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和淀粉酶双重响应的载咖啡酸苯乙酯控释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陈雅琼 宋洪东 +3 位作者 吴慧 李雨萌 沈建华 管骁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212,共9页
针对咖啡酸苯乙酯(caff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难以在水中溶解、不稳定、易氧化的性质,该研究根据胃肠道环境的特点,将CAPE以CAPE-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CAPE-hordein nanoparticles,CAPE-HD)的形式负载到多孔淀粉中(CAPE-hordei... 针对咖啡酸苯乙酯(caff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难以在水中溶解、不稳定、易氧化的性质,该研究根据胃肠道环境的特点,将CAPE以CAPE-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CAPE-hordein nanoparticles,CAPE-HD)的形式负载到多孔淀粉中(CAPE-hordein nanoparticles/porous starch,CAPE-HD/PS),再包覆果胶-海藻酸钠形成水凝胶,形成pH和α-淀粉酶双响应药物控释体系(CAPE-hordein nanoparticles/porous starch-pectin-alginate,CAPE-HD/PS-PA),用于CAPE口服给药。对CAPE-HD/PS和CAPE-HD/PS-PA进行了结构、形态特性及其对CAPE的包封效果的考察,并对其进行了溶胀行为和释放行为的评价。结果表明,CAPE和大麦醇溶蛋白结合,以纳米颗粒的形式负载于多孔淀粉的表面和孔径内部,并随CAPE-HD/PS均匀分散于果胶和海藻酸钠交联成的三维水凝胶网络中。且CAPE在负载于复杂水凝胶之后,其存在状态发生了改变,凝胶中各组分之间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以氢键等非共价作用力形成了新的结合物。水凝胶球呈现出在模拟胃液中“收缩”和模拟肠液中“溶胀”的溶胀特征。释放行为研究结果显示CAPE-HD/PS-PA具有pH和α-淀粉酶双重响应释放特性,有效实现了在胃液中对CAPE的保护和在肠道中的控释效果,有利于提高CAPE的分散度和生物利用度。CAPE-HD/PS-PA复杂水凝胶体系的开发,为CAPE等难溶性活性物质的临床使用提供新的开发方向,并为多孔淀粉和果胶等食用多糖类物质在药物或活性物质的口服递送领域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苯乙酯 多孔淀粉 果胶 水凝胶 PH响应 淀粉酶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同时回溯定性和精准定量粮食中多种农药残留
2
作者 罗丽娟 赵小萌 +5 位作者 叶金 吴宇 管骁 张蕊 刘思思 王松雪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采用直接提取稀释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建立了粮食中回溯定性筛查和精准定量方法。通过UPLC-Q-Orbitrap HRMS采集农药标准品获得其一级和二级高分辨质谱图等信息,构建418种农药... 采用直接提取稀释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建立了粮食中回溯定性筛查和精准定量方法。通过UPLC-Q-Orbitrap HRMS采集农药标准品获得其一级和二级高分辨质谱图等信息,构建418种农药高分辨质谱数据库。样品经V_(乙腈)∶V_(水)∶V_(乙酸)溶液(70∶29∶1)提取,稀释,高速低温离心去除油脂,过滤膜后,采用UPLC-Q-Orbitrap HRMS进行检测。通过对数据依赖采集(ddMS^(2))、数据非依赖采集(DIA)和全离子碎裂(AIF)扫描模式的性能进行考察和优化,建立了基于农药高分辨质谱数据库的粮食中同时定性筛查和精准定量方法并进行系统验证。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基质中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的农药占比均大于90%,定量限(LOQ)在1~4μg/kg占比均大于90%;在50、100和20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回收率在70%~120%的农药占比均大于70%,相对标准偏差(RSD)<10%的农药占比均大于80%。该方法省时、快速、高效、低成本,无需重新采集样品即可对历史采集数据进行农药残留的回溯定性和半定量,有助于快速摸清粮食中主要污染农残种类和污染程度,缩短风险评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农药残留 高分辨质谱数据库 直接提取稀释法 回溯定性和精准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性淀粉的性质、制备及其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管骁 夏吉安 +9 位作者 张妤 张苏华 宦红娣 任菲 孙宇 郝麒麟 闫雅非 张丽琍 孙注 余治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可以促进部分有益菌的生长以及产生短链脂肪酸,有益人体健康。作者综述了抗性淀粉的分类、制备、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以及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可以促进部分有益菌的生长以及产生短链脂肪酸,有益人体健康。作者综述了抗性淀粉的分类、制备、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以及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影响,包括其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尿毒症毒素与全身性炎症等缓解肾损伤、延缓慢性肾脏病进程。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辅助改善慢性肾脏病功能的抗性淀粉类食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淀粉 慢性肾脏病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奎宁酸的抗氧化活性和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硕 梁婷 +4 位作者 罗磊 刘永清 方勇 李森 管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47,共6页
奎宁酸是一种小米来源的类黄酮类物质,为探究奎宁酸的神经保护作用,该研究建立了H_(2)O_(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模型,通过MTT法测定奎宁酸对SH-SY5Y细胞活性影响,同时测定了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 奎宁酸是一种小米来源的类黄酮类物质,为探究奎宁酸的神经保护作用,该研究建立了H_(2)O_(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模型,通过MTT法测定奎宁酸对SH-SY5Y细胞活性影响,同时测定了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和氧化应激标志分子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抗氧化酶和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测定了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100μg/mL的奎宁酸处理显著抑制H_(2)O_(2)引起的SH-SY5Y细胞存活率下降;对细胞抗氧化指标的检测显示,奎宁酸处理可以增强细胞SOD的活性,增加GSH的水平并降低细胞的MDA水平,提高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等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氧化损伤;另外,奎宁酸还可以降低H_(2)O_(2)诱导的SH-SY5Y细胞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减轻SH-SY5Y细胞的损伤。综上,奎宁酸可以通过抑制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发挥抗炎作用保护神经细胞不被损伤,为进一步探究小米多酚在氧化应激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SY5Y细胞 奎宁酸 氧化应激 抗炎作用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味稻米油的风味分析及形成机制研究
5
作者 王勇 刘吕睿 +4 位作者 于美汇 朱振南 姜元荣 曹洪伟 管骁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162,共11页
作者通过将鲜糠和膨化糠提取液与稻米油在反应釜中共同加热,制备了风味稻米油,并对其风味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关键风味物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使用鲜糠制备的稻米油具有更加突出的焦甜味,且风味感官评分更高。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 作者通过将鲜糠和膨化糠提取液与稻米油在反应釜中共同加热,制备了风味稻米油,并对其风味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关键风味物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使用鲜糠制备的稻米油具有更加突出的焦甜味,且风味感官评分更高。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的分析结果显示,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3-甲基丁醛、苯乙醛和麦芽酚等典型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是鲜糠样品中的主要呈香化合物。对比提取液反应前后的物质发现:氨基酸质量分数变化较小;鲜糠提取液中还原糖消耗量较高(5 514.26 mg/kg),比膨化糠提取液高4 715.69 mg/kg。向膨化糠提取液中添加还原糖制备稻米油,其主要呈香化合物质量分数均显著升高,且感官评价结果与鲜糠稻米油相近。表明风味稻米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来源于美拉德反应,膨化糠与鲜糠制备的稻米油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含有较少的还原糖。该研究为风味稻米油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油 风味分析 氨基酸 可溶性糖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芽对裸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雯瑾 黄凯 +2 位作者 李森 管骁 高省元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发芽是一种有效提升谷物营养特性的绿色加工方法,为了进一步改善裸燕麦的营养价值,研究了不同发芽时间处理对裸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发芽对蛋白质含量无影响,但能提升裸燕麦内源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造成脂肪含量显著下降... 发芽是一种有效提升谷物营养特性的绿色加工方法,为了进一步改善裸燕麦的营养价值,研究了不同发芽时间处理对裸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发芽对蛋白质含量无影响,但能提升裸燕麦内源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造成脂肪含量显著下降及淀粉颗粒形貌改变。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发芽时间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氨基酸组成中谷氨酸、丝氨酸显著降低,丙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显著增加。体外模拟消化结果显示,发芽能显著改变淀粉、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特性,相比于0 d,发芽1 d的裸燕麦还原糖释放量下降17.95 mg/g,蛋白质水解度提升14.23%,脂肪酸释放量下降29.73μmol/g。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发芽1 d的裸燕麦是一款具有低升糖、低脂肪消化和高蛋白利用的营养产品,本研究为裸燕麦提质增效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 裸燕麦 营养品质 消化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对青稞蛋白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陈玉玉 石梦梦 +5 位作者 王月琴 周明 张春红 曹洪伟 宋洪东 管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5,共8页
为改善青稞蛋白的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研究了超声波作用下青稞蛋白的理化性质、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用600 W超声对青稞蛋白进行不同时间的超声改性处理。结果表明,超声20 min时青稞蛋白的溶解度、起泡性和乳化性分别提... 为改善青稞蛋白的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研究了超声波作用下青稞蛋白的理化性质、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用600 W超声对青稞蛋白进行不同时间的超声改性处理。结果表明,超声20 min时青稞蛋白的溶解度、起泡性和乳化性分别提高了23.82%、21.54%、6.95 m^(2)/g;短时间(10、20 min)的超声处理有利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展开解离,减小平均粒径和表观黏度;而长时间的超声作用又会诱导蛋白质重聚集,增大青稞蛋白的平均粒径和表观黏度。由青稞蛋白微观结构的观察实验以及紫外和荧光分析结果可知,超声20 min时青稞蛋白的结构更加疏松多孔且蛋白颗粒较小,促使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伸展及其内部极性区域的展开,紫外吸光度和荧光强度增大,有利于改善青稞蛋白的理化性质。此外,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促使青稞蛋白暴露更多接触位点,显著提高了青稞蛋白的体外消化率,从原来的68.47%提高到79.3%。综上所述,600 W超声处理20 min可明显改善青稞蛋白的理化性质,促进青稞蛋白的体外消化吸收,对增强青稞蛋白产品的品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蛋白 超声 超声时间 理化性质 体外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超声联用处理对青稞β-葡聚糖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于丽雅 石梦梦 +5 位作者 王月琴 周明 曹洪伟 张春红 宋洪东 管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5-192,共8页
以青稞麸皮为原料,采用微波超声联用提取青稞β-葡聚糖,并对其提取效果、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进行探究。在相同升温速率下,微波增强了α-淀粉酶活性。青稞β-葡聚糖提取效果与超声的功率和时间有关。提取青稞β-葡聚糖的超声功率600 W、... 以青稞麸皮为原料,采用微波超声联用提取青稞β-葡聚糖,并对其提取效果、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进行探究。在相同升温速率下,微波增强了α-淀粉酶活性。青稞β-葡聚糖提取效果与超声的功率和时间有关。提取青稞β-葡聚糖的超声功率600 W、时间30 min,微波加热60℃、时间30 min,β-葡聚糖得率最大,可达(6.30±0.38)%。理化性质结果显示,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延长,超声处理时间为40 min时,青稞β-葡聚糖溶解度和起泡能力显著增加(P<0.05),但浊度和乳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粒径分布结果显示,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延长,提取的青稞β-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超声改变了β-葡聚糖的流变行为,溶液黏度降低并出现剪切稀化现象;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超声处理未改变β-葡聚糖的官能团,但使部分糖苷键发生断裂。微观结果显示,超声处理使青稞β-葡聚糖结构变得更加松散,有利于提高青稞β-葡聚糖提取效果。综上所述,微波超声联用提取的青稞β-葡聚糖为其开发新食品类型和功能性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超声联用处理 青稞Β-葡聚糖 提取率 理化性质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脱毒及降解酶分子改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晨亮 孙长坡 +1 位作者 管骁 常晓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67-377,共11页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是由镰刀菌(Fusarium)产生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生物降解作为一种靶向性强、绿色、安全的脱毒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因稳定性和催化效率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生物学的...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是由镰刀菌(Fusarium)产生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生物降解作为一种靶向性强、绿色、安全的脱毒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因稳定性和催化效率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以蛋白质分子设计和结构模拟为基础在提高酶活力和稳定性,以及优化底物选择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该文系统综述了ZEN降解酶的挖掘及生物催化机理,总结了基于蛋白质结构设计策略提高ZEN降解酶性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工业化ZEN降解酶制剂的开发及粮油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系统控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生物脱毒 降解酶 分子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粉中4种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基体标准物质研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宗旺 李鹏 +3 位作者 李丽 叶金 管骁 王松雪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研制辣椒粉中4种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基体标准物质。根据欧盟对辣椒粉中4种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选取自然污染辣椒样品,经混匀后分装,密封保存。开展了标准物质候选物的瓶间、瓶内均匀性评估,长期和短期稳定... 研制辣椒粉中4种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基体标准物质。根据欧盟对辣椒粉中4种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选取自然污染辣椒样品,经混匀后分装,密封保存。开展了标准物质候选物的瓶间、瓶内均匀性评估,长期和短期稳定性检验,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和高效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两种不同原理方法定值及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评估。研制的标准物质均匀性良好,可在4℃冷藏条件下保存9个月,常温下保存不少于9 d。该标准物质定值结果(k=2)分别为:黄曲霉毒素B1(6.14±0.58)μg/kg、黄曲霉毒素B2(0.91±0.10)μg/kg、黄曲霉毒素G1(0.87±0.10)μg/kg、黄曲霉毒素G2(0.92±0.08)μg/kg和赭曲霉毒素A(22.3±1.9)μg/kg。该标准物质可用于相关检测实验分析方法的确认和过程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粉 标准物质 黄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核LSSVM的谷物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与优化
11
作者 梁俊 刘静 +1 位作者 管骁 陈滢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125,共9页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对其空间结构和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谷物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是生物和食品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作者在现有蛋白质数据库中选取玉米、小麦、大豆的谷物蛋白质,使用多特征融合方式对蛋白质序列进...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对其空间结构和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谷物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是生物和食品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作者在现有蛋白质数据库中选取玉米、小麦、大豆的谷物蛋白质,使用多特征融合方式对蛋白质序列进行特征提取,提出将多核学习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以多个核函数的线性加权组合代替传统单一核函数,利用核权重调整融合效果,构建多核LSSVM模型预测谷物蛋白质二级结构。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模型超参数进行优化,寻找最佳超参数组合提升模型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多核LSSVM模型能够改善单一核函数高维映射的局限性,融合各核函数优势,通过PSO算法获取最佳超参数组合。该模型结合多特征提取方式显著提高了谷物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Q_(3)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蛋白质二级结构 多核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油中主要真菌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慧玲 管骁 +2 位作者 孟祥昕 钱胜峰 常晓娇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34,共9页
玉米油因其营养价值高而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污染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也是当前关注的焦点。随着真菌毒素新的阻控技术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的真菌毒素控制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 玉米油因其营养价值高而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污染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也是当前关注的焦点。随着真菌毒素新的阻控技术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的真菌毒素控制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结合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特征和迁移变化规律,系统归纳了污染玉米油的主要真菌毒素种类和污染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限量标准,并结合玉米油的加工技术工艺特点,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去除技术工艺。旨在为我国玉米油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阻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真菌毒素 去除 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二肽抑制ACE作用的柔性分子对接 被引量:16
13
作者 管骁 刘静 +5 位作者 苏淅娜 韩飞 王文高 申瑞玲 李景军 廖丽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Ⅰ-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可有效抑制生物体内ACE活性,进而起到降压疗效,且作用温和,无副作用,是高血压治疗的理想药物,但其分子作用机制一直未有明确解释。本实验选取4个代表性食源ACE抑制二... 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Ⅰ-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可有效抑制生物体内ACE活性,进而起到降压疗效,且作用温和,无副作用,是高血压治疗的理想药物,但其分子作用机制一直未有明确解释。本实验选取4个代表性食源ACE抑制二肽(Gly—Phe、Gly—Tyr、Val—Phe、Ile—Tyr)为研究对象,采用柔性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它们与ACE的相互作用模型与分子机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氢键、亲水、疏水、静电等作用力同时对二肽与ACE的结合有贡献,但以氢键作用为主;ACE分子中Ala354、Glu384、Arg522等氨基酸残基为二肽与其结合的重要活性位点;ACE抑制二肽中氮端氨基对其抑制活性影响显著。通过以上分子机理研究可为指导开发强活性ACE抑制肽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抑制二肽 分子对接 分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β-葡聚糖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管骁 姚惠源 +1 位作者 李景军 徐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31-237,共7页
燕麦β-葡聚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食品功能因子,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β-葡聚糖的分子特征、理化性质、制备工艺、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并对其生理功能和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作了... 燕麦β-葡聚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食品功能因子,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β-葡聚糖的分子特征、理化性质、制备工艺、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并对其生理功能和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Β-葡聚糖 性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物蛋白的消化物对肠道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的影响
15
作者 王擎宇 曹洪伟 +1 位作者 宋洪东 管骁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3-142,共10页
以荞麦、青稞和小麦3种谷物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蛋白质。对3种谷物蛋白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的相对分子质量、消化物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 以荞麦、青稞和小麦3种谷物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蛋白质。对3种谷物蛋白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的相对分子质量、消化物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进行表征。同时,通过体外STC-1细胞模型和体内ICR小鼠研究蛋白质消化物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蛋白、青稞蛋白、小麦蛋白经胃肠消化后,消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均小于10000。其中,相对分子质量在3000以下的肽分别占荞麦蛋白、青稞蛋白、小麦蛋白消化产物的72%、98%、56%。荞麦蛋白、青稞蛋白、小麦蛋白的消化物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占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比例分别为38.33%、30.74%、35.70%,EAAI分别为0.85、0.88、0.91,均缺乏含硫氨基酸(Met+Cys)。3种蛋白质消化物对STC-1细胞的GLP-1分泌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体内小鼠试验结果也表明,3种蛋白质消化物对小鼠肠内分泌细胞GLP-1分泌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荞麦蛋白和青稞蛋白的消化物的效果强于小麦蛋白的消化物。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与小麦蛋白的消化物相比,荞麦蛋白和青稞蛋白的消化物营养价值较低,但荞麦蛋白和青稞蛋白的消化物在促进肠内分泌细胞GLP-1分泌方面优于小麦蛋白的消化物,表明荞麦蛋白和青稞蛋白相较于小麦蛋白更适合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患者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蛋白 模拟胃肠消化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肠内分泌细胞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燕麦蛋白源ACE抑制肽的制备、纯化及结构鉴定 被引量:15
16
作者 管骁 刘静 +1 位作者 王立 姚惠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92-1997,共6页
利用胰蛋白酶水解燕麦蛋白制备了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的燕麦蛋白酶解物,分别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酶解物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强活性ACE抑制肽,其IC5... 利用胰蛋白酶水解燕麦蛋白制备了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的燕麦蛋白酶解物,分别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酶解物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强活性ACE抑制肽,其IC50值为77.3μmol/L;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其氨基酸序列为Glu-Gly-Gly-Tyr-Ar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蛋白 ACE抑制肽 制备及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糠蛋白提取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管骁 金周筠 +2 位作者 金晶 黄成龙 金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28,共5页
研究米糠蛋白制备过程中存在的提取率低、产品颜色深等问题。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与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提取温度、pH值、液料比以及辅助剂用量4因素进行优化,建立响应值(包括蛋白提取率与提取液色泽)与各影响因素... 研究米糠蛋白制备过程中存在的提取率低、产品颜色深等问题。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与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提取温度、pH值、液料比以及辅助剂用量4因素进行优化,建立响应值(包括蛋白提取率与提取液色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40.8℃、液料比12:1(mL/g)、pH10.5、辅助剂用量0.5%,此条件下米糠蛋白理论提取率为60.4%,提取液色泽理论值(L值)56.7;验证实验表明蛋白提取率59.5%,提取液色泽L值58.1,证明优化结果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蛋白 提取 响应面分析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麸蛋白的组成及功能性质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管骁 姚惠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76,共5页
以燕麦麸为原料制备了燕麦麸浓缩蛋白(OBPC)。同时,也按照Osborne蛋白分级提取方法对燕麦麸蛋白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分别得到了燕麦麸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是燕麦麸蛋白的主要组分。清蛋白提取液中含有高含... 以燕麦麸为原料制备了燕麦麸浓缩蛋白(OBPC)。同时,也按照Osborne蛋白分级提取方法对燕麦麸蛋白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分别得到了燕麦麸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是燕麦麸蛋白的主要组分。清蛋白提取液中含有高含量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可以通过(NH4)2SO4分级沉淀的方法将其纯度由6.5%提高到67.2%。SDS-PAGE的结果表明OBPC及各蛋白组分有不同的分子组成。OBPC及各蛋白组分的功能性质,包括溶解性、持水持油性、乳化活性、泡沫性质也分别进行了测定,以评价燕麦蛋白作为一种潜在的配料在食品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麸 燕麦麸浓缩蛋白 Osborne分级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7
19
作者 管骁 易翠平 徐斐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3-145,共3页
详细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并指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着重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标准体系 质量标准 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复合纳米颗粒的光稳定性、缓释行为及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10
20
作者 管骁 殷婷 韩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07-1712,共6页
采用液-液分散法自组装制备了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复合纳米颗粒,其平均粒径为(135.0±2.5)nm,白藜芦醇包封率为90.4%,负载率为18.8%;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颗粒表面光滑,呈较规则的圆球状.考察了复合纳米颗粒载体形式对... 采用液-液分散法自组装制备了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复合纳米颗粒,其平均粒径为(135.0±2.5)nm,白藜芦醇包封率为90.4%,负载率为18.8%;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颗粒表面光滑,呈较规则的圆球状.考察了复合纳米颗粒载体形式对白藜芦醇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光下暴露18 h,与游离白藜芦醇相比,纳米颗粒中的白藜芦醇稳定性提高了26%.通过模拟胃肠道环境考察了复合纳米颗粒的白藜芦醇缓释行为,结果表明,2 h内白藜芦醇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率为35%,随后释放速率减慢,6 h后的释放率为56%;在模拟肠液中2 h内白藜芦醇的释放率为42%,且在4 h内的释放行为遵循零级释放特征,6 h后的释放率为88%.对游离态白藜芦醇和复合纳米颗粒形式的白藜芦醇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纳米颗粒形式的白藜芦醇比游离形式在清除氢过氧自由基方面能力稍强(IC50值分别为0.4182 mmol/L和0.4378 mmol/L);Hep G2细胞抗氧化模型实验进一步证实白藜芦醇在形成复合纳米颗粒后其抗氧化能力略有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大麦醇溶蛋白 纳米颗粒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