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膜与秸秆双重覆盖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揣峻峰 谢永生 +1 位作者 索改弟 杨亚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30,共5页
针对渭北果园土壤干燥化、覆盖条件下夏季土壤高温抑制根系生长的问题,通过将具有高效保水效果的地膜与缓温效应显著的秸秆两种覆盖材料组合,从保墒、调温及对果树产量影响方面综合评价双重覆盖(地膜压长麦秆覆盖、长麦秆压地膜覆盖、... 针对渭北果园土壤干燥化、覆盖条件下夏季土壤高温抑制根系生长的问题,通过将具有高效保水效果的地膜与缓温效应显著的秸秆两种覆盖材料组合,从保墒、调温及对果树产量影响方面综合评价双重覆盖(地膜压长麦秆覆盖、长麦秆压地膜覆盖、地膜压短麦秆覆盖、地膜压玉米秆覆盖)模式。结果表明,地膜压短麦秆覆盖相对于其它处理能提高0~600 cm土壤剖面年平均贮水量(1 529.2 mm)及年平均含水量(25.71%),有利于果树对水分的利用;地膜压短麦秆覆盖在春季和秋季能提高土壤温度,夏季降低土壤温度,具有良好的缓温效应;不同覆盖处理均能提高果树的产量、单果重和优果率,其中地膜压短麦秆覆盖单株产量(48 kg)和优果率(85%)最高,为最佳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覆盖 地膜 秸秆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苹果园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DA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楠 谢永生 +2 位作者 索改弟 景民晓 陈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3-78,共6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利用陕西省2002—2011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陕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程度在10a间得到明显加强,热点...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利用陕西省2002—2011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陕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程度在10a间得到明显加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以志丹县和安塞县为代表的陕北地区。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呈现出由随机分布到集聚分布的演变趋势,经济增长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且经历了从南向北的迁移过程。虽然陕西省县域经济整体空间差异有所减小,但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来说,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空间格局都呈现明显的"北强南弱"局面。最后,将陕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为能矿资源开发、经济区位差异和区域发展政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自相关 ESDA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土坡耕地石坎反坡水平阶水沙调控效果 被引量:7
3
作者 田飞 谢永生 +2 位作者 陈磊 索改弟 丁亚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7-253,共7页
为研究石坎反坡水平阶对于薄土坡耕地的水沙调控效果,设置了两个标准天然降雨径流小区(措施小区和对照小区)分别对次降雨径流和泥沙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石坎反坡水平阶措施能够有效地调控坡耕地地表径流,年均径流削减率为22.5%,且在短... 为研究石坎反坡水平阶对于薄土坡耕地的水沙调控效果,设置了两个标准天然降雨径流小区(措施小区和对照小区)分别对次降雨径流和泥沙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石坎反坡水平阶措施能够有效地调控坡耕地地表径流,年均径流削减率为22.5%,且在短历时、大雨强降雨条件下的调控效果好于长历时、小雨强降雨;该措施对于坡耕地泥沙调控效果显著且稳定,年均泥沙削减率95.5%,措施小区的坡面产沙量随降雨特征值变化的波动幅度远远小于对照小区;石坎反坡水平阶措施通过减少坡面侵蚀,间接提高了坡耕地作物产量,春玉米年均增产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土坡耕地 石坎反坡水平阶 泥沙调控 径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MUSLE的东北沟小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区识别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楠 谢永生 +2 位作者 索改弟 景民晓 陈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3-126,2,共4页
以河北省平泉县东北沟小流域DEM、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MUSLE)对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进行关键区识别及分级。结果表明:关键区按所占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低风险关键区... 以河北省平泉县东北沟小流域DEM、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MUSLE)对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进行关键区识别及分级。结果表明:关键区按所占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低风险关键区、高风险关键区和中风险关键区,且各区主要沿水域分布。关键区中农业用地占到了流域农业用地总面积的37.3%,而随着风险等级的提高,关键区中农业用地所占比例显著增加。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沿水域分布的农业用地,与实际情况吻合,研究结果能为研究区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将GIS与MUSLE模型相结合能够快速识别非点源污染关键区,该方法科学有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关键区 GIS MUS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下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蔡铭阳 谢永生 +1 位作者 索改弟 丁新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4-190,196,共8页
为了研究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对渭北旱塬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5个不同处理(地膜压玉米秆双重覆盖、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长麦秆压地膜双重覆盖、地膜压长麦秆双重覆盖和无覆盖清耕对照)下果园0-1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壤... 为了研究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对渭北旱塬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5个不同处理(地膜压玉米秆双重覆盖、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长麦秆压地膜双重覆盖、地膜压长麦秆双重覆盖和无覆盖清耕对照)下果园0-1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并统计了苹果产量。结果表明: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能显著提高果园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并提升养分有效性;其中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处理综合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覆盖对照(P〈0.05),提高比例分别为29.72%、8.82%、19.35%、51.87%、22.66%;碱解氮含量提高比例高于全氮,说明该模式能够提高氮肥有效性。与无覆盖对照相比,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对土壤剖面养分垂直变异影响不明显,均呈现出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缓慢递增的趋势。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提升其养分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利用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模式进行果园土壤管理可以成为实现渭北旱塬果园高产、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地膜-秸秆双重覆盖 土壤养分 土壤剖面 渭北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巢湖某典型圩区营养盐输出特征研究
6
作者 鲍楠楠 索改弟 +3 位作者 冯慧云 蒋锦刚 谢三桃 孟晶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1-1607,1647,共8页
以巢湖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环湖圩区污染防控应首先进行圩区排放营养盐负荷量和排水量、水质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全方位观测研究。文章选择环巢湖典型圩区同大圩,对圩内9座排灌站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的各次排水进行水量... 以巢湖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环湖圩区污染防控应首先进行圩区排放营养盐负荷量和排水量、水质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全方位观测研究。文章选择环巢湖典型圩区同大圩,对圩内9座排灌站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的各次排水进行水量水质监测记录,同时每7~10 d对排灌站前池水进行取样检测,共获得968个样品,取得水样氮磷质量浓度数据5171个。结果表明:同大圩观测年内向巢湖排水1.06×10^(8) m^(3),排水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988±4.748)mg/L、(0.236±0.184)mg/L。近一半次数的排水氨氮和TP质量浓度同时符合地表Ⅲ类要求,但仍有16%排水的TP质量浓度0.4 mg/L,9%排水的氨氮质量浓度、60%以上排水的TN质量浓度超过2.0 mg/L,其中部分时点氮磷质量浓度极高,对受纳河道感官和水质造成冲击。圩区排水氮磷质量浓度受降水和施肥共同影响,强降水引起的水土流失使排水颗粒态磷增加,而施肥后降水则可能引起显著的氮流失。同大圩一年间排放TN、NO3-N、TP的排放量分别为57.39、348.76、173.84、32.46 t,6—10月稻季TN、TP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年排放量的66%、90%。排水量是决定排放负荷量的主要因素,圩区污染防控的重点首先是减少排水量,其次是削减排水氮磷质量浓度,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举措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圩区 同大圩 排放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苹果园不同集水阻渗技术调控下土壤水分、矿质氮含量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嘉钰 谢永生 +3 位作者 骆汉 张炳学 索改弟 张文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5,共7页
以黄土高原苹果园果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集水阻渗技术调控下土壤水分、矿质氮含量的变化,探索适宜旱区果园可持续发展的防渗聚水技术。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Ⅰ)、防渗层处理(Ⅱ)和起垄覆膜加防渗层处理(Ⅲ)均能增加0~300 cm土层土... 以黄土高原苹果园果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集水阻渗技术调控下土壤水分、矿质氮含量的变化,探索适宜旱区果园可持续发展的防渗聚水技术。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Ⅰ)、防渗层处理(Ⅱ)和起垄覆膜加防渗层处理(Ⅲ)均能增加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硝态氮含量。处理Ⅲ总体效果最好,能够增加9.60%土壤含水量,减少57.15%土壤硝态氮含量;处理Ⅰ使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匀增加7.73%,硝态氮含量均匀减少60.08%;处理Ⅱ能够增加0~40 cm表层土壤7.37%的土壤含水量,减少40~200 cm中层土壤74.38%的硝态氮含量。研究表明,不同集水阻渗技术通过改变水分的时空分布、减少硝铵态氮的淋溶从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其中起垄覆膜加防渗层处理结合了起垄覆膜与人工防渗层两种技术的优点,能够有效调控土壤水分运动,减少硝态氮深层淋溶,是黄土高原改善土壤水肥状况、增加果园产量、使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起垄覆膜技术 人工防渗层 土壤水分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圩区渍水对溞活动、生殖抑制作用及其与氮磷质量浓度关系
8
作者 张翔 鲍楠楠 +3 位作者 索改弟 蒋锦刚 余增亮 冯慧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32-1041,共10页
文章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DP)和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SP)为对象,对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取自庐江同大圩的221个田间、沟渠和排灌站水样进行溞活动和生殖抑制检测,分析溞抑制率与水样氮、磷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文章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DP)和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SP)为对象,对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取自庐江同大圩的221个田间、沟渠和排灌站水样进行溞活动和生殖抑制检测,分析溞抑制率与水样氮、磷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引起溞24、48 h急性活动抑制的水样总氮(total nitrogen,TN)质量浓度一般大于10 mg/L,总磷(total phosphorus,TP)质量浓度大于0.1 mg/L;24 h内引起溞50%以上活动抑制率的水样TN、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40、0.6 mg/L以上;抑制水样数量占比及平均抑制率均为田间最高,沟渠次之,排灌站最低,与氮、磷质量浓度沿程降低一致;稀释可减轻急性抑制程度,但部分水样即使充分稀释至不再有急性抑制作用的质量浓度水平仍然对溞产生生殖干扰,表现为TN质量浓度越高,溞生殖量越低;过滤可削减水中悬浮颗粒和氮磷质量浓度,并减轻对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同大圩 大型溞(DP) 老年低额溞(SP) 活动抑制 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