评价施肥质量,观测方便,田间试验工作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畦灌 表施肥料 Kostiakov模型 氮素入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育期覆膜冬小麦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缴锡云 李少华 +2 位作者 田树魁 郭虎将 路素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共3页
冬小麦全生育期覆膜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该技术采用冬小麦穴播方式,自播种至收割的整个生育期内,地膜始终覆盖在地面。根据1997 年10 月至1998 年6 月在东光县龙王李乡进行的灌溉试验,初步确定了冬小麦全... 冬小麦全生育期覆膜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该技术采用冬小麦穴播方式,自播种至收割的整个生育期内,地膜始终覆盖在地面。根据1997 年10 月至1998 年6 月在东光县龙王李乡进行的灌溉试验,初步确定了冬小麦全生育期覆膜灌溉的适宜灌溉制度,在偏湿润年为:灌3 次水( 包括播前水) ;播前水定额根据土壤墒情确定,一般为450 ~900 m 3 /h m 2 ;起身~拔节期的灌水定额为600 m 3/h m 2 ;抽穗~灌浆期的灌水定额为450 m 3 /hm 2 ;总灌溉定额为1500 ~1950 m 3 /h m 2 ;试验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的相比,全生育期覆膜冬小麦,节水412 % ,产量提高228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全生育期覆膜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P神经网络描述作物-水模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缴锡云 雷志栋 +1 位作者 杨诗秀 丛振涛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研究了利用 BP神经网络描述作物 -水模型的方法。将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作为输入 ,将作物单产作为输出 ,构建了具有 1个隐含单元层的 BP神经网络结构。利用北京永乐店试验站 1998~ 1999年度的冬小麦灌溉试验资料作为样本进行训练和检验 ... 研究了利用 BP神经网络描述作物 -水模型的方法。将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作为输入 ,将作物单产作为输出 ,构建了具有 1个隐含单元层的 BP神经网络结构。利用北京永乐店试验站 1998~ 1999年度的冬小麦灌溉试验资料作为样本进行训练和检验 ,得到了作物 -水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 ,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水模型 耗水量 产量 人工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 作物生长过程 水分变化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靠新的理论技术推动节水灌溉研究的突破 被引量:10
14
作者 缴锡云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4,8,26,共6页
在总结我国节水灌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新的灌溉评价理论、3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 )、转基因工程等理论与技术在节水灌溉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作者认为 ,节水灌溉研究的突破必须依靠新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来支撑。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生态效益 单位面积产量 3S技术 精准农业 灌溉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卫星定位系统 遥感技术 转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膜孔灌溉的最优灌溉制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缴锡云 雷志栋 +2 位作者 李少华 郭虎将 路素梅 《河北水利水电技术》 2002年第1期29-30,共2页
根据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在沧州市郊区进行的灌溉试验资料,得到了干旱年份冬小麦膜孔灌溉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了优化模型,并针对不同的可利用水资源量,通过计算得到了最优灌溉制度。
关键词 冬小麦 膜孔灌溉 水分生产函数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节水灌溉的推广目标与研究方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缴锡云 李少华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1-6,16,共7页
河北省属于极度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灌溉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是缓解河北省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在节水灌溉推广与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 河北省属于极度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灌溉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是缓解河北省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在节水灌溉推广与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节水灌溉的推广目标与研究方向。作者认为,应该切实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按灌区的具体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推广目标,对于先进的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应遵照各自的适用条件进行推广;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地面灌水技术、覆膜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灌溉决策及非充分灌溉技术的持续与深入,作为技术储备的渗灌技术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节水灌溉 灌水方法 灌水技术 推广目标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河北段输水能力计算
17
作者 缴锡云 刘增富 +2 位作者 彭世彰 王维汉 马海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1,15,共4页
针对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河北段的输水能力进行了研究。渠段的输水能力是指渠段所能通过的最大入流量,即渠段的首端断面所能通过的最大流量。根据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近4年的实测数据,构建了适于干河床水流推进过程渗漏损失的改进模... 针对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河北段的输水能力进行了研究。渠段的输水能力是指渠段所能通过的最大入流量,即渠段的首端断面所能通过的最大流量。根据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近4年的实测数据,构建了适于干河床水流推进过程渗漏损失的改进模型、小水深情况下的糙率加大模型,并采用均匀试验优选方法对水力参数进行了反演,利用非恒定流模型对引黄济津河北段渠系输水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渗漏损失改进模型、小水深情况下的糙率加大模型是合理的,反演得到的参数是精确的;由于在水流推进与涨水阶段渠床的非稳定渗漏起了较大作用,所以各渠段的输水能力在非稳定输水阶段比稳定输水阶段稍大。输水能力的计算结果可以为引黄济津未来几年的输水规划与调度提供具体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济津 输水能力 渗漏损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泵系统中部分水泵断电的水锤计算
18
作者 缴锡云 《海河水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6期28-31,共4页
以装有两阶段缓闭蝶阀的并联泵系统为例,采用特征线法推导出了部分水泵事故断电,其余水泵正常运行情况下的水锤计算公式。
关键词 并联泵系统 部分水泵断电 水锤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资料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34
19
作者 丁加丽 彭世彰 +2 位作者 徐俊增 缴锡云 罗玉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3-637,共5页
针对利用FAO56-PM法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时气象资料需求往往不易满足的问题,研究了温度法及基于温度资料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FAO56-PM法ET0计算值为标准,比较分析了Hargreaves法、改进的Thornthwaite法、简化的FAO56-PM... 针对利用FAO56-PM法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时气象资料需求往往不易满足的问题,研究了温度法及基于温度资料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FAO56-PM法ET0计算值为标准,比较分析了Hargreaves法、改进的Thornthwaite法、简化的FAO56-PM法以及Mc cloud法在我国湿润气候区的应用效果,评价了校正后的温度法以及基于温度资料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该气候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ET0较小时,Hargreaves法、改进的Thornthwaite法和简化的FAO56-PM法计算值较FAO56-PM法偏大,在ET0较大时较FAO56-PM法偏小;改进后的Thornthwaite法与FAO56-PM法最为接近,Mc cloud法与FAO56-PM法的计算结果差异最大;除Mc cloud法外,校正后的温度法检验合格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地区适用性;基于温度资料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结果好于校正后的Thornthwaite法和Mc cloud法,可应用于只有温度资料时湿润气候区ET0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温度法 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湿润气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节水灌溉的推广目标与研究方向
20
作者 缴锡云 李少华 《河北水利水电技术》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河北省属于极度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灌溉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是缓解河北省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在节水灌溉研究与推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 河北省属于极度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灌溉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是缓解河北省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在节水灌溉研究与推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节水灌溉的推广目标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水资源 喷灌 微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