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绵羊源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1
作者 李霞 何艺 +5 位作者 蔡旭航 罗润波 郭容利 索朗斯珠 毛立 李彬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641-5650,共10页
为了解绵羊源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特征,本研究从绵羊腹泻病料中分离了一株MRV,命名为MRV-XJ23株,经RT-PCR、电镜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后,扩增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 为了解绵羊源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特征,本研究从绵羊腹泻病料中分离了一株MRV,命名为MRV-XJ23株,经RT-PCR、电镜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后,扩增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RV-XJ23分离株可在MDBK细胞稳定传代,产生特异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为10^(6)TCID_(50)·mL^(-1)。MRV感染细胞经IFA检测可观察到特异荧光,电镜可观察到直径约70 nm的无囊膜病毒粒子。经RT-PCR扩增和测序获得MRV全基因组,该毒株共10个节段,全长23534 bp。序列对比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MRV-XJ23株为MRV-1血清型,其在韩国蝙蝠源BatMRV2/SNU1/Korea/2021毒株基础上,与日本的人源Homo sapiens/Osaka2005株L3、M2、S 4基因、印度牛源C/bovine/Indiana/MRV00304/2014株S 1基因重配,形成一株新的MRV。本研究首次从腹泻绵羊肛拭子中分离获得一株MRV-1型重配毒株,证明绵羊可感染MRV,拓宽了病毒感染宿主谱,且感染毒株为蝙蝠源、人源和牛源MRV重配毒株,证明这些毒株跨物种感染后发生了复杂的重配。本研究揭示了MRV在各物种中循环传播对公共卫生的风险,提升了深入研究MRV在绵羊乃至家畜中的流行病学、重配规律和致病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 绵羊 分离鉴定 重配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西藏分离株HA和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索朗斯珠 邹威 +2 位作者 王灿 陈焕春 金梅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59-1666,共8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掌握西藏各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情况及其与国内外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和流行规律之间的关系,作者选择了2009年不同时间从西藏部分地市养殖场分离的3株禽流感H9N2亚型毒株,采用RT-PCR技术对其HA和NA...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掌握西藏各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情况及其与国内外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和流行规律之间的关系,作者选择了2009年不同时间从西藏部分地市养殖场分离的3株禽流感H9N2亚型毒株,采用RT-PCR技术对其HA和N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所得全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株西藏分离病毒之间的HA和NA基因变异程度不大,同源性达到98%以上,在遗传进化中均属于欧亚分支中的类Bj/94亚分支,3株西藏分离毒的HA基因与Bj/94的同源性在核苷酸水平为88.7%~88.8%,在氨基酸水平为93.4%~93.6%;NA基因与Bj/94的同源性在核苷酸水平为92.7%~93.0%,在氨基酸水平为93.4%~94.0%;3株西藏分离毒株可能与Bj/94由同一毒株进化而来。由于基因突变使Tb/1毒株的HA基因在313位出现了1个新的糖基化位点,Tb/4毒株的NA基因缺失了146位的糖基化位点;唾液酸吸附位点上有明显的突变;HA的裂解位点附近和NA基因的受体结合位点区域内都有氨基酸突变。HA和NA基因的变异可能与适应高原缺氧、高海拔等特殊气候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9N2亚型 HA基因 NA基因 遗传变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萨市牦牛乳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3
作者 拜占春 黄家艳 +1 位作者 李子轩 索朗斯珠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4期1-4,共4页
该试验采集西藏拉萨市牦牛乳源样品共50份,经生物学鉴定得到24株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菌株对四环素、米诺环素、头孢唑啉和羧苄西林较敏感,但对红霉素、麦迪霉素和氨苄西林表现为耐药;经耐药基因检测发现,tetM基因检出率最高为45.8... 该试验采集西藏拉萨市牦牛乳源样品共50份,经生物学鉴定得到24株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菌株对四环素、米诺环素、头孢唑啉和羧苄西林较敏感,但对红霉素、麦迪霉素和氨苄西林表现为耐药;经耐药基因检测发现,tetM基因检出率最高为45.83%,ermB、tetO、ermA、pbp2b检出率分别为20.83%、12.5%、0、0。本次试验通过对西藏拉萨地区牦牛乳源链球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情况进行研究,为后续牦牛源链球菌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链球菌 病原分离鉴定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鸡支原体抗体检测与病原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索朗斯珠 《中国兽药杂志》 2005年第7期38-40,共3页
采用支原体血清学、分离培养、形态学、生物化学试验对藏鸡支原体进行抗体检测与分离、鉴定,以确定藏鸡支原体病的感染程度及病原种属。试验结果表明藏鸡支原体病原为鸡毒支原体。
关键词 抗体检测 病原 鉴定 鸡支原体病 鸡毒支原体 分离培养 化学试验 感染程度 试验结果 血清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的区域试验
5
作者 索朗斯珠 旦巴次仁 +5 位作者 查果 曾群辉 朱国玉 米玛次仁 嘎瓦 边巴次仁 《中国草食动物》 2008年第2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大肠埃希氏菌病 灭活疫苗 牦牛 区域试验 免疫效力试验 水样粪便 大量死亡 那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仔猪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玲 蒲万霞 +2 位作者 常惠芸 华兰英 索朗斯珠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10期50-54,共5页
仔猪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猪轮状病毒是一种条件性病原,一般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免疫力下降时可暴发。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饲... 仔猪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猪轮状病毒是一种条件性病原,一般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免疫力下降时可暴发。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饲养管理和有效疫苗接种。研制新一代高效、廉价疫苗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掌握仔猪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可为其诊断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该病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文章综述了引起仔猪腹泻的猪轮状病毒的分群和分型、培养特性、流行病学、预防治疗及疫苗研制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轮状病毒 仔猪腹泻 流行病学 病原 疫苗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主要寄生虫的防治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家奎 昂宗拉姆 +3 位作者 次卓嘎 索朗斯珠 贡嘎 旦巴次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2-164,共3页
文章对牦牛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和药物治疗进行了概述,指出了目前牦牛寄生虫病防治的不足,并探讨了防治牦牛寄生虫病药物的研制方向。
关键词 牦牛 寄生虫病 药物治疗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桃素的提取分离及其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玲 索朗斯珠 马俊英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5期32-35,共4页
金丝桃素为贯叶连翘中抗病毒的活性单体,属二蒽酮类。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发现,金丝桃素具有抗抑郁、抗肿瘤、抗病毒、止血消炎以及光动活性等特点。目前关于金丝桃素的研究,国内多处于药理临床研究阶段,主要集中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和抗... 金丝桃素为贯叶连翘中抗病毒的活性单体,属二蒽酮类。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发现,金丝桃素具有抗抑郁、抗肿瘤、抗病毒、止血消炎以及光动活性等特点。目前关于金丝桃素的研究,国内多处于药理临床研究阶段,主要集中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和抗病毒研究方面,国外现已将其用于抑郁症、艾滋病等的临床治疗。鉴于金丝桃素突出的抗病毒作用,以及作为癌症的光化学治疗的一种有前途的内源性光敏剂,文章对金丝桃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多种药理作用做了系统阐述,以期为金丝桃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素 贯叶连翘 提取 药理作用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活性物质对断乳仔猪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玲 蒲万霞 +6 位作者 扎西英派 索朗斯珠 孟晓琴 李芸 程胜利 孟聚诚 华兰英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8期9-12,共4页
选取28日龄断奶的[杜×(大×长)]三元杂交仔猪10头,平均初始体重为5.62 kg±1.16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相同的基础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剂量为10mL/只,连续服用10 d。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 选取28日龄断奶的[杜×(大×长)]三元杂交仔猪10头,平均初始体重为5.62 kg±1.16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相同的基础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剂量为10mL/只,连续服用10 d。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Erythrocyte C3bR,E-C3bR)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Erythrocyte ICR,E-ICR)试验,探讨酵母活性物质对断乳仔猪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试验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R)在服药后第1周、第2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第3周无明显差异。试验组E-C3bRR和E-ICRR,在服药后第1周、第2周与服药前相比差异亦极显著(P<0.01),第3周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口服酵母活性物质可增强断乳仔猪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活性物质 红细胞免疫 C3B受体 断奶仔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β2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0
作者 索朗斯珠 黄家旗 +4 位作者 罗润波 吴丹 蔡重振 李宇鹏 叶丽君 《高原农业》 2023年第4期359-371,共13页
为了原核表达一株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Qinghai-1的β2基因及了解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首先利用PCR扩增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双酶切技术、SDS-PAGE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表达情况进行鉴定,其次... 为了原核表达一株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Qinghai-1的β2基因及了解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首先利用PCR扩增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双酶切技术、SDS-PAGE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表达情况进行鉴定,其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对β2毒素蛋白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蛋白特殊区域、三级结构及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等多方面进行预测分析。原核表达结果显示: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β2基因在温度为37℃,IPTG浓度为1.5 mmoL/L,培养时间为8 h~10 h的条件下可得到大小约为28KD的可溶于细胞质的不含信号肽的目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β2基因大小为798 bp,共编码265个氨基酸,与印度的产气荚膜梭(FR687302.1)的β2毒素基因相似性最高;其分子式为C_(1392)H_(2136)N_(356)O_(418)S_(11),分子量为30.9 ku,pI=6.04,负电荷(Asp+Glu)残基总数36个,正电荷(Arg+Lys)残基总数35个,脂肪指数:74.64,不稳定指数:28.52,亲水性总平均值(GRAVY):-0.478;拥有1个跨膜螺旋和35个潜在磷酸化位点;为含跨膜结构的、含信号肽的、含磷酸化位点的、含多个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的、稳定的亲水性蛋白。研究结果旨在准确预测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β2毒素抗原表位,为进一步研究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β2毒素致病机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产气荚膜梭菌 β2基因 原核表达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林芝地区藏猪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业芬 王震 +3 位作者 牛家强 商鹏 索朗斯珠 强巴央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143-146,共4页
[目的]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藏猪的心电图测定和分析,探索其心电图特征,为兽医临床诊断提供资料。[方法]利用数字单道心电图仪,分别描记和分析了西藏林芝地区46头藏猪的Ⅰ、Ⅱ、Ⅲ标准导联,a VR、a VL、a VF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和V1、V2、V3... [目的]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藏猪的心电图测定和分析,探索其心电图特征,为兽医临床诊断提供资料。[方法]利用数字单道心电图仪,分别描记和分析了西藏林芝地区46头藏猪的Ⅰ、Ⅱ、Ⅲ标准导联,a VR、a VL、a VF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和V1、V2、V3、V4、V5和V6单极胸导联的心电图。[结果]西藏林芝地区藏猪心率为(124.49±44.06)次/min,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但窦性心律不齐发生率为39.13%;QRS心电轴范围为-80°至186°,其中左偏、右偏发生率分别为19.6%;各波形和波向在不同导联一致性较好,各波的间期时间分别为:P波(37.17±7.85)ms、P-R间期(83.62±13.15)ms、QRS间期(50.86±8.13)ms、Q-T间期(226.23±19.12)ms、Q-Tc间期(225.47±31.23)ms,但各波和间期时间在成年和幼年间及公猪和母猪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率较快、心律不齐和心电轴偏离发生率较高是西藏藏猪正常心电图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藏猪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啤酒酵母传代培养的关键因素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玲 蒲万霞 +5 位作者 常惠芸 华兰英 索朗斯珠 胡振英 魏小娟 孟晓琴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11期96-98,共3页
啤酒酵母主要生长在偏酸性、含糖较丰富的环境中,在其传代培养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酵母死亡,甚至产生自溶。传代培养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防止酵母细胞的自溶,只能控制酵母细胞自溶的限度。通过观察不同pH、装液量、酵母浸膏浓度、葡萄糖浓度... 啤酒酵母主要生长在偏酸性、含糖较丰富的环境中,在其传代培养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酵母死亡,甚至产生自溶。传代培养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防止酵母细胞的自溶,只能控制酵母细胞自溶的限度。通过观察不同pH、装液量、酵母浸膏浓度、葡萄糖浓度、麦芽汁、紫外线照射、温度因素对啤酒酵母传代培养的影响,确定酵母菌的最佳培养方式及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值。优化后的啤酒酵母传代培养条件为:pH为5.0,温度为30℃,接种量为100 mL/L,葡萄糖浓度50 g/L,酵母浸膏浓度2.0 g/L,装液量以小于60%为宜,以增加摇瓶内的溶氧量。此外,增加摇床转速也可提高摇瓶的通气量,以40 r/min较为理想。转接酵母前,过滤去除麦芽汁培养基中析出的冷凝固物。传代培养过程中应避免紫外线辐射,以减少酵母细胞衰老、死亡及自溶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传代培养 自溶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的制备 被引量:8
13
作者 曾群辉 朱国玉 +2 位作者 索朗斯珠 旦巴次仁 布旺堆 《中国兽药杂志》 2007年第9期24-26,共3页
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致病性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按常规方法制备了4批氢氧化铝胶灭活疫苗。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液培养、纯粹检验、活菌计数、灭活等进行了探索,并对用该菌研制成的疫苗进行了常规检验。结果4批灭活疫苗经无菌检验为阴... 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致病性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按常规方法制备了4批氢氧化铝胶灭活疫苗。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液培养、纯粹检验、活菌计数、灭活等进行了探索,并对用该菌研制成的疫苗进行了常规检验。结果4批灭活疫苗经无菌检验为阴性;经物理性状检验为:静置后上层是淡黄色的澄明液体,下层为灰白色沉淀,振荡后呈均匀混浊液;经牦牛安全检验结果为安全;经牦牛效力试验有效。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为免疫预防该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大肠埃希氏菌病 氢氧化铝胶佐剂 灭活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桃素体外抗口蹄疫OS/99 BF_(13)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玲 陈积红 +4 位作者 索朗斯珠 蒲万霞 李宏胜 尚若峰 梁剑平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2期62-64,共3页
金丝桃素属二蒽酮类,是贯叶连翘中最具生物活性的物质,为抗病毒的中草药活性单体,亦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抑郁及其光敏活性。本试验通过光敏活性及氧依赖性试验,发现氧气也是金丝桃素抗病毒活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氧气浓度增加时,0.5μg/m... 金丝桃素属二蒽酮类,是贯叶连翘中最具生物活性的物质,为抗病毒的中草药活性单体,亦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抑郁及其光敏活性。本试验通过光敏活性及氧依赖性试验,发现氧气也是金丝桃素抗病毒活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氧气浓度增加时,0.5μg/mL的金丝桃素浓度即可对口蹄疫OS/99 BF13病毒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通过金丝桃素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所致细胞病变及其作用环节的研究观察,发现其对口蹄疫OS/99 BF13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并对吸附于细胞表面及进入细胞内的口蹄疫OS/99 BF13病毒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素 口蹄疫病毒 细胞病变 细胞毒性 抑制作用 光敏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凝集素的测定及其提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查果 曾群辉 +1 位作者 索朗斯珠 赵晓玲 《中国兽药杂志》 2004年第8期17-18,共2页
对药用植物山茱萸进行了血凝活性测定及提取方法的比较。将未经炮制的山茱萸粉碎 ,用不同的缓冲液在不同的pH和含不同浓度NaCl的浸提液中浸泡并制备浸提液。对不同缓冲液的浸提液分别进行了血凝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山茱萸在 1mol/LNaCl... 对药用植物山茱萸进行了血凝活性测定及提取方法的比较。将未经炮制的山茱萸粉碎 ,用不同的缓冲液在不同的pH和含不同浓度NaCl的浸提液中浸泡并制备浸提液。对不同缓冲液的浸提液分别进行了血凝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山茱萸在 1mol/LNaCl 甘氨酸缓冲液 (pH 3)的浸提液中活性最强 ,并能被N 乙酰葡萄糖胺所抑制 ;在 80 %饱和浓度硫酸胺溶液中沉淀最多 ,活性最强 ,其活性蛋白含量为 4 .1%。本试验为开发利用山茱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凝集素 测定技术 提取方法 血凝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免疫增强制剂对早期断乳仔猪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玲 蒲万霞 +6 位作者 扎西英派 索朗斯珠 孟晓琴 李芸 程胜利 孟聚诚 华兰英 《中国兽药杂志》 2007年第11期4-7,共4页
选取28日龄断奶的三元[杜×(大×长)]杂交仔猪15头,平均初始体重为(5.22±0.89)kg,随机分为3组:活性卵白组、活性酵母组和对照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两个处理组在相同的基础日粮中分别口服卵白制剂及酵母制剂,剂... 选取28日龄断奶的三元[杜×(大×长)]杂交仔猪15头,平均初始体重为(5.22±0.89)kg,随机分为3组:活性卵白组、活性酵母组和对照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两个处理组在相同的基础日粮中分别口服卵白制剂及酵母制剂,剂量为10 mL/只,连续服用10 d。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Erythrocyte C3bR,E-C3bR)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ErythrocyteICR,E-ICR)试验,探讨两种免疫增强制剂在服药不同时间对断乳仔猪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活性卵白组和活性酵母组的E-C3bRR和E-ICRR在服药后第1周、第2周都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并于第2周达最高值。服药后第3周活性卵白组的E-C3bRR和E-ICRR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而活性酵母组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活性卵白组较活性酵母组具有更加持续稳定的红细胞免疫促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红细胞免疫 C3B受体 断奶仔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那曲市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博华 符汉宇 +5 位作者 王玉恒 索朗斯珠 牛家强 包玉花 李家奎 徐业芬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05-3118,共14页
旨在对引起西藏牦牛呼吸道感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病原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从西藏林芝、拉萨、那曲地区采集牦牛鼻咽拭子和组织病料498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细... 旨在对引起西藏牦牛呼吸道感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病原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从西藏林芝、拉萨、那曲地区采集牦牛鼻咽拭子和组织病料498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分离纯化、生化试验、PCR鉴定、K-B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Mauve软件和MEGA 7软件进行基因共线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及PCR鉴定,发现在西藏林芝、拉萨、那曲地区巴氏杆菌阳性率为2.61%,且从病死牦牛肺组织中分离出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命名为“Pm XZ01”株;药敏试验发现Pm XZ01株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羧苄西林、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动物试验发现感染Pm XZ01株的家兔(1.2×10^(8) CFU·mL^(-1))和小鼠(1×10^(7) CFU·mL^(-1))死亡率高达100%,说明在该浓度下Pm XZ01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致死性。全基因组测序获得Pm XZ01株全基因组大小为2331787 bp,GC含量为40.47%,重复序列总长度为3266 bp;含有121个非编码RNA基因,包括59个tRNA基因,19个rRNA基因,43个ncRNA基因;2个假基因,5个基因岛,3个前噬菌体,68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CARD注释分析发现1个PBP3抗性基因和2个EF-Tu抗性基因;VFDB和PHI-base注释分析发现101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及663个表型突变基因等;共线性分析发现Pm XZ01株与猪源HB03株(CP003328.1)、HN07株(CP007040.1)和禽源P1702株(CP097616.1)共线性最好,而与牦牛源Tibet-Pm1株(CP072655.1)共线性较差;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m XZ01株与中国广东牛源GDZQ201401株(KP083466.1)属于同一分支,进化关系最近。本研究完成了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牦牛源B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为探索西藏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药物敏感性 致病性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浸提液对24种中草药血凝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晓玲 曾群辉 +1 位作者 索朗斯珠 查果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6年第1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血凝活性 浸提液 中草药 活性蛋白 药用植物 凝集素 化学成分 免疫能力 高原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T10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婷 韩著 +4 位作者 徐业芬 蔡林 索朗斯珠 徐晋花 牛家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54-2167,共14页
旨在进一步完善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数据库,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和遗传进化关系,对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T10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序列分析。使用Nanopore和Illumina PE150测序平台对T10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基因... 旨在进一步完善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数据库,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和遗传进化关系,对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T10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序列分析。使用Nanopore和Illumina PE150测序平台对T10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基因组特征分析和利用基因系统进化树与国内外分离株进行遗传进化关系比对。基因测序结果显示,T10株全基因组大小为987 812 bp, GC含量为29.27%,预测到822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总长度为709 129 bp;通过功能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注释到与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22个,碳水化合物酶相关基因7个、糖基转移酶类相关基因4个,分泌蛋白基因相关43个、T3SS效应蛋白相关基因51个,病原与宿主互作相关基因28个,细菌毒力相关基因14个,抗性相关基因10个;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T10与08M、CQ-W70、Hubei-1、Ningxia-1和PG45均存在氨基酸突变和基因片段的插入或缺失,以及基因家族数量的差异,其中基因家族数量差异在8~32个。通过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T10与HB0801、16M、Hubei-1、CQ-W70、NM2012、Ningxia-1、08M、JF4278、KG4397和PG45均在同一分支,但与PG1、PG2处于不同分支,其中与HB0801亲缘关系最近,与PG45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不仅完善了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数据库,详细阐述了与致病性相关基因,还充分阐明了T10株以及与国内外其他牛支原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明确了T10株基本基因组信息以及与国内外菌株亲缘关系,为后续进行致病机制以及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牛支原体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功能注释 比较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Smad 4基因3′UTR区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及与bta-miR-146a的靶向验证 被引量:5
20
作者 牛家强 王玉恒 +5 位作者 索朗斯珠 强巴央宗 徐业芬 郭敏 程玲华 杨士承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66-1376,共11页
旨在鉴定牦牛Smad4基因与bta-miR-146a的靶向关系,为探究它们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可能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iRBase数据库和MEGA 6.0软件分析miR-146a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同时利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其潜在靶基因,... 旨在鉴定牦牛Smad4基因与bta-miR-146a的靶向关系,为探究它们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可能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iRBase数据库和MEGA 6.0软件分析miR-146a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同时利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其潜在靶基因,通过构建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进行靶向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R-146a成熟序列在脊椎动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并预测到178个与卵巢卵泡发育相关的潜在靶基因,从中选取Smad4基因分析发现其3′非编码区域(3′UTR)与bta-miR-146a存在结合位点;进一步成功构建牦牛Smad4基因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ta-miR-146amimic对牦牛Smad4基因3′UTR野生型报告质粒荧光活性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分别与突变型及NC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初步证实,牦牛Smad4基因是bta-miR-146a的靶基因,从而提示btamiR-146a可能通过调控Smad4基因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bta-miR-146a SMAD4 荧光素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