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录片解说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6
1
作者 米斯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56,共5页
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语言元素的一种,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信息量、增加作品意蕴、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等。配音员在理解创作者意图、熟悉文字稿件后,通过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转化为解说的动力和激情而进入有声语... 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语言元素的一种,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信息量、增加作品意蕴、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等。配音员在理解创作者意图、熟悉文字稿件后,通过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转化为解说的动力和激情而进入有声语言解说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解说 美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节奏”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4
2
作者 米斯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4-115,共2页
一直以来,许多人对有声语言表达的"解说"存在误解,认为电视纪录片解说就是照着写好的"解说词"念字出声,毫无创造性可言,只要声音动听,语音规范即可。但事实上,电视纪录片解说不仅需要有声语言内外部技巧的综合应用... 一直以来,许多人对有声语言表达的"解说"存在误解,认为电视纪录片解说就是照着写好的"解说词"念字出声,毫无创造性可言,只要声音动听,语音规范即可。但事实上,电视纪录片解说不仅需要有声语言内外部技巧的综合应用,而且也具有美学价值。"节奏"作为电视纪录片解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有声语言乃至整部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效果和美感。本文拟从"节奏"的美学本源、乐音之美、回环之美等方面阐述其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解说 节奏 美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崎骏电影之影视语言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米斯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24,共1页
动画电影属于电影这个大的门类,同时它又是一门高深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宫崎骏动画"是当代世界经典动画之一。导演宫崎骏在影片中不仅赋予了其作品厚重的思想主题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其影视语言更是在动画电影中独树一帜,造诣... 动画电影属于电影这个大的门类,同时它又是一门高深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宫崎骏动画"是当代世界经典动画之一。导演宫崎骏在影片中不仅赋予了其作品厚重的思想主题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其影视语言更是在动画电影中独树一帜,造诣颇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崎骏 电影 影视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读: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现代声音书写 被引量:5
4
作者 米斯茹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10,共6页
朗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有声语言表达活动,它应被纳入听觉文化的范畴,加入"聆察""音景"等研究视角,从微观、中观拓宽到社会文化的宏观维度。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中,特别创意设置的"朗读亭",... 朗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有声语言表达活动,它应被纳入听觉文化的范畴,加入"聆察""音景"等研究视角,从微观、中观拓宽到社会文化的宏观维度。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中,特别创意设置的"朗读亭",可视为现代都市的声觉空间,它为朗读的时空传播提供了新的场域,值得推广。此外,在对"朗读"这一音声行为进行考察时,文章加入朗读主体的"身体"维度。因为言说的身体是传情、达意、言志、聆察、共鸣的物质基础和媒介,信息传递、情感表达乃至精神信仰层面的认同都需要身体作为载体。这一媒介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从视觉文化到听觉文化的转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朗读这一听觉文化形式不应被视为视觉的附加文本,也不应被看作文字阅读的一种锦上添花式的补充方式,而应该有其独立的地位。朗读时,由于调动了口、耳、鼻、舌、心、眼等多个感觉器官,朗读者选择的文字又往往是自己喜欢甚至自创的内容,因而声情并茂的声音书写便很容易唤醒书写者久违的情感体验。书写行为可以为罹患"空心病"的现代都市人增添一些感性体验的维度。笔者认为,朗读的蓬勃兴起可以"反哺"全民阅读,对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读 听觉文化 声音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音与造音:智媒时代主播的声音景观 被引量:2
5
作者 米斯茹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2,共5页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语势上扬,声音掷地有声,营造出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声音景观。智媒时代,网络空间中喊麦、吐槽、恶搞配音以及谐音戏仿等声音形式与传统媒体主播的准确、规范、悦耳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一方面,这些亚文化的主播声音对象征文化领导权的"主流—精英"的国家声音美学造成干扰、解构及抵抗,形成反主流的音声符码——噪音;另一方面,受众的听觉接受模式和交往行为有可能在高倍语速、高分贝音量、剥离情感的AI语音播报等声音景观中被重塑。因此,再造具有审美影响力和文化领导权的专业主义主播声音景观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音 造音 主播 声音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复访、拓扑像似、场域联动:“追光动画”神话影像文本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戴子南 米斯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3-79,共7页
微观层面,“追光动画”主创团队通过影像复访、拓扑像似完成了影像文本的修辞,改变了观者对神话故事的原初印象。宏观层面,在以电影为媒的场域空间里,神话影像的文本场域、创作场域和观影场域三者相互影响,形成交互。“追光动画”神话... 微观层面,“追光动画”主创团队通过影像复访、拓扑像似完成了影像文本的修辞,改变了观者对神话故事的原初印象。宏观层面,在以电影为媒的场域空间里,神话影像的文本场域、创作场域和观影场域三者相互影响,形成交互。“追光动画”神话影像机制,不仅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现代化书写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样本,也是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政策的一次响应。但从发展维度看,“追光动画”的神话影像改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光动画” 神话改编 影像复访 拓扑像似 场域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