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互式教学在基层医院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冯琼 管利荣 +2 位作者 唐毅 张茜 蔡茵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7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交互式教学在基层医院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各级医院产儿科医护人员222人,分4批完成理论培训后再进行新生儿复苏操作练习。前2批设为对照组,由培训教师根据复苏流程示范操作步骤及要领后,以个人为单位练... 目的探讨交互式教学在基层医院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各级医院产儿科医护人员222人,分4批完成理论培训后再进行新生儿复苏操作练习。前2批设为对照组,由培训教师根据复苏流程示范操作步骤及要领后,以个人为单位练习,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后2批设为研究组,采用交互式教学法,按单项技能→整合技能→团队案例模拟的渐进式练习。结果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个人综合能力(评估、决策、措施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满意度调查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基层医院新生儿复苏培训采用交互式教学,能明显提升学员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对培训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复苏 基层医院 培训 交互式教学 案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敏 刘蓉 +3 位作者 陈佳 张毅 管利荣 李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6期42-43,共2页
目的分析儿童抽动症的病因,以指导其治疗。方法对儿童抽动症患儿进行眼科检查、耳鼻喉科检查、鼻窦区摄片、头颅MRI、脑电图、微量元素、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气质评价、脑生物反馈检查以发现其病因。结果儿童抽动症的主要病因... 目的分析儿童抽动症的病因,以指导其治疗。方法对儿童抽动症患儿进行眼科检查、耳鼻喉科检查、鼻窦区摄片、头颅MRI、脑电图、微量元素、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气质评价、脑生物反馈检查以发现其病因。结果儿童抽动症的主要病因是精神因素,是躯体疾病后致习惯性抽动,其反复发作与儿童抽动症反复发作易并存。结论积极控制躯体疾病,减少躯体不适因素刺激后出现习惯性抽动,在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中很重要,临床治疗过程中将儿童抽动症的心理、药物治疗与躯体疾病的治疗同时进行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抽动症 精神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5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文英 谢坚 +4 位作者 何晓芸 余静 刘蓉 管利荣 杨晓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24期30-,33,共2页
目的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现状,明确EB病毒感染对儿童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5年3月儿科收住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35例病人作临床分析。结果从本次统计来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 目的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现状,明确EB病毒感染对儿童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5年3月儿科收住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35例病人作临床分析。结果从本次统计来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发病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近年有增多趋势,且危重病例有增多,死亡率有增高。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病程的控制有一定作用。结论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治,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减少此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翼君 余静 管利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2期218-219,共2页
目的 :探讨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2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其分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组和非呼吸窘迫综合征组。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 目的 :探讨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2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其分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组和非呼吸窘迫综合征组。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胎龄及体重)、发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宫内窘迫、经剖宫产生产、胎盘早剥的情况及其母体发生妊高症、糖尿病的情况。结果与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组和非呼吸窘迫综合征组新生儿发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内窘迫、其性别为男性的几率、胎龄、体重、经剖宫产生产、其母体发生妊高症、糖尿病的几率相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内窘迫、经剖宫产生产、其母体发生妊高症、糖尿病的几率、其性别为男性的几率、胎龄、体重均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若新生儿存在上述的危险因素,应警惕其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并为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足月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市中心医院儿内科PICU死亡病例分析
5
作者 王敏 余静 +4 位作者 刘蓉 管利荣 董金容 李艳 胡陶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4期126-128,134,共4页
目的了解我院儿内科重症监护室(PICU)死亡病例构成,分析死亡原因,掌握死亡高危因素,提高危重症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同时有助于提高儿内科尤其是PICU专业人员对儿科常见病、危重病的认识。方法将2008~2012年5年内在儿内科PICU死亡... 目的了解我院儿内科重症监护室(PICU)死亡病例构成,分析死亡原因,掌握死亡高危因素,提高危重症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同时有助于提高儿内科尤其是PICU专业人员对儿科常见病、危重病的认识。方法将2008~2012年5年内在儿内科PICU死亡的63例病例,以第一诊断及直接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农村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意外伤害全为1~3岁农村儿童。死亡的前五位病种共51例,以颅内感染最多,其次依次为重症肺炎、暴发性心肌炎、意外伤害、败血症,婴儿期以重症肺炎多见,伴有先心病、肺发育不良者尤其明显,7~14岁以颅内感染多见;24h内死亡占55.55%,3个及以上脏器衰竭的患儿死亡率明显升高,其中颅内感染以脑疝多见,暴发性心肌炎仅单一循环衰竭而快速死亡,败血症和意外事件以休克、肾功能衰竭最突出,衰竭出现最多的是循环衰竭,其次呼吸衰竭,再次是休克。结论需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应关注小儿肺炎,1~3岁农村儿童的意外伤害,学龄儿童的颅内感染,根据发病年龄、城乡、脏器损害不同,考虑病种可能有所不同而指导临床,在危重患儿的抢救中,应注意监测及维护脏器功能,尽量不发展到3个以上脏器衰竭,减少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PICU 疾病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正压通气方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
6
作者 焦书丽 陈佳 +1 位作者 史洋溢 管利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3期40-42,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三种不同的正压通气方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有40例患儿。对A组患儿进行经鼻持... 目的:比较采用三种不同的正压通气方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有40例患儿。对A组患儿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B组患儿进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对C组患儿进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然后比较三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结果:治疗12 h、24 h及48 h后,C组患儿的PaO_(2)均高于A组患儿与B组患儿,其PaCO_(2)均低于A组患儿与B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与B组患儿的PaO_(2)、PaCO_(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NRDS患儿进行NCPAP或NIPPV治疗相比,对其进行BIPAP治疗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改善其动脉血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动脉血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