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礁膜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粟文
谢恩义
孙立伟
王艳平
王惠
徐日升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
出处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0-834,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17A030303078)
-
文摘
本文研究了礁膜人工育苗全过程,包括成熟礁膜的配子日放散规律,合子附着的最适附着基及黑暗时间,合子培养过程中杂藻硅藻的清除。结果显示,成熟礁膜可在24h中任何时段放散配子;合子附着的最适附着基为PVC塑料板,且在黑暗处理8~12h时合子附着最好;用0.5~3mg/L二氧化锗处理11d能有效去除合子培养过程中滋生的硅藻。根据以上育苗技术参数,2016年4月至10月于室内进行了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初步建立了礁膜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流程。本次试验共用0.9kg新鲜藻体(含水量约60%),共放散4×1010个配子,平均每克藻体放散配子量高达4.4×108个;共采PVC苗板200张(规格20cm×10cm×1mm),平均每张PVC苗板附有4×107个合子;合子经培养生长发育为成熟孢子囊并释放游孢子,采用苗绳(直径=1cm)附着游孢子,培育15d后幼苗长度可达1cm。
-
关键词
礁膜
配子
合子附着
游孢子
硅藻
-
Keywords
Monostroma nitidium
gamete
adherence of zygote
spore
diatom
-
分类号
S968.412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
-
题名湛江红树林区地埋管网系统中华乌塘鳢保育研究
- 2
-
-
作者
粟文
韩维栋
谢恩义
王惠
许日升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
-
出处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1,共6页
-
基金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地埋管网技术的受损红树林生态保育研究及示范"(201505028-6)
-
文摘
研究了湛江半日潮红树林区地埋管网系统中3种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华乌塘鳢初始体质量为(45.39±2.36)g,体长为(12.51±0.35)cm,保育密度为A组4.3 kg·m^(-3)、B组5.0 kg·m^(-3)、C组5.7 kg·m^(-3),设置3个重复,保育周期80 d。结果表明,养殖终末各密度组的成活率在94.9%以上;各密度组间终末体长、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肥满度、平均日增重以及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C组饵料转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各密度组间终末体长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保育密度的增加各密度组间终末体质量变异系数升高,A组显著低于B组、C组(P<0.05)。A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B组、C组(P<0.05)。
-
关键词
中华乌塘鳢
地埋管网系统
保育密度
生理生化指标
湛江红树林区
-
Keywords
Bostrychus sinensis
buried pipe system
stocking density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mangrove area in Zhanjiang
-
分类号
S967.5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
-
题名3种环境因子对围氏马尾藻受精卵生长发育的影响
- 3
-
-
作者
孙立伟
王艳平
粟文
刘东超
谢恩义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41-45,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20307006)
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备用经费专项[(2013)125号]
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GDHY2012-01-001)
-
文摘
为探索围氏马尾藻(Sargassum withgii)受精卵生长发育的最适条件,研究不同温度(18、21、24、27、30℃)、照度(1 000、2 000、3 000、4 000 lx)和盐度(15、20、25、30、35、40)对围氏马尾藻受精卵成活率和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氏马尾藻受精卵在21℃下成活率最高(89.3%),与其他温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卵在1 000 lx下的成活率最高,为89.3%,与其他照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卵对于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5~30的盐度组成活率均较高(>86.3%)。培养前10 d,21℃组的幼孢子体平均长度最大(P<0.05),15 d时24℃组平均长度超过其他温度组(P<0.05);在培养前15 d,1 000 lx照度组幼孢子体生长速度最快(P<0.05),20 d后3 000 lx组孢子体平均长度超过其他照度组(P<0.05);在15~30盐度范围内,幼孢子体均生长较好,且各盐度组间平均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关键词
围氏马尾藻
受精卵
环境因子
发育
生长
-
Keywords
Sargassum wightii
zygot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
分类号
S968.42.9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
-
题名缢江蓠生长率及其生化组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王艳平
谢恩义
黄翔鹄
孙立伟
粟文
王惠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
出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9-1105,共7页
-
基金
国家海洋局科学基金项目(A14367)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505028)
广东海洋大学"海之帆-起航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hzfqhjhkjfm2015b16)
-
文摘
【目的】明确缢江蓠(Gracilaria salicornia)的最适宜生态条件,为其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单因子试验设计,探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及盐度对缢江蓠生长率、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藻红蛋白(R-PE)、藻蓝蛋白(R-PC)、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的影响。【结果】缢江蓠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32℃,最适生长温度为28℃;适宜生长光照强度为3000~9000 lx,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6000 lx;适宜生长盐度为20‰~35‰,最适生长盐度为30‰。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缢江蓠藻体具有较高的生长率,其藻胆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MDA含量较低,但SOD活性较高,即受环境胁迫较小,受氧化胁迫较大。【结论】缢江蓠具有能适应高温、低光照强度及中、高盐度环境条件的特性,可在我国南方海域夏季自然条件下栽培生产。
-
关键词
缢江蓠
温度
光照强度
盐度
生长
生化组分
-
Keywords
Gracilaria salicornia
temperature
light intensity
salinity
growth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
分类号
S968.434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