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寿宁米糕
1
作者 缪伊雯 《中国食品》 2025年第5期115-115,共1页
在福建省宁德市,有一座隐匿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县城--寿宁县,独特的地形与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出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最能触动寿宁人心灵的,便是那一碗寿宁米糕。不了解的人可能以为寿宁米糕是一款烘焙糕点,其... 在福建省宁德市,有一座隐匿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县城--寿宁县,独特的地形与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出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最能触动寿宁人心灵的,便是那一碗寿宁米糕。不了解的人可能以为寿宁米糕是一款烘焙糕点,其实它和广东肠粉、遵义米皮一样,是一种以大米为原料,磨浆后蒸制而成的小吃。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升起,寿宁的小巷里便处处弥漫着米香,寿宁人便陆陆续续地走进门店,吃上一份寿宁米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米糕 磨浆 蒸制 福建省宁德市 烘焙 寿宁 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公的绿茶
2
作者 缪伊雯 《中国食品》 2025年第3期118-118,共1页
我的老家有片茶园,儿时每逢假期,我总会背 上外公为我专门编织的小背篓,慢慢地跟在他的身 后去采茶。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的奇妙之旅,我坐在那里,听山中知了的鸣叫,听 微风轻拂过茶叶时的沙沙作响声。有时外公会在山 中... 我的老家有片茶园,儿时每逢假期,我总会背 上外公为我专门编织的小背篓,慢慢地跟在他的身 后去采茶。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的奇妙之旅,我坐在那里,听山中知了的鸣叫,听 微风轻拂过茶叶时的沙沙作响声。有时外公会在山 中摘些野果给我,并轻轻说道:“这些野果就像茶 一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他目光柔和,如同山 间的风,轻抚着我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果 亲密接触 大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寿眉白茶品质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缪伊雯 周静芸 +4 位作者 杨春明 罗正飞 汪毅 龚正礼 童华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83-294,共12页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寿眉白茶品质及其物质基础。本研究以福安大白茶(FA)、福鼎大毫茶(FD)、梅占(MZ)和凤庆大叶种(FQ)所制寿眉白茶为原料,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顶空固相微萃取结...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寿眉白茶品质及其物质基础。本研究以福安大白茶(FA)、福鼎大毫茶(FD)、梅占(MZ)和凤庆大叶种(FQ)所制寿眉白茶为原料,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寿眉白茶品质,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其置换检验,并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和P值筛选标志差异性化合物。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加工的白茶的感官评价和理化结果均存在差异,其中4个茶树品种的寿眉白茶在感官品质上均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且各具特色。不同的寿眉白茶的水浸出物为45.48%~46.89%,茶多酚为16.79%~19.96%,咖啡碱为41.34~56.61 mg/g,茶黄素总量为3.31~8.22 mg/g,儿茶素总量为143.90~165.62 mg/g,非酯型儿茶素含量为21.55~36.01 mg/g,酯型儿茶素含量为114.14~134.16 mg/g,游离氨基酸总量为30.35~38.31 mg/g,不同茶样在非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上存在差异。4个茶样共检测出5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总量范围在121.63~203.43μg/g,其中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占比最多。不同的茶样在挥发性化合物的香气类型、种类及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4个茶样的93个化合物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可实现对茶样的有效区分,并筛选出56种影响其品质的标志差异性化合物(VIP值>1且P<0.05)。综上所述,不同茶树品种对寿眉白茶品质特征存在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4种寿眉白茶的品质调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寿眉白茶 感官品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探究压制及陈化对南川大树茶毛茶及其沱茶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白菲 缪伊雯 +5 位作者 郑姝婷 王立磊 崔俊峰 魏昊 闫敬娜 童华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79-289,共11页
为探究南川大树茶毛茶压制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及陈化对其沱茶香气的影响,本文采用传统感官评审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 为探究南川大树茶毛茶压制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及陈化对其沱茶香气的影响,本文采用传统感官评审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茶样香气进行分析,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analysis, OPLS-DA)建立判别模型,并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importancein projection,VIP值)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不同茶样中的特征香气。结果表明:南川大树茶毛茶压制前后与沱茶陈化处理后其香气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HS-SPME-GC-MS从6个茶样中共鉴定出114种香气成分,与毛茶相比,压制后沱茶的香气种类及含量均明显降低,1-辛烯-3-醇等低沸点香气化合物损失较大;通过陈化处理的沱茶香气种类更为丰富,其中1,2-二甲氧基苯为陈化处理后沱茶样品中的特有物质。基于107种共有香气成分建立的OPLS-DA可实现对不同茶样的有效区分,以VIP值>1与OAV>1为标准共筛选出23种特征香气成分,苯乙醇、(E)-2-庚烯醛等17种香气成分为大树茶毛茶样品中重要的香气成分,反式-2-壬醛、反-2-辛烯醛等6种香气成分为大树茶沱茶样品中的重要香气成分。本研究为大树茶沱茶的加工贮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川大树茶沱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香气 压制 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GC-MS融合技术的优质红茶和缺陷红茶香气品质评价
5
作者 王立磊 杨艳芹 +6 位作者 谢佳灵 缪伊雯 王启威 江用文 邓余良 童华荣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2组茶样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影响两类茶样分类的关键差异组分。结果显示:GC-E-Nose(44维)和GC-MS(73维)相融合可以得到117维融合数据集,用其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以实现两类红茶的准确分类,其模型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R_(Y)^(2)=0.976,Q^(2)=0.959)较单一的GC-E-Nose或GC-MS数据模型更优。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1.6和P<0.05双变量原则,共筛选出二甲基硫醚(B3、B25)、β-紫罗酮(A59)、(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A20)、二氢猕猴桃内酯(A64)、芳樟醇(A17)、苯乙醇(A19)、δ-辛内酯(A41)和γ-壬内酯(A45)8个关键香气组分对分类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GC-E-Nose与GC-MS融合技术可以实现缺陷红茶和优质红茶的快速、准确分类,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感官审评方法的补充,为红茶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融合技术 红茶 香气 快速气相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霉菌毒素危害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缪伊雯 白菲 童华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52-362,共11页
茶叶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在种采、加工和流通环节极易受到霉菌侵染,产毒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霉菌毒素,造成人类饮用茶汤可能存在摄入霉菌毒素的风险。本文对茶叶中霉菌毒素的来源、种类及危害进行了简述,对茶叶中霉菌毒素污染... 茶叶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在种采、加工和流通环节极易受到霉菌侵染,产毒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霉菌毒素,造成人类饮用茶汤可能存在摄入霉菌毒素的风险。本文对茶叶中霉菌毒素的来源、种类及危害进行了简述,对茶叶中霉菌毒素污染现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相关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对茶叶中霉菌毒素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茶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霉菌毒素 危害 检测技术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不同足火方式对金牡丹工夫红茶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魏昊 蓝天梦 +4 位作者 缪伊雯 孟庆 坤吉瑞 张玉 童华荣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为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红茶香气的影响,以金牡丹茶树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高温热风(80℃)、低温热风(40℃)、脱水热风(热泵)、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加工工夫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 为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红茶香气的影响,以金牡丹茶树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高温热风(80℃)、低温热风(40℃)、脱水热风(热泵)、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加工工夫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气相色谱-嗅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以及香气审评方法,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工夫红茶关键香气化合物种类、含量及其对香气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红茶在香型、香气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气审评表明,高温干燥红茶呈现不愉悦的闷味,低温干燥红茶花香不显且青草气较重,热泵干燥红茶呈现清爽的花香,冷冻干燥红茶香气协调,花果香保留好且青气不显。GC-MS结果表明,4-戊烯醛、1-辛烯-3-酮、(E)-3-己烯-1-醇乙酸酯等物质仅在高温干燥工夫红茶中检出,是高温干燥红茶闷味的来源;低温干燥红茶中由OAV及GC-O判定为活性香气成分的呈花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显著较低,呈青草气的(Z)-2-戊烯醇等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高温干燥工夫红茶,热泵干燥红茶中由OAV及GC-O判定为活性香气成分的呈花果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醛、苯乙醛、水杨酸甲酯、香叶醇,以及呈青草气的(Z)-2-戊烯醇等含量与贡献度均高于其他干燥方式红茶;冷冻干燥红茶中上述香气物质含量及比例均衡。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和拟合预测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结果表明,OPLS-DA模型可靠且筛选出19种VIP值高于1的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热泵及冷冻干燥技术均能有效减少传统高温足干工艺所产生的闷味,可用于提高红茶花果香气品质。该研究可为红茶加工中香气品质的提升及工艺选择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香气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暑神草”柳叶腊梅
8
作者 缪伊雯 《中国食品》 2025年第7期109-109,共1页
在山坡下部裸岩附近及山麓、溪谷两旁的灌木丛中,常能见到成片生长的一种植物,它的叶片狭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恰似柳叶般柔美,故此得名“柳叶腊梅”。柳叶腊梅隶属腊梅科腊梅属,是半常绿灌木,在安徽、江西等地常能寻觅到它的身影。柳... 在山坡下部裸岩附近及山麓、溪谷两旁的灌木丛中,常能见到成片生长的一种植物,它的叶片狭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恰似柳叶般柔美,故此得名“柳叶腊梅”。柳叶腊梅隶属腊梅科腊梅属,是半常绿灌木,在安徽、江西等地常能寻觅到它的身影。柳叶腊梅的花朵小巧玲珑,金黄的花瓣质感如同蜡质,在寒冬时节傲然绽放,为寂寥的季节带来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叶腊梅 裸岩 腊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